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这座城市的成长史。城市作为一个绵延的生命体,它有血脉,有呼吸,也有灵魂。那热闹的街市,静谧的小巷,古老的建筑,处处见证着城市的历史与成长。追寻城市的过去,见证城市的当下,就是留住城市的文化之根。</p><p> 讲好沈阳故事(—)</p><p> 话说长安寺</p><p> 老话说“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这说明长安寺始建,要早于沈阳城。如今的长安寺依然隐身在高楼林立,繁华的中街商业群的楼宇之中,闹市中难得有这样一方清净之所在。</p><p> 确切地说长安寺始建哪个朝代,已无法考证了。人们更愿意它为唐朝所建,因为盛唐在人们的心中,承载着辉煌。</p><p> 早在唐代,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途径此地,休息间,突然看到远处有一土岗,虽然不高可树木很多,遮天蔽日,便起念在此建寺。于是,他派唐代门神之一尉迟敬德将军监督负责建寺绪事。</p><p> 老话还说,“庙在城中,城在寺里,”又是怎么回事呢?在长安寺大殿建好后,按古代规制,建寺需有山门,而这时尉迟将军突然接到支援前线的命令。在迅速前往前线路上,来到了浑河岸边时,部下提醒将军说,长安寺的山门还没有建,尉迟将军在马上用马鞭一指说,那就建在这里吧。如今的山门寺,座落在和平南大街最南端,浑河岸边。两寺相距8.3公里。</p> <p> 讲好沈阳故事(二)</p><p> 大码头罗士圈</p><p> 2005年4月,浑河岸边罗士圈地区棚户区拆迁改造。7个金属柱形物意外出土。当时居民们很恐慌,以为是炸弹。后经考证,出土的圆柱状物体,并非炸弹,而是当年浑河渡口竖立的缆桩。它们印证了浑河岸边曾有过的辉煌与繁华,同时也再现了那个被誉为“盛京八景”的“浑河晚渡”。</p><p> 浑河,辽沈儿女的母亲河,源自长白山脉。入太子河,汇辽河,由营口奔渤海,出渤海可去往南方港口。浑河航运起于明代,盛于清代。当时罗士圈码头,是明清两代最大的码头。河道上漕运大船扬帆远航,一派生机勃勃,是沈阳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唯一水上通道。那时罗士圈码头拥有大小木船上千艘。</p><p> 1861年,营口辟为商埠后,罗士圈日渐繁盛。然而,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沙俄军队将罗士圈码头上所有船只拆毁焚烧,使罗士圈码头元气大伤,日渐消亡,最后仅余浑河横向摆渡。</p><p> 浑河不浑清波静揽千秋月,</p><p> 晚渡非晚晓雾轻推百里船。</p> <p> 讲好沈阳故事(三)</p><p> 南八条的前世今生</p><p> 2020年7月,后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多起来了。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在和平区南八马路的北侧,海口街至和平大街间,多出一条“奉天巷”。小吃街上不算华丽的门脸,聚集了多家小吃店,小酒馆,每当夜幕降临,人们来这里享受美食,同时,也勾起了一段屈辱历史的回忆。</p><p> 1904年初,日俄战争爆发,日本胜。胜利后的日本,获得南满铁路的控制权,得意忘形的日本,要永久占领我国东北,于1910年兴建奉天驿(今天的沈阳站),以沈阳站为中心,规划了几条街,今天的中华路,中山路,民主路。当时都是日本名字,日本人把和平大街以西,南滿铁路以东,北到西塔,南至浑河边,规划为滿铁附属地。当时的和平大街称国际大马路,以东是租借地。东西之间,南北向以铁絲网隔离。中间区域,全是日本人居住的别墅和小洋楼,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小泽征尔,就出生这里。中山公园当时叫千代田公园,现在的公园西南角,还有一座水塔,当时是沈阳最高建筑,水塔就是为满铁附属地的日本侨民,提供自来水用的。</p><p> 世事变迁,如今称呼奉天巷的小吃街,就是当时的日本式小洋楼改造而成。虽然相貌平平,被淹没在林立楼宇之间,但是,只要轻轻吹开浮尘,那些往事便又重新历历在目。</p> <p>南八马路日伪时期称南八条</p> <p>沈阳站(日伪时期称奉天驿)</p> <p>辽宁宾馆(日伪时期称大和宾馆)</p> <p>中山公园水塔,塔下有铭文千代田水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