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日乳源桂坑尾

晴晴

<h3>2020年9月13日,天阴,趁差农民伯伯还没来得及收谷,我们一行三辆车去了乳源看梯田。</h3> <h3>空中360度无死角的看个够!<br>桂坑尾梯田(均为实拍图):位于乳源的必背瑶寨一个半山沟里,这里有着“金色梯田之称”。走进必背桂坑尾村,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走,看到了最美的当属集中连片的桂坑尾村的梯田。梯田面积约140多亩,分布在海拔300至500米的位置。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往下望,层层叠叠犹如天梯的梯田与田间的房舍、袅袅的炊烟、劳作的人群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田园诗画。</h3> <h3>三位大美女!!</h3> <h3>好腻害!!</h3> <h3>好有舞蹈功㡳</h3> <h3>眺望</h3> <h3>向远方挥手</h3> <h3>美美哒</h3> <h3>金色海洋上畅游</h3> <h3>错过这一天,只能等明年,因为时间不等人,据说第二天,稻已割80%。</h3> <h3>桂坑尾梯田:桂坑尾梯田位于乳源的必背瑶寨一个半山沟里,这里有着“金色梯田之称”。走进必背桂坑尾村,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走,看到了最美的当属集中连片的桂坑尾村的梯田。梯田面积约140多亩,分布在海拔300至500米的位置。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往下望,层层叠叠犹如天梯的梯田与田间的房舍、袅袅的炊烟、劳作的人群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田园诗画。一片片曲宛连绵的梯田,每到春天时仿佛似一面面镜子映衬着瑶山的美景,每到秋天时一片金黄的禾穗,让我们看到了瑶山丰收的景象,欣赏到那里有“金色梯田之称”美丽的瑶山风光。而站在高高的山野上,眺望桂坑尾瑶寨,村依山而建,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那依山临涧的吊角楼别具一格。</h3> <h3>青山绿水之中畅游</h3> <h3>放飞心灵</h3> <h3>小桂林</h3> <h3>小瀑布</h3> <h3>高难度动作!棒棒哒!!</h3> <h3>舜帝南巡,路经韶关并奏韶乐,“韶州”因而得名。舜帝返程北上,途经南岭,民间流传着舜帝登南岭高峰的传说,南岭古有“舜帝祠”,2014年,重建舜帝殿以祭祀。南岭地区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有纪念舜帝诞辰“圣祖祭”传统习俗。2015年,“圣祖祭”列为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象兑亭——“兑”,八卦之一,代表沼泽,泽中之水,滋润万物,使万物喜悦;“象兑”,即“众皆悦之”“万福攸同”之意。象兑亭原在今京港澳(京珠)高速公路大桥出口处的西京古道上,俗称“五里亭”,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建,1998年修京珠高速公路,该亭被废弃,2014年迁建至此。建筑为单间房屋式造型,面宽5米,进深7.2米,山墙为马头墙,拱券门,门额雕刻“象兑亭”三字。亭内存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建亭碑和2014年迁建亭碑各一通,亭北有300多年树岭的古凿树。</h3> <h3>古桥流水,韩坑桥,历史悠久</h3> <h3>老姐妹!</h3> <h3>观澜书院位于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新书房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占地约1500平方米。四进四合院布局,青砖木结构。一进拱秀门(门楼筑成风火墙式,门上方用砖砌成菱形和方形墙棂,镌“拱秀门”3字,拱秀门后面是“紫微门”)二进观澜门,三进明德堂,四进资深堂;有三个院墀,其中之一为芸香院。因当年书院坐落在大桥河畔,正门前方一览滔滔奔流、波澜起伏的大桥河水,故取名“观澜”。</h3> <h3>据介绍,书院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桥许氏十四世列贡生许景发建。据了解,在清代,大桥村建有3间书院——石溪书院、步蝉书院、观澜书院,至今保存完好的只有“观澜书院”。  <br><br>书院为什么叫“观澜”?据说,房子后就是大桥河。观澜书院坐落在大桥河西畔,正门前方一望滔滔奔流的大桥河水,波涛后浪推前浪,波澜起伏,故取名“观澜”。只是现在农民盖的房了多了,这才看不见大桥河。  <br><br>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学子,背靠书院,面向大河,吟诗作对,那是多么写意的读书生活。<br><br>“观澜书院”隐含了阴阳五行的哲理,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协调统一,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内外结合,自成院落,又有拱门相通,连成整体。书院建筑坐北向南,青砖砌筑、木梁柱、灰瓦面、悬山式顶、四进四合院式布局,还有三个天井,是砖木结构的悬山顶两层楼房。  <br><br>一进拱秀门,门楼筑成马头墙,并用砖构筑成菱形和方形墙棂。额镌“拱秀门”三字,墙脊置葫芦刹顶。门楼内面即拱秀门门楼的内门为“紫微门”,紫微门中门砌成圆形,紫微门与观澜门之间为前院院墀,院墀地板用鹅卵石镶铺。两边厢房的房檐天棚有遮檐板,房檐地镶石板檐阶。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