佛塔檫檫 消灾祈福

奥特曼

<p>  塔是一种佛教建筑,所以也称佛塔。塔最初产生于印度,他是埋藏佛舍利的纪念性建筑,把佛的舍利埋藏于地下,在它的上面堆筑出一座半圆形的土堆,外面用石材包砌并有雕刻装饰,名称为“Stupa”,翻译为“塔波”或称“浮图”,简称为塔。</p> <p>  佛塔的建立最一开始是为了供养舍利等圣物吉祥物,纪念圣者,人是不可以随便进入的佛塔的。</p><p> 佛塔的结构外观也是代表了佛陀的圣意、法身,它的每个部份都揭示了成佛之道。</p> <p>  塔其实就是高僧的墓地,根据僧侣的级别不同,塔的层数也不同。佛塔层数一般都是奇数,取和尚单身之意,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等但一般来说,塔不会高于13层。我们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p> <p>  自驾甘南川西藏区摄影采风时,在瓦切塔林,遇到一群藏民在临时搭设的工棚里,制作一种用凹型模具捺入软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模制小型佛塔的泥塑工艺品。</p> <p>  经了解,原来是在制作一种叫做“檫檫”泥制佛塔。</p><p>  "擦擦",是藏语对梵语的译音,起源于印度古代及中世纪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 个词汇,指一种与佛塔密切相关的小型脱模泥塑。随着佛教 的传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藏传佛教民间文化艺术形式。</p> <p>  藏地发现的早期印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p> <p> 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作消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有些则直接置于寺庙,修习的岩窟或“擦康”,“门塘”内,还有的堆放在山顶和路口的玛尼堆处,与风马旗、玛尼石刻和经幡在一起,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p> <p>  擦擦从工艺上可分为单面模具制作的浮雕和双面模具制作的圆雕。形制大致有两类:一是本文介绍的塔形,其上有佛像及各种变相;二是砖形,印有佛像和经咒。在色彩上又分为素泥、设色、泥金或二者兼具,此外尚有风干与火焙之别。从成分上看,擦擦的类别也较多。一般是用最普遍的泥土,考究的则用阿嘎土或掺有香灰、纸浆的泥土制成;另一种是用泥质药浆或藏药炮制而成的“药擦”。除此之外,还有将自己的上师,父母及亲友的骨灰,遗物与土混合制成的擦擦,以期消除罪业,或者表示将身体供奉于佛,类似唐代的“善业泥”。</p> <p> 揉制胚泥</p><p> “擦擦”的制作过程并非简单的用泥脱模即可,而是需要伴以各种复杂的宗教仪礼和程序。由于制作时使用的材料、供奉功能的不同,“擦擦”还有等级之分。</p><p> 通常所见的民间制作方法是选用具有粘性的无杂质的细黄泥或藏区特有的一种粘土——阿嘎土经筛选研成粉末加水调和至适当柔软度,在拌和好的泥土上涂一层油,便于模制时不粘模具,起到轮廓清晰、模面光洁之作用;将坯泥放入模具内经敲打、挤压成形、取出成形“擦擦”脱模置于通风干燥处。</p> <p>  清洁铜范</p><p> 先除去脱模后的残余物,再涂抹一层酥油,以方便脱模。</p> <p> 放入祈福</p><p>  装入印有经文的纸卷,放入良好的祝愿。</p> <p>  这位藏民制作师傅看到我在拍照时,非常配合地做好每一个操作步骤。</p> <p>  码齐晾干</p><p> 待半干后,削除去多余的浮泥稍加修理;由于迫使神佛成为供奉物而向神致歉;请求宽恕在脱模制作礼仪中出现的纰漏;在“擦擦”背面粘贴上象征神灵的经过高僧活佛加持的五谷、吉祥物、圣物,或达赖、班禅喇嘛穿用过的衣物小片,作为 “擦擦”的灵性之物;正面再涂以需要的象征性色彩,一件精美的“擦擦”艺术品方告完成。</p> <p>涂施金粉</p> <p>  休息时,这位藏族的阿加拉向我伸出沾满金漆的双手,显得是那么的干涩,沧桑,布满岁月的雕痕与劳作的痕迹。</p> <p>打包装袋</p> <p>  "擦擦",常以成千上万之巨数,祭供堆放于朝佛圣地,神山圣湖,名寺古刹,佛塔经廊,玛尼堆石。并以其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丰富自成体系。是雪域藏民精神寄托。</p> <p> 原创图文,欢迎点评,谢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