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甘南,快乐相伴之五:荡涤心灵

碧野:

<p>  出了若尔盖,踏上红军万里长征走过的草地,巨石竖立的纪念碑上写着: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原。</p><p> 咱中国不是有十大元帅的吗?这里只有九个,他们中间谁参加了?谁又缺席了?</p> <p>  这片草原确实很美,相较昨天甘肃境里绿茵茵的草地,今天到四川已成金黄,又是另一种感受。</p><p> 心里不禁嘀咕起来,咱红军可真会选地方,这么美的景象,嘿嘿,我也想万里长征啊!</p> <p>  石碑的另一面提示了答案。</p><p> 当年,除陈毅元帅留在根据地打游击外,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的另外9人都参加了长征。</p> <p>  忘了说明,这个草原在四川省红原县瓦切乡,北距黄河第一湾60公里,值得一游哟。</p> <p>  瓦切塔林是今天行程的第二站,瓦切塔林藏语意为“大帐篷”,是为了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p><p> 这里的108座佛塔和1000平方米经幡,隐藏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密码。</p> <p> 车子还在公路上行驶,远远就能看见成排的白塔 和连绵的经幡,五彩经幡在苍穹间飘荡摇曳,偕风诵读,甚为壮观。</p> <p>  当地藏民认定这里是离天空最近、离神最近的地方。也许是到了中午时分,除了我们仅见几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在那里虔诚的转经。</p> <p>  按队长的安排,我们要在这个佛教圣地放风马片。</p><p> 藏族同胞认为,“风马”在深层意义上指人的气数和运道,在灵气聚集之处放风马,让风把我们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的愿望的吹送到上苍神灵。</p> <p>  果然,当我虔诚的向天空挥手抛洒风马时,“见天地,见佛陀,见众生,见自己”的感觉,油然而生。</p> <p>  马尔康柯盘天街是我们今天行程的终点 。</p><p> 景区位于马尔康市松岗镇,吸引了我们队长的眼球的是它的标志性建筑-——松岗直波古碉。</p> <p>  松岗直波古碉建于清乾隆年间,石木结构,由下向上渐渐内收呈台锥形。</p><p> 两座碉楼相距30米,其中一座43米高的八角碉楼,半个多世纪来,已经倾斜2.3米,经历3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被称为中国版的“比萨斜塔”。</p><p> 嘉绒地区有“千碉之乡”的美誉,而作为全国文物保护的碉楼却仅此一处 ,可见这座古碉的不同形常。</p> <p>  柯盘天街便是松岗土司官寨遗址,是松岗镇最具代表性的嘉绒民居建筑群。</p><p> 整个村寨34幢嘉绒民居建筑依山就势,顺山梁建在山脊街道的两侧。到达柯盘天街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以青灰色小石块建成方形建筑群在夕阳的照耀下十分壮观,一下子把大家的神经震到“G”点。</p><p><br></p> <p>  导游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给我们介绍,我们今天所住的柯盘天街楼群并不是历史上记载的所谓“第二布达拉” ,那个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迹早已经在1935年被一场持续了半月的大火烧毁,至今仅有一张照片留给世人观瞻。</p> <p>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松岗土司仿照西藏布达拉宫,在山脊间大修新官寨,并把新旧官寨连接起来,自称“第二布达拉宫”,可见当时的恢弘气势。</p> <p>  如今的柯盘天街留存下来的,多数为商贾、村民的房屋。但最大程度地延续官寨的老建筑风格和布局。</p> <p>  友友们兴奋地在楼群里徜徉,从松岗古碉、官寨、民居的一墙一瓦,一砖一木上,细心体味土司过去独有的生活氛围,切切实实地见证藏族嘉绒地区建筑独特的美。</p> <p>  天色己晚,我以最惬意的方式漫步于天街的青石板之上,任搜寻的眸光悄然穿过两边具有藏式风格的木质大门、窗户,仿佛已望见曾经的岁月,任思维穿行于现实与过往。</p> <p>  对于天街来说,我只是一次过客的造访,但这里一石一木所透视出的文化却让我沉醉不已,这条天街注定会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