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富阳,东洲岛北岸白鹤镇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位雍容华贵的老妇人在几位人员陪同下,匆匆来到一座大理石建筑的亭子前,仰望着亭上正面镌刻着的“历昭亭”三字,历历往事涌上心头,可以看到老人脸上浮现出激动的神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座六柱六面的凉亭,柱子上有一副对联:血战东洲一江春水长流碧,名垂青史千古雄亭永志芳。亭内树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正面写着“东洲保卫战纪念碑”八个大字,背面则是对该战役的简介碑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人在亭前久久地默立,之后在亭内缓缓地打量着,当走到石碑反面时,一个让她魂牵梦萦几十年无法忘怀的名字跃入眼帘,老人的情绪一下子变得更加激动起来,她用颤抖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碑上“叶润华”的名字,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夺眶而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老人是谁?叶润华又是谁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人名叫严秀峰,1921年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富裕人家的家庭,父亲严长庆是杭州贤达,平日爱好广结朋友。作为家中的独生女,父亲并没有一味地溺爱,而是经常对她讲述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故事,因此从小就在她心里埋下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种子,也养成了她坚毅的性格。还在读中学的时候,她认识了经常上门与其父亲交往的杭州警察局督察员叶润华,叶润华英俊的外表、潇洒有度的举止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7岁的严秀峰决定放弃读书的机会从军抗日,她不断地对父母软磨硬泡,最后终于通过其父亲,找到在金华担任浙江省抗敌自卫团第一支队炮队队长的叶润华,经他介绍,进入该支队担任政工队员,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在当时被百姓称作“杭州花木兰”。我曾从杭州一位秦先生处得到一张1938年9月拍摄的照片,76兵站医院为其伯父秦肇雄所创建,那年他的表姑严秀峰到该院慰问伤病员,和伤病员一起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照片中第三排右二即为严秀峰,而后排右四则为严秀峰的表哥秦肇雄。一年以后,我的祖父调往该院担任中校医务主任,这是题外话了。</p> <p>严秀峰慰问76兵站医院伤病员</p> <p>严秀峰戎装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叶润华,字叔平,1914年出生于寿昌南门新街。其父叶诰书为清末拔贡,曾任严州军政分府分府长兼建德县知事。出生于官宦家庭,衣食无忧,叶润华对读书并无多大兴趣,跟着其兄叶润石,先后在严州中学、安定中学、杭州高级中学等学校读书,然而都是半途而废。一次,其兄严厉地批评他,他哭着辩解道:“……项羽学书不成,学剑不成,不过为选择的方向未定耳”。直到考入浙江省警官学校第三期,学校着重教授军事和特种训练,这正合叶润华活泼冒险的脾性,从此在学业上扎扎实实下起功夫来。</p> <p>迫击炮队队长叶润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叶润华在警校兴趣广泛,除了学业,对体育和艺术都有浓厚的兴趣,平日更是深爱京剧,常以青衣角色上台演出,扮相俊美,深受师生欢迎,更成了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在演讲方面也展现出其超人的口才,据毕业于警校正则班二期,后成为军统大特务的毛森在其回忆录里提到,他在警校读书时与叶润华一起参加演讲辩论会,叶润华 “辩才锋利,评为冠军”,让他深为佩服;在学习军事技能方面,叶润华从每个战术小动作到实兵演练指挥,更是一丝不苟地反复钻研,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校长赵龙文先生这样评价他:“许多学生中,在军事方面,润华进步最快,亦当最有成就”。对爱徒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p> <p>校长赵龙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3年,叶润华在《警光月刊》上发表了“世界政局来势的展望”文章,针对帝国主义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正面冲突、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等国际形势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太平洋已不再太平,笼罩着漫天杀气,远东的风云,一天险恶一天。元气还没有恢复的欧陆,行将遭受到第二次的惨劫。整个世界阴霾恐怖,凶恶的杀机,随地潜伏着,一触即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无疑地被残忍的战神带到人间”。一个19岁的青年,早在1933年就分析预判到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可避免,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聪明睿智和独到的眼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12月,杭州沦陷。叶润华随队撤往金华编入浙江省抗敌自卫团第一支队,赵龙文任支队长,叶润华任迫击炮队队长,次年11月队伍拉至富阳接替原陆军独立33旅防线,担任守卫东洲岛的任务。与此同时,严秀峰也被派往东洲开展爱国宣传工作,负责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教唱抗日歌曲、读书识字和学习救护工作等。两人朝夕相处,严秀峰的美丽和勇敢深深迷住了叶润华的心,而叶润华的机智和英俊也让严秀峰极为仰慕。时值冬季,严秀峰亲手编织了一件深紫色的毛衣背心,叶润华穿在身上,带给他的温暖和甜蜜那是不言而喻的。穿着它,两人无数次相会于富春江畔,畅谈着抗日救国的理想;穿着它,叶润华多次乔装打扮到北岸沦陷区侦察敌情;穿着它,叶润华在前线战壕里冒雪为其兄写下了一封封家书,其中一封家书后来登载在《大风》杂志上,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抗日队伍和百姓的抗日斗志。那是1939年2月19日,农历大年初一,在前线的战壕里,叶润华以钢盔为凳,枪把为桌书写家信,耳边不时传来日军的大炮声和机关枪声,然而这丝毫影响不了他专心于家信的书写。在信中,他写了如何孤身化装过江侦察,从汉奸嘴里获取情报;如何在战壕里躲避着敌人的子弹,用驳壳枪还击敌人的进攻;百姓又是如何热情地将准备过年的年货慷慨拿出来款待部队。信中更是谈笑风生地把日军蔑视得不如一只虱子。信最后是这样写的:“昨夜一夜未睡,苦的只是虱子,这东西比日本人还可恶,说句笑话,后方民众如送些虱子药给我们,那倒是顶欢迎的”,军人的勇敢和乐观精神跃然于纸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叶润华在给担任军政部37后方医院院长的哥哥叶润石的另一封信中写道:“弟忝为军人,职无旁贷,此番到前方杀敌,精神甚为兴奋。绝不畏缩,贻我叶门之羞。如果负伤,当来兄处医治,到那时才是弟最快乐的一日也。即或成仁,亦为吾族之光”。杀敌之豪情,兄弟之亲情,让读者无不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政工队,女宣传队员们都把叶润华自然地看做是严秀峰的初恋情人,因此常常撺掇她去赴叶润华的约会。两人单独在一起吃饭时,平日口才极佳的叶润华却变得羞涩起来,从不当面表白自己内心的感情,严秀峰虽心里充满着对叶润华的好感,但倔强的她也未将自己的内心柔情敞露,甚至有时故意用一种高冷的态度来维护少女内心的尊严。时光就这样一天天地在一对内心炽热外表平静的恋人间悄悄流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洲岛地处富阳城东,是江中的一个大沙洲,它把富春江分隔成南北两江,江面狭窄,是渡江的战略要地。占据富阳的日军土桥师团一部企图进犯江南,扫荡浙东,策应正在进攻南昌的日军,于1939年3月21日拂晓,乘橡皮舟偷渡富春江北江。日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向中国军队阵地施放毒瓦斯,发动多次疯狂的进攻。抗敌自卫团官兵虽奋勇抵抗,然而队伍即无重武器装备,不少将士又中毒丧失战斗力,力量悬殊太大,不得不后撤南岸,东洲岛陷入敌手。之后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抗敌自卫团不断地实施反击,经过多次拉锯战,毙伤日军50余人,于3月23日收复东洲岛,将日军赶回了富春江北岸。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闻讯后,27日特地赶到富阳大源会见赵龙文和一支队官兵,对这次战斗的胜利给予高度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在21日的战斗中,叶润华在西部防线率队阻击日军时,死战不退,不幸钢盔被达姆弹击穿,头部中弹,血染沙场,年仅26岁。正在上课的严秀峰接到传令兵带来的噩耗,悲痛欲绝,立即奔往二、三里外临时安放阵亡官兵遗体的关帝庙,一路上任凭泪水和汗水在脸上流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在后来的《跨越海峡的情怀》一书中写道:“在那昏暗的烛火之下,我实在无法辨认,何者为叶润华的遗体。……突然,我噙着泪水的眼睛亮了起来,一件熟悉的毛衣,闪现在我的眼前,那不就是自己帮叶润华亲手织的背心吗!……我看着那件沾满血水的毛衣,才真切地体会到,叶润华真的爱自己,爱得是那样的深,深到生死以之。我终于抑制不住胸中的悲情,放声痛哭。一切都已成往事,来不及了……”。抚尸痛哭悔当初,烈士遗恨未瞑目。严秀峰和当地百姓一起将烈士遗体埋葬在庙前的空地上,每日里独自来到叶润华墓前,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也倾诉自己对他的无限思念。一对恋人天人永隔,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抗日战场一曲悲壮的情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叶润华牺牲后,赵龙文痛失爱徒,伤心不已,亲写祭文哀悼。不久,其兄叶润石扶柩归里,沿途各县政府均举行隆重的公祭活动。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亲笔题词“忠烈可风”,林森、李宗仁等党政要人也纷纷题词悼念。叶润石写的《悼润华》一文,更是饱含着亲情和悲情,在报刊发表后,令无数读者为之泪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年后,严秀峰在金华与台湾抗日领袖、义勇队队长李友邦将军相识并结婚。1950年,因曾替一名台湾女地下党员介绍过工作,她在台湾被以“知匪不报”的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5年,李友邦也于1952年以“参加匪帮、掩护匪谍,意图非法颠覆政府”之罪名遭枪决。出狱后,严秀峰以做女红、养鸭、卖菜等方式,顽强而艰难地抚养五名子女。之后又到处奔走,为台湾抗日义勇队及李友邦的抗日壮举“正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富阳县政府为了纪念东洲保卫战的抗日先烈,于1995年在白鹤村口建造纪念碑亭,严秀峰闻讯后立即捐款3万元。此番回到当年的抗战故地,行前特向富阳当地政府提出希望见见叶润华的亲人。适逢叶润华的侄儿叶印生在报刊上发表纪念叔叔叶润华的文章,富阳县政府即邀请叶先生和他的哥哥、妹妹一起陪同严秀峰来到东洲纪念碑敬献花圈。严秀峰坐在亭内凳子上,紧紧拉着叶印生的手,泪眼婆娑,沉默良久,哽咽着说了一句:“你叔叔当年很帅,你长得真像你叔叔”。思念之情,令闻者唏嘘不已。</p> <p>严秀峰与叶润华的侄儿侄女在历昭亭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5年6月14日,严秀峰与世长辞,享年95岁,为她的传奇人生画上了句号。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亲往严秀峰公祭现场颁赠褒扬令,并致辞:“严秀峰见证大时代的动荡,与民族御侮战争的悲壮,用女性的柔情与坚毅,为生命带来耀眼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