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尽美 厚重淳朴 —庚子年季夏晋陕行纪实

耕耘者

<p>  继仲夏青海、甘南18日游之后,季夏,又启动了山西、陕西9日行。如果说青海、甘南留给我的是高原大漠、壮观多彩的印象,那山西、陕西则是“晋陕”尽美、厚重淳朴的回忆。</p><p> 有人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晋陕两省,有着中国其它地区,乃至世界其它国家无可企及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非遗财富宝藏,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p><p> 此次旅行行程,山西段,我们没有走常规的人文旅行线路,而是另辟蹊径,走了近几年才开发的自然景观线路。由于景区开发不久,一些景点的旅行基础设施、设备尚不健全,景区呈相对原始状,游人能零距离、沉浸式地感受奇特、壮观的自然景观。陕西段,则结合“四史”学习,去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瞻仰了杨家岭、枣园等党中央在陕时期的工作机关与领袖们的故居。到访了中华民族的不屈象征地——壶口瀑布,感受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壮观气势。</p><p> 本次行程,充分注意到了老年摄影爱好者的身心特点,较好地处理了摄影采风与休养观光的关系,使不同年龄的摄影爱好者,在旅行的过程中各有所获,实现了各美其美的目的。</p><p> 行程安排较为合理。行,来回双飞,全程大巴,节省时间,张弛有度。住,两人标间,三星标准,均有电梯,轻松上下。吃,荤素搭配,干净卫生,主食米面,随意选择。</p><p> 合理的安排,体贴的关心,舒适的住行,适口的饭菜,让人精神愉悦,为旅行奠定了成功的基础。</p> <p>  太原,简称“并”,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是山西省省会,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p><p>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太原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城市,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p><p> 8月29日下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夕阳时分,我们到达了太原武宿机场。取回托运的行李,跟随地导,匆忙离开了机场。上得大巴,一路走马观花,走进太原。车窗外的太原城,湛蓝天空,白云如瀑;道路宽阔,车流穿梭;古建新楼,相得益彰;商贾云集,人头攒动。</p><p> 入住宾馆后,放下行囊,旋即出门。按图索骥,直奔柳巷,寻找心仪美食。柳巷美食,名闻遐迩。 郝刚刚的羊杂碎,汤鲜味美;六味斋的酱猪蹄,个大色靓;双合成的甜糕点,精美可口;认一力的蒸饺子,皮薄汁多……。一圈逛下来,价廉物美的美食,让人饱了口福,圆了肚子,着实感受了一把三晋大地的美食文化。</p> <p>蓝天白云,宛如波涛</p> <p>絮状云儿,壮观无比</p> <p>高楼林立,刺破青天</p> <p>微风吹拂,杨柳蹁跹</p> <p>商街夜市,人头攒动</p> <p>车水马龙,热闹非凡</p> <p>大锅沸腾,羊杂过汤</p> <p>猪蹄油亮,酥而不烂</p> <p>双合糕点,喜庆吉祥</p> <p>气派门面,就一蒸饺</p> <p>夜色太原,妩媚灵秀</p> <p> 8月30日。早餐后,驱车赶赴宁武县,从太原到宁武,行程近200公里,耗时三小时左右。今天行程打卡任务共四项,一是,参观汾河发源地——汾河源头。二是,感受世界奇观——万年冰洞。三是,了解人类殡葬形式之一——石门悬棺。四是,探访山西山区特有民居样式——悬空村。</p> <p>  汾河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位于宁武东寨的汾河源头,是三晋人民饮水思源、寻根感恩之处。汾河源头,清澈泉水从龙嘴喷涌而出,其水之纯净甘醇、景之优美别致,令人惊叹不已,汾河源头自古享有三晋第一胜境之美誉,名副其实。</p> <p>白云悠悠,碧波荡漾</p> <p>青山蜿蜒,芦苇摇曳</p> <p>饮水思源,护佑汾源</p> <p>甘甜清泉,清澈见底</p> <p>生态环境,令人陶醉</p> <p>  世界奇观——万年冰洞,位于宁武县东寨境内,海拔2300米,系国家地质公园。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洞穴专家现场考察认定:此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故名万年冰洞。她的奇特之处在于以本地的气候条件论,根本构不成结冰的环境,可洞内却四季冰封。即使三伏炎夏,洞外绿草如茵、百花盛开,洞内却寒气逼人、冰雕玉砌,且愈往地层深处,冰层愈厚,与越往深处,气温越高的常规地质情形形成强烈的反差。由冰形成的冰柱、冰帘、冰瀑、冰花、冰佛、冰床、冰钟、冰人、冰菩萨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洞内大大小小的景致或玲珑剔透,或晶莹夺目,或婀娜多姿,或雄伟壮丽,无不令人叹为观止。</p> <p>擎天冰柱,力托千斤</p> <p>幽幽蓝光,变幻莫测</p> <p>粉色冰凌,妖艳妩媚</p> <p>紫色冰门,雄伟壮观</p> <p>蓝色冰瀑,冰清玉洁</p> <p>白色冰花,玲珑剔透</p> <p>梦幻冰洞,眼界大开</p> <p>素有“天然雕塑走廊”之美称的——石门悬棺,深藏在极为幽僻的山谷内。峡谷深处,有一个幽僻的巷弯,入口石壁如门,巷内林木葱翠,是长江以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处崖葬群,极为罕见。</p> <p> 悬空村,位于宁武县芦芽山晋西北管涔山深处,浓密葱茏的林海之中,有三个古老神奇的悬空村:王化沟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三村相距很近,分别建在悬崖绝壁间,远望好似空中楼阁,天上人家。</p><p> 村里房屋都建在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街道是立木支撑、圆木铺架的“栈道”。在这个古老的村子里,处处可见石砌的小径、古朴的民居,村民们悠然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村子古老、静谧,却远近闻名。</p> <p>远望村子,突兀悬崖</p> <p>条石阶梯,依山修建</p> <p>进出村子,唯此通道</p> <p>圆木栈道,村内道路</p> <p>寸土寸金,不忘建亭</p> <p>山青水秀,神仙居所</p> <p> 8月31日。一早,睡眼惺忪,立马洗漱,匆忙用餐,上车出发。今天的行程是:由山西忻州市芦芽山,去往吕梁市临县碛口镇,行程近200公里,车程约3小时。</p><p> 一路,汽车行驶在修筑于黄土高坡万千沟壑上的高速公路。窗外,黄土、沟壑,连绵起伏,蜿蜒伸展,绿树、黄花,条块分布,繁星点点,构成了黄土高坡特有的地质地貌与绿化景观。车内,兴奋、感叹,油然而生,悦目娱心,手机、相机,各显神通,各展所长,彰显了上海老人特有的海派气质与多面才艺。</p><p> 今天旅行的目标景点四站:第一站,黄河壁画。第二站,西湾村。第三站,李家山。第四站,碛口镇。夜幕降临,碛口古镇,华灯初上,璀璨迷人,于是晚餐后,再赴古镇,便多了第五站,夜游碛口。</p> <p> 黄河壁画,位于碛口古镇30多公里外的开阳段。那里,黄河东岸石壁陡立,石壁近水段,由于千百年黄河河水的冲刷及风蚀的作用,岁月在岩壁上留下了斑驳印迹,或像木刻,或似篆书,抑或如山水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它像啥,它就是啥。关键一点,观赏黄河壁画,必须坐船。</p> <p>白云悠悠,黄水滔滔</p> <p>泛舟河面,就为观画</p> <p>岸边石壁,奇形异状</p> <p>此石称之,泰坦尼克</p> <p>这石更像,乌龟过河</p> <p>皱褶奇石,纹理清晰</p> <p>最后来个,零距触摸</p> <p>  1947年3月18日,面对20多万敌人的疯狂进攻,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直到1948年3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从吴堡县的川口村东渡黄河,共计行程2000余里,一年零五天。此处,便是毛泽东东渡黄河的渡口。</p> <p>缅怀先辈,留影纪念</p> <p>  西湾村,距离碛口镇一公里左右,临河而建,村中古宅院在河边的山坡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古宅精致华美,造工考究。西湾村这处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村内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现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处院落,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西湾村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p> <p>满院枣树,满是喜庆</p> <p>羊儿肥壮,喜煞羊倌</p> <p>小康富裕,铭记党恩</p> <p>精致古宅,工艺考究</p> <p>红灯绿叶,昭示祥和</p> <p>窑洞文化,窥见一斑</p> <p>登高远眺,层次分明</p> <p>村中道路,布局规整</p> <p>防匪工事,壁垒森严</p> <p>排水设施,设计精妙</p> <p>传统文化,润物无声</p> <p>思想教育,无处不在</p> <p>小康生活,喜形于色</p> <p>  李家山,位于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南五华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这里,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李家山是各大美术院校师生和美术、摄影爱好者采风创作的好地方。</p> <p>依山而建,层层向上</p> <p>古朴幽静,世外桃源</p> <p>古老窑洞,冬暖夏凉</p> <p>深宅大院,历史久远</p> <p>石碾石墙,彰显特色</p> <p>农家小院,有你更美</p> <p> 碛口古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p><p> 碛口古镇在临县城南48公里处,全镇面积108.45平方公里。进入古镇,古朴繁华之风,如夏日清风,扑面而来。古镇建筑依山修建,顺势而上,样式多样,各具特色。攀上全镇最高处,正值落日时分,透过树杈的间隙,俯瞰远方:但见西照夕阳,曲直黄河,金色余晖,撒在河面,泛起点点光芒,煞是好看。</p> <p>山西古镇,最多老醋</p> <p>醋香弥漫,街头巷尾</p> <p>碛口记忆,记忆碛口</p> <p>摄影基地,古色古香</p> <p>拾阶而上,古庙圣地</p> <p>黑龙古庙,庄严肃穆</p> <p>庙前钟楼,铜钟高悬</p> <p>标配当有,鼓楼相随</p> <p>隔窗眺望,斜阳西下</p> <p>河水闪耀,万丈光芒</p> <p>登高望远,黄水东流</p> <p>河边游艇,静待游客</p> <p>写生女孩,专心致志</p> <p>不负夕阳,同框留影</p> <p>混浊湫水,汇入黄河</p> <p>河口荡漾,落日余晖</p> <p> 晚餐后,漫步古镇。河边,灯火通明,微风拂面。街内,夜市正酣,灯红酒绿。白昼、黑夜,一样的场景,别样的感受。如果说白天游览,古镇给我们的是古老、凝重的感觉,那晚上,灯光璀璨,古镇给我们的则是梦幻、妖娆的感受。</p> <p>魔术大师,徒手摘月</p> <p>小院处处,流光溢彩</p> <p>摄影基地,恬静怡人</p> <p>皓月当空,泛光如瀑</p> <p>红灯高挂,喜庆吉祥</p> <p>建筑轮廓,美轮美奂</p> <p>金黄大红,完美结合</p> <p>窑洞客栈,魅力四射</p> <p>夜幕笼罩,碛口梦幻</p> <p>秋月湫水,秋意渐浓</p> <p>  9月1日。今天的行程是从山西临县碛口镇,去往陕西榆林市,行程近200公里,用时约3小时。今天旅行的打卡景点本应有三,一是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美誉的镇北台。二是红石峡。三是统万城。车至统万城,得知今起到年底,统万城闭门维修,今次只能与之擦肩而过,稍觉遗憾,但景点由三变二,倒也轻松一些。</p> <p>  镇北台,建于明代,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美誉,属于长城防御体系中的观察所。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位列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登上镇北台台顶,可以欣赏方圆几十里内的塞外风光,沙漠、戈壁、草滩、黄河以及三北防护林,在欣赏塞外的沙漠风光之余,还可以骑马游览长城风光。</p> <p>走进长城,亲近历史</p> <p>高耸城台,护佑边关</p> <p>精细设计,不虚美誉</p> <p>塞北大漠,已然绿化</p> <p>防御工事,共有三层</p> <p>镇守城台,指挥中心</p> <p>历史年轮,斑驳可见</p> <p>遥看远方,豪情万丈</p> <p>纵情欢呼,和平盛世</p> <p>  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赶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红石峡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p> <p>悟山水间,明旅途中</p> <p>文人墨客,题刻石崖</p> <p>山河巩固,壮我河山</p> <p>崖壁题刻,文化栈道</p> <p>陡峭栈道,有我身影</p> <p>狭窄空间,留我脚印</p> <p>贴面栈道,奈我几何</p> <p>爱到深处,情不自禁</p> <p>回头一眸,心旷神怡</p> <p>  从网上搜寻到到统万城相关资料,它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为匈奴人的都城遗址,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历史。粘贴几张从网上下载的照片,聊以安慰。</p> <p>古城无言,静立土坡</p> <p>云儿知晓,你曾辉煌</p> <p>历经千年,风姿犹存</p> <p>历史留待,后人传说</p> <p>  榆林,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后,榆林多数地区解放,成为革命根据地。</p> <p>兵家必争,榆林古城</p> <p>凌霄塔在,叙述历史</p> <p>彩虹当空,榆林更美</p> <p>  9月2日。今天的行程,由榆林去往靖边,全程约150公里。今天的打卡地有三,一是神树涧。二是波浪谷。三是水上丹霞。</p><p> 早上七点半,汽车准时发车,很快,驶上了只有两车道的县域道路上。路上,载货的重型卡车,乡村的农用汽车,农家的电动三轮车以及两轮摩托车,混行于狭窄的路面,加之部分路段修路,车行缓慢。 </p><p> 慢慢悠悠,汽车终于驶离了县道,驶上了乡村公路,少了重型卡车,车速一下快了不少。此时,车窗外时断时续的块块青纱帐、向日葵,令单调乏味的汽车行动,顷刻变得生动快乐起来,人们随着汽车颠簸的节奏,努力将窗外的美景摄入下来。经过一阵颠簸,驶过一片水荡,我们到了今天第一个景点——神树涧。而后的几个景点,相距都不算远,都在个把小时以内。</p> <p>  神树涧,景区内生长有上百柱古柳树,或立或蹲或仰或卧或侧或斜或单或双,千姿百态,神态各异,神树鬼斧。周边,衰败的窑洞与盛开的葵花形成鲜明对比,昨天与今天在此碰撞交汇。</p> <p>中间劈开,两边生长</p> <p>重心倾斜,依然茂盛</p> <p>破败窑洞,曾经红火</p> <p>玉米葵花,生机勃勃</p> <p>沐浴阳光,愈发迷人</p> <p>迎着太阳,绽放笑脸</p> <p>招蜂引蝶,更加艳丽</p> <p>  波浪谷,展示的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波浪谷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一亿五千万前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p> <p>云儿低垂,岩石凸起</p> <p>如水流淌,似泥倾泻</p> <p>千姿百态,浑然天成</p> <p>鬼斧神工,精妙绝伦</p> <p>蓝天白云,碧水红岩</p> <p>锦绣山河,大美生活</p> <p>安塞腰鼓,传递心声</p> <p>  水上丹霞。丹霞地貌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由于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崩塌而留下来的岩层构成。靖边龙洲的红砂岩大都被厚重的黄土所覆盖,经过数千万年的风力和雨水的冲刷下显露出来形成孤立的山峰和形态各异的奇岩怪石。四周的山脉雨水流入盆地,形成水库湖泊,红沙岩围绕在河边和水库周边,于是人们称之为“水上丹霞”。</p> <p>弧形崖壁,酷似年轮</p> <p>湖水荡漾,朵朵白云</p> <p>画面犹似,静物水彩</p> <p>风景媲美,东欧湖泊</p> <p>蓝天云儿,洁白飘逸</p> <p>此景疑是,人间仙境</p> <p>幽幽峡谷,静静河水</p> <p>洁白羊群,爬满坡儿</p> <p>登上崖巅,兴奋不已</p> <p>落日余晖,青山不老</p> <p>  9月3日。今天是本次旅行最高兴,最期待的一天,将要去往革命圣地——延安。从靖边到延安,距离150公里,全程高速。</p><p> 在岗时,曾经两次去过陕西,两次造访西安,但每一次,都与延安擦肩而过,甚是遗憾。本次行程安排延安,了却了我此生最大的心愿,自然喜不自禁。</p><p> 延安,她是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摇篮,中国人民追求光明的精神圣地,她在一名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p><p> 车,一路行驶,我,思绪万千,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延安市。此刻的延安,晴空万里,阳光灿烂,道路两旁,红灯高挂,秩序井然,现代建筑,鳞次栉比,大街小巷,绿意盎然……我不禁在问,这是祖国西部?这是黄土高坡?不会是梦吧?真的难以置信。</p><p> 我为延安骄傲,我为延安放歌,延安,您是一座庄严雄伟的古城,你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精神圣地。</p> <p>  枣园革命旧址为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旧址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枣园,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期间,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p> <p>中央机关,办公旧址</p> <p>曾三同志,办公场所</p> <p>此处就是,文印中心</p> <p>枣园主席,革命故居</p> <p>卧室陈设,简单朴素</p> <p>唯一奢侈,就是浴桶</p> <p>战斗檄文,这里写就</p> <p>少奇故居,绿树长青</p> <p>总理故居,伟人犹在</p> <p>老总故居,毗邻家祥</p> <p>家祥故居,一样简朴</p> <p>彭总故居,相片珍贵</p> <p>故居周边,树木参天</p> <p>绿树成荫,天蓝云白</p> <p>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当年这里还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现在主要有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两处可供参观,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p> <p>中央礼堂,七大会址</p> <p>还原场景,激励后人</p> <p>主席在这,吹响号角</p> <p>文艺方向,服务人民</p> <p>主席故居,门前小院</p> <p>瞅着空挡,还要留影</p> <p>朴素窑洞,光芒万丈</p> <p>少奇故居,白云朵朵</p> <p>总理窑洞,绿草如茵</p> <p>革命夫妻,情深意浓</p> <p>老总夫妇,长者风范</p> <p>生产运动,主席带头</p> <p>缅怀领袖,不忘初心</p> <p>心口呀,莫要这样厉害地跳,</p><p>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p><p>手抓黄土我不放,</p><p>紧紧儿贴在心窝上。</p><p>几回回梦里回延安,</p><p>双手搂定宝塔山。</p><p>千声万声呼唤你</p><p>——母亲延安就在这里!</p><p> 这首民歌题材的诗歌,节选于著名文学家,诗人贺敬之的名篇《回延安》。诗文中,诗人以赤子之心,热情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p><p> 我最初学习《回延安》,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记得那天课上,老师饱含深情,先绘声绘色地为我们介绍了革命圣地——延安,突出介绍了延安象征——宝塔山,然后,指导我们深情地朗读了这首诗。当时,贺敬之的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着,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去延安看看。</p><p> 今天,去了枣园,到了杨家岭,晚上自行安排。于是,入住宾馆,放下行囊,便偕妻上街。逛了夜市,填饱肚子,然后,沿着延河,一路向下,走向宝塔山。此时,面向宝塔山的延河岸边,早已游人熙攘,大家都在等待,等待晚上8:30的宝塔山灯光秀表演。</p><p> 开演时间一到,迷幻的灯光,伴随耳熟能详的《延安颂》、《黄河颂》和《南泥湾》等乐曲的旋律,宝塔山上呈现了一幅幅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画面,红军会师吴起,枣园窑洞灯光、南泥湾大生产、黄河咆哮沸腾……把宝塔山点缀得无比雄伟壮丽。</p> <p>特色小吃,虚位以待</p> <p>霓虹闪亮,招揽生意</p> <p>美味小吃,排队也值</p> <p>街头雕塑,憨厚夸张</p> <p>宝塔山上,光芒万丈</p> <p>红色基因,一脉相承</p> <p>绚烂灯光,层林尽染</p> <p>历史画卷,梯次呈现</p> <p>澎湃激昂,振奋人心</p> <p>执政为民,源于宗旨</p> <p>红色江山,永不变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