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秋行D1、2~郑州到遵化到乌丹镇,看承德双塔山,棒槌山,外八庙。

清荷

<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14日我们一行26人从河南人民会堂出发了,这次要去内蒙阿尔山一带看秋景,行程计划是16天,出行方式是租用大巴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老两口一早就来到公交车站,必坐第一班公交。因为是去北方,所以两人的行李一大堆。</span></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旅行,同伴都是户外网结识的新伙伴,虽然开始都是陌生人,但是爱好相同,最后都成为了好朋友。队长公平公正有谋有略,队友们的八不准执行的好。每次出行收获美景美食美友,何乐而不为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同行的同学们早早的来到了大巴车上车点,看看行李比人多,老朋友见面话更多。</p> <p>  一天的路程,晚上住到了遵化,这是宾馆附近的饭店,口碑很好。</p> <p>  菜价如图,菜味儿真不错。</p> <p>  街景。</p> <p>  2020年9月15日我们开始了在承德的游玩,这是双塔山风景区。</p> <p>  双塔山为承德名山之一,双塔山山奇、水奇、林奇、石奇、塔奇、洞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攒成了奇异的自然景观。</p> <p>  相传,古时候承德一带是一片大海,岸边住着一家王姓兄弟俩,打鱼为生。老大娶了媳妇,老二也有了情人,日子过得很红火。一天老二进山打柴跌伤了腿,从此不能干重活。嫂子渐渐对老二厌气起来,不但不给成亲,还动辄打骂,进而要撵他出门。老二不忍羞辱,就在一个狂风骤起的夜里,坐了条船砍断缆 绳,任其漂流死活。第二天黎明,风平浪静,老二漂流到两个石礁之间缆好船,上了岸,发现两礁各有一个小庙。他来到北礁,见一个姑娘正在拜佛,旁边放着渔网、镐头,还有一包菜籽。近前一看,姑娘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情人,两人相见若悲若喜,痛哭一场。姑娘说,昨夜见一个大旋风把你家房子卷起,无影无踪,自己也就只身跳海,到阴间同你成亲。不料黎明自己漂到这个礁岛上,刚才正是为你祈祷,求佛保佑九死一生。于是两人就在此成家,……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就住在北礁的庙里,打鱼种菜度日,南礁的小庙当作仓库。</p><p> 过了许多许多年,地壳变迁,这一带海水退去,成了陆地,两个石礁就是现在的双塔山。</p> <p>  1300多年以前,契丹人在双塔峰顶建造的两座古塔更给整个景区增添了神秘色彩。景区内林壑优美,溪水奔流,怪石嶙峋,鸟语花香。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皇帝以及文武名臣曾多次登临,且遗迹成篇。</p> <p>  契丹人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契丹”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公元554年编写的《魏书》。当时的契丹只不过是从鲜卑众多部落中分裂出来的一个小部落。在经过几百年的艰难发展后,直到唐朝末期,契丹才从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转变成为北方草原的新一代霸主。</p> <p>  契丹人关于自己始祖有这样的传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倍感天宫的枯燥寂寞,她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沿潢水顺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着一匹雪白的宝马,从“马盂山”随土河一直向东信马由缰。青牛和白马,在潢水与土河的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松开马缰,相对走来。两人相爱并结合后生下了八个儿子,他们就是后来契丹古八部的祖先。</p> <p>  契丹一词最早出现在《魏书》中,</p><p>译为“钢铁”之意。</p> <p>  </p> <p>  中午来到了棒槌山,由于雨下的正大,所以大部分人选择不上山,怕到山上了有雾,看不到好静。</p><p> 这张是网上下载的棒槌石头。</p> <p>  后来雨小一点的时候,我们按老百姓说的路,来到一个庙的旁边,远远的看了一下棒槌石。</p> <p>  棒槌山是在磬锤峰国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上,有一块石头,上粗下细,形似棒槌,故此山俗名“棒槌山”。该石上部直径15.04米,下部直径10.7米,高38.29米,连同棒槌底下突起的基座通高60米。</p> <p>  至今已有300万年的棒槌山,立于危崖之巅,悬临绝壁崖边。因其形似寺庙的磬棰,故康熙皇帝赐名为“磬锤峰”。</p> <p>  布达拉•行宫景区坐落于避暑山庄正北狮子岭南麓,占地25.79万平方米。景区由皇家寺庙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组成,两座寺庙先后修建于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因仿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俗称小布达拉宫和班禅行宫。布达拉•行宫景区为两座汉藏结合式寺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庄严,形成了一幅雪域高原的风情画卷。游览布达拉•行宫景区,沐浴在赐寿祈福的宏伟神光之中,是对藏文化的一次全面解读。 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在避暑山庄以北,“须弥福寿之庙”的西侧,是一座具有特殊艺术价值的寺庙建筑。全庙除主体大红台、大白台等外,还有四十多座各式各样的僧房佛殿白台和塔台,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气势雄伟,十分壮观。 该庙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庙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门内是碑阁,北是五塔门,高十余米,有拱门三个,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门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渐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最后为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的正面,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清帝乾隆修建这座规模宏伟的喇嘛庙宇,是有其用意的。乾隆三十五年,是乾隆六十寿辰,乾隆三十六年是他母亲八十寿辰,蒙古族又虔信黄教(喇嘛教格鲁派),借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的王公、部落长来承德为他祝寿之机,利用喇嘛教,进行绥抚。 须弥福寿之庙,194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面狮子沟南坡。这座庙自山脚顺山势向上延伸,气势雄伟。主体为100层高的大红台,中央是一座重檐大殿,名妙高庄严殿,俗称金瓦殿,是庙中最大的殿,殿顶用鎏金铜瓦铺盖,四脊上有800条金龙。大红台东南有东红台,西有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重檐歇山顶鎏金瓦顶。殿北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是班禅弟子的住处。这座庙宇不仅富有高度的建筑艺术和特色而且对于加强清王朝与民族之间的团结,共同抵御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作用。</p> <p>  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p><p> 据说这里是藏蒙等少数民族以前进京时住的地方,他们从边疆来见皇帝,就住在这里等待。</p> <p>  导游介绍说,藏民拜佛是要行大礼的,可是皇帝不适合做大礼,于是就建了这样一个佛塔在房顶上,下面可以走人的通道,皇帝从塔下面经过,就相当于低头礼拜了。</p> <p>  晚上住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OYO宾馆,然后又是十个人凑摊到饭店吃个晚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