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老上海:南苏州路,北苏州路

金红卫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而苏州河被称为上海的“外婆河”。苏州河是上海人的叫法,大名叫吴淞江,或者说,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后就被叫做苏州河了。很早以前,流经上海注入长江的是吴淞江,后因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苏州河变为了黄浦江的支流,而黄浦江最后注入了长江。 苏州河因工业污染,河水常年泛黑发臭,后来市政府立下军令状,终于使得苏州河由黑变清,当年也是轰动一时。后来,棚户区变身中远两湾城、老厂房老仓库变身文创产业园、百年老桥外白渡桥搬移检修再回到原地等等,亦是夺人眼球。今天就讲讲苏州河两岸的老房子。<br>苏州河沿岸,曾是近代“远东第一金融贸易中心”,在上世纪20年代成为上海的物流集散中心和民族资本聚集地,陆续建造了17幢银行和仓库,300多家工厂。<br>苏州河南是南苏州路,苏州河北是北苏州路,骑辆小蓝车,沿河走了一遍,颇有收获。<br> 先说南苏州路,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石门二路,长3054米。清咸丰八年(1858年)筑外滩至河南中路段,称苏州河滩路。同治四年(1865年)改名苏州路。20世纪初,西藏中路以东路段称苏州路,黄河路以西路段叫西苏州路。1950年全路改今名,<br>从中山东一路过来,首先看到的是原英国领事馆北门(大门在中山东一路33号)。<br> 南苏州路76号(原划船俱乐部会所),建于1905年,有会所、游泳池和船库。1989年为建吴淞路闸桥拆除船库,1991年拆除游泳池。 南苏州路虎丘路口有座光陆大楼(虎丘路146号),建于1928年,底部曾为光陆大戏院,上层为办公用房和公寓,成为上海第一座将戏院设置在大楼内的建筑。1953年,剧院更名为曙光剧场。 南苏州路161号-175号(颐中大楼),建于1920年,英美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造,故名。 南苏州路185号(互惠大楼),建于1917年,后为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大楼。 并排而立的互惠大楼和颐中大楼 南苏州路上的尊德里北门(厦门路136弄)。尊德里,建于1928年的石库门里弄,有138幢房屋。 南苏州路955-991号(中国垦业银行仓库),建于1929年,近代上海“新瑞和洋行”创始人贾维思唯一一座仓库设计作品,也是上海保存至今唯一一座的英式仓库建筑。清水砖墙面,沿河面有7个入口,东西两侧各设有运货楼梯。 南苏州路971号(衍庆里),建于1929年,弄堂入口为仓库中间的大门,弄内有74幢房屋,据说是老上海滩地产大王周湘云周纯卿兄弟的产业。 南苏州路971号(衍庆里)弄内 南苏州路1247号(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建于1908年,曾是“中国通商银行第二仓库”和杜月笙私家粮仓。如今,这里摇身变为古朴又前卫的“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 大名鼎鼎的啤酒阿姨酒吧 南苏州路1295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五仓库旧址),建于1902年,墙面为清水红砖与青砖组合,局部水泥饰面,连续的弧形券窗,窗间墙有壁柱。 南苏州路1305-1307号(仓库),建于1933年,清水砖墙,中部成山字形,突出主入口。据说也是杜月笙的仓库。1998年,台湾设计师登昆艳用作工作室,开创了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利用的实践。 隔河远眺 小弄堂里有家蛮有情调的民宿 再说北苏州路,东起大名路,西至西藏北路,长1960米。清光绪十三至三十一年(1887~1905年)分段筑,因在苏州河北岸而得名。<br>北苏州路20号(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与外白渡桥一直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34年,初期作为公寓使用。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该楼被日军占用,宪兵队特高课驻扎在楼内。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该楼,改为励志社第七招待所。1951年改名为上海大厦,内设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国特色高级套房,曾接待许多国家元首。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多次陪同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18层平台俯瞰上海全景。<br> 北苏州路232弄(瑞泰里),建于1930年的石库门里弄,弄内有19幢二层楼房。街面是瑞康公寓,呈“C”字形,从北、西、南三面将瑞泰里包围住。 北苏州路250号(上海邮政博物馆),建于1926年,揉合了古罗马巨柱式建筑与十七世纪意大利巴洛克钟楼建筑,气势雄伟壮观。 北苏州路340号(河滨大楼公寓),原为河滨大楼,建于1935年,时称亚洲第一公寓也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1938年为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1945年后,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国电影协会、雷电华影片公司、联美影片公司等影业机构,均在此设立办事处。1978年加建三层。 北苏州路470号(原上海总商会),建于1913年,进门是甬道,有南大楼和北大楼,外墙均采用清水红砖墙,壁柱、门窗等有巴洛克装饰。 北苏州路912号(商坊会馆),建于1907年的英式建筑,原为怡和打包厂和仓库堆栈。怡和洋行1842年后进入上海,沿苏州河建码头造仓库,操纵了中国内航运输。怡和打包厂就是公司当时装卸打包地方之一。 北苏州路1040号(原中国银行仓库大楼),建于1935年。中国银行前身是大清银行,辛亥革命后改成中国银行,1927年迁址上海。上海开埠后,贸易促进了银行业,银行过手的大量抵押物就存放在这样的仓库里。 被苏州河往西是光复路,对岸是南苏州路。在此顺便讲一讲光复路上的几幢老房子。<br>光复路1号,上海大陆银行仓库 光复路1号,上海大陆银行仓库 光复路117号(四行仓库),建于1931年,由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北方四银行”共同出资建设,这也就是“四行”两字的由来。这栋6层楼的钢筋混凝土大楼,宛如一座坚固的城堡,为当时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中日双方几十万大军拼死搏斗两个多月,到10月底,国军撤离上海。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国民党政府军第八十八师二五四团第一营的全体官兵掩护大部队撤退后,为保住闸北的最后一块阵地,奉命进入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天四夜,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威震敌胆,誉满中外,被誉为“八百壮士”。 2015年,成为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包括序厅、“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不朽丰碑”及尾厅等六个部分。 光复路115-127号(上海福源福康钱庄联合仓库),建于1931年。三层的砖木混粘土结构,红墙白立柱将整座建筑的外立面装饰的分外靓丽。福康钱庄是上海第一家做外汇业务的钱庄。 光复路423号-433号(福新面粉一厂旧址),建于1912年,由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合资创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至1921 年已发展到8个面粉厂。“兵船”牌是我国商标注册史上的第一号注册商标。 光复路423号-433号(福新面粉一厂旧址) 讲到苏州河,一定要说说苏州河上的桥。从东往西说吧。<div>外白渡桥:第一代外白渡桥是座木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因这座桥对外国人免费,对中国人则要收费,结果引起上海人民的反对。1873年,工部局在附近也造了一座木桥,取名“公园桥”,供市民免费通行,市民把它叫作“外摆渡桥”,其后演变为“外白渡桥”。<br></div> 1906年,为适应有轨电车的通行,工部局拆掉木桥建了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并于1908年建成通车。百年之后,2008年对外白渡桥进行整体搬移检修,2009年再次整体搬移回到原来的位置。 乍浦路桥:原有渡口,渡口之西建造过一座浮桥。1873年,浮桥改为木桥,外国人称蓬恩桥,中国人称头摆渡桥,亦称白渡桥。为区别东邻的外白渡桥,故又称二白渡桥。1927年,木桥拆除,改建钢筋混凝土桥,命名为乍浦路桥。 四川路桥:原为二坝郎渡口,1878年租界工部局在此建木桥,名里摆渡桥、又名白大桥。五年后木桥损坏,1883工部局年重建新木桥。192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因桥北堍有1922年建成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故名邮政局桥。1943年改名四川路桥。 河南路桥: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设有渡口,名为三摆渡。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工部局建造木桥,名为三摆渡桥。光绪九年(1883年)建新木桥,因桥北新建天后宫一座,故又俗称“天后宫桥”。民国16年(1927年),改建3孔混凝土悬臂挂孔桥,命名为河南路桥。2006年,老桥拆除,重建新桥并于2009年建成通车。 山西路桥:上世纪三十年代公共租界租界工部局在此建六孔人行木桥,名盆汤弄桥(今山西路旧称盆汤弄,盆汤是上海话,即浴室)。解放后,盆汤弄改名为山西路,木桥也易名山西路桥。1956年木桥破损不堪,难以担当行人通行之责,加之苏州河修建防汛堤岸之需,拆除了该木桥。2007年重建了山西路桥。 福建路桥:此处留有古代建造的石闸,1875年建木桥,就叫老闸桥。1946年重建新木桥,更名为福建路桥。1966年因木桥破损不堪,再次拆除,1968年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2001年旧桥拆除,2007年新桥竣工通车。 浙江路桥:1879 年,租界工部局建步行木桥,因与苏州河南岸垃圾码头临近,俗称老垃圾桥。1887 年,拆除旧桥,改建为石礅木桥。1908年再建钢桁架结构桥。1924 年改为混凝土桥面。1942 年正式命名为浙江路桥 。2015年,整座桥移位大修。2016年,浙江路桥移回原位。浙江路桥因其桥龄、形状与外白渡桥相似,可谓苏州河上的“姐妹桥”。许多电影中的外白渡桥其实大都是在浙江路桥上拍摄的。 西藏路桥: 1853年,租界工部局在此处建简易木桥,因桥毗邻“泥城浜”,故名“泥城桥”。1899年,工部局重建新木桥。1922年,拆除木桥,建造钢筋混凝土桥,因岸边有垃圾码头,称“新垃圾桥”。又因桥右岸有英商煤气公司,上海人早先称煤气为“自来火”,也称“自来火桥”。1942 年,改称“西藏路桥”。2003年,西藏路桥再次拆除,2004年新桥竣工。 乌镇路桥:始建于民国18年(1929年),为6孔木结构桥,在抗战中毁于战火。民国37年(1948年)重建新木桥。198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97年拆除重建,1999年新桥竣工。2009年进行了综合改造,解决了引桥坡度问题。 新闸桥:1735年清政府在此又建了一座石水闸,称为新闸(福建路水闸先建在前,逐称老闸)。1862年首次在此建造了三孔吊桥,中间后又改建石磴木桥,直至1916年建成钢桁架拱形桥。1967年,木桥面板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99年,拆除重建为钢梁桥。 成都路桥:建于1993年,因建南北高架路而建,是一座最宽的苏州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