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偶然在一位老同学转发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过去很多年的老同学们和老师的“同学会”一起欢聚的场面!</p> <p>看到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当时心情真有一种莫名的小激动,毕竟是离开成都在外漂泊闯荡了近半个世纪,能够突然通过微信这种方式看到他们,真的就好像找到了失散多年久违的组织或者大家庭一般,那一种开心!哈哈哈😄 😄😊</p> <p>真是岁月不饶人!</p><p>欣赏老师同学们的照片,确已是大相径庭于记忆中那般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模样,不过基本上还能逐一叫出老师同学们姓名,也情不自禁勾起我对十年同窗那一段美好时光的再回首。</p><p>拉进群后打一声招呼,也很快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回应,你来我往的暖心呼应,真是开心得不得了!😃😄😆</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 追忆!同窗老照片... <p>我打开了收藏在电脑里的当年同学们所拍的照片,今夕对比新老对照,不能不感叹,时不我待,沧海桑田!</p><p>藉此机会我就把他们都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找回那些年曾经的时光...</p> <p>先分享几幅来自网络的图片,虽然不是人像老照片,却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颇有时代烙印的那些年。</p> <p>这应该是我们记忆中非常特别的一扇大门,斑驳老旧的门洞墙面还依稀可见几个文字。</p><p>对了,这就是我们当年生活居住且每天进出的502厂的包家巷83号大院,而我们读书的学校就在这座大院的最深处。</p><p>这里面承载着太多的记忆,太多的酸甜苦辣,并且已经深深融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包括每一个家庭,以及我们十年寒窗度过的那一座我们心中的502厂子弟学校。</p> <p>进大门以后的两边食堂和住家看来已经拆除,这些可能是后来已经改建成的沿街小商铺,这再后来的变化还真的就一无所知了。</p> <p>这些场景各位对号入座的话,应该是一看便知吧?</p> <p>到如今这里可能早已夷为平地,抑或是重起了高楼,现代建筑无疑早已经掩盖了过去历史的痕迹,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永远留存着那个挥之不去的如烟往事和美好回忆。</p> <p>这几幅图片应该是我们当年曾经住过的7栋和8栋楼下厨房改造后的样子。</p><p>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每个家庭的集中且又开放式的每家独立小厨房,而更早前,我们却是几户家庭共处一间厨房。</p><p>那时候,颇有部队风格的进行曲或号声下的不同指令,踏着节奏准点儿上下班、甚至晚上还要继续参加政治学习的那些抓革命促生产的大人们,会匆匆忙忙回家做饭,每个家庭的一日三餐也基本上在这里完成,每到饭点儿的时候,这里就一字排成了一个非常别致的家庭坝坝宴景观,周而复始,简单清贫而又知足愉快的生活着。</p> <p>记忆中的两栋对称房子之间,隔路相望有两株百年银杏老树,那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果满枝头的时节,一阵竹竿挥舞,银杏便下冰雹似的噼里啪啦掉落一地,把去除表皮洗净后的白果放在蜂窝煤火炉上面,立马就会听到一声脆响,那瞬间爆开并呈现出的一颗颗碧绿剔透的果仁儿香味,立刻会让人忍俊不禁要流口水。</p><p><br></p> <p>这些纸质钱币和粮票记载着当时特殊的历史印记。</p><p>想来包括一分钱面值的53年的浅黄色等纸币,全国粮票以及邮票和各种材质的纪念章等不少东东,至今我都还有不少收藏,据说都已经升值不少,实在是稀有和珍贵。</p><p> </p> <p>那时候,洗得发白的军装和书包都是一种难以取代的时尚用品,尤其是军帽,更是走在街上容易被抢的真正军品“抢手货”。</p><p>而这些小人书,歌曲卡带和录像带之类即是我们当时贫脊和少有的所谓文化生活。而报章剪辑,包了封皮儿的课本儿以及明星剪纸及写日记便是我们的最爱,也无不承载着我们当时的小小用心和所谓的摩登。</p> <p>而诸如拍糖纸烟盒,斗鸡和跳拱等等玩乐游戏,现代社会已经荡然无存难觅踪迹,以后恐怕也看不到了。</p> <p>当年能遮风挡雨挡日晒的人力三轮车,现在几乎都已绝迹了吧。</p><p>不过上次去北京旅游,还是享受了一番穿越老北京城墙根下古迹胡同的行程,不过一边走一边听车夫介绍的特别形式,已经是遗产级的穿越历史和文化的巡礼了。</p> <p>青年路,这是毗邻春熙路,长不过300多米的小街道,但是周边交通顺畅,人流兴旺,这是成都服装鞋类和小商品批发汇聚最早的商业发祥地之一,还有染房街,都是当时万千年轻人疯狂打call的购物天堂。</p> <p>这是1997年的火车北站。</p> <p>这是70年代的盐市口,也是成都繁华中心的象征之一,周围聚聚了新世界百货,新中兴,泰华,染房街等商业地标,非常兴盛和热闹。</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97年的沙湾会展中心,这一老成都眼里当年 “超洋气的建筑”,曾举办西博会、糖酒会的地方,在见证了成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21年后,于2018年正式告别了历史舞台。</span></p> <p>这些老成都的标志性的建筑,街道和带辫子的公交车都是我们当年耳熟能详的,更是带给我们学生时代中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p> <p>写到这里,真的要感谢老同学高辉推送的那篇:“在成都有一个叫502厂的地方...”</p><p>看了这篇文章,我们不由得想对于这座城市最为特别的地方发出由衷的感慨!</p><p>致谢逝去的儿时记忆!🙏🙏🙏</p><p>致敬花甲的过往经历!👍👍👍</p><p><br></p> <p>好吧,一如赵老师所说的,我们还是言归正题,回到我们恰同学少年的老照片主题,进入我们的502大院,我们的学校,一览我们过去的师生欢聚!</p> <p>其实,当我整理好我这些压箱底儿的老照片,也萌生出收集更多,并且能够汇集成册的一种想法和愿望,于是我在3508我们老二班同学微信群里吁请大家不吝所藏,贡献出各自存有的老照片,老同学们都非常给我面子,也就有了下面的这些同学们的珍藏并逐一展示出来献给大家。</p><p>不过,我会尽量尝试把记忆中的老师同学的姓名都写出来,希望不会有差错,实在叫不出名字就只能说一声抱歉了!</p><p>另有涉及到的个别同学及往事插曲,也权当增加一点娱乐趣味性,还请多多包涵!</p> <p>这是我和美女同学们的合照,边上那位很酷很帅的大高个儿就是高辉。</p><p>他是我曾经的同桌,也是包家巷8栋宿舍邻居,应该也是我们班里身材或高挑或健硕的几元大将之一。基本上都还记得有李庆昆,谭云东,高辉,朱伟,李建英,康晓华,孙琪兰,蒋志兰等等酷男靓女同学。</p><p>学生时代的自我感觉口碑还尚可,也勉强算得上所谓当时邻家男孩的学习榜样。正是因为被邻居们的同学父母抬爱和认可,高辉这位同桌可能就是在这种比较的压力下拿我开涮出气。</p><p>记得有一次夏时制的午休我睡过了头,急匆匆赶到学校已经是非常尴尬的迟到一员,当我推开教室立马引来老师同学哄堂大笑,让我完全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结果当然是高辉的搞怪杰作:趁我睡着的时候用笔把我脸上涂鸦成了大花脸。</p><p>这件恶作剧往事,现在想来还是忍俊不禁。</p> <p>她叫史远黎,是从四川夹江转学过来的新同学,也是我们周老师徐进同学家里的远房亲戚,由于都有姓名中的远字,所以也成了同学们调侃的对象,经常把我们叫做史远泽和任远黎。</p><p>记得她给我们说的很有趣的一件事,就是用当地方言说的,我们夹江的房子是用牛皮胶粘的,好结实哦!</p> <p>上面几张黑白照片和下面的几幅彩色照片分别是我和男女同学们的合影。</p><p>具体都有温万祥,田鹏,徐进,赵聪,欧阳燕,张均,杨建辉,陈守义,周小平,康小华,李勤芳,彭小梅,王晋敏,樊萍,普济坤,王蓉娟,杜安蓉,罗建荣,蒋志兰,孙其兰,冯忠萍,王蓉娟,干丽,罗建容,芦凤,黄宗兰,赵玉芬等同学在不同时期和各种场所留下的合影。</p> <p>上面的几幅彩色照片应该都是毕业以后的合影了吧?</p><p>在我们更早期的年代,彩色照片无疑还是一种比较奢侈的消费品,我们使用更多的还是120和135两种规格胶卷和相纸曝光冲印底片并放大冲洗完成的黑白照片,有时心血来潮也会用彩色颜料在黑白照片上面涂抹,以勾勒出我们心中的那一幅彩色的画面。</p> <p>这里不能不说我们这帮跨年级跨班级且“臭味相投”的一帮铁哥们儿,记得当时还在一次照相馆的合照上面题下了“至爱亲朋”这几个字,也足以见得我们感情之好情谊之深。</p> <p>想当年我们年级好像是学生人数非常庞大的超级航母,开始时共计5个班,每班也在好几十人以上,在长期的接触中,我们这些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如温万祥,徐进,唐彪,欧阳雁,赵聪,田鹏,黄华等同学也不断走近聚集到一起,包括其他年级如瞿亚军等低年级的同学。</p><p>当然把我们几个相互吸引在一起的,不外共同的兴趣爱好,诗词歌赋,吟诗拽文的偏爱,对音乐摄影的痴迷以及长时间班级之间的写作和出板报交流,甚至一起在学校以铁笔在钢板上誊写蜡纸油印学校生活期刊。</p><p>好多留存至今的老照片。从拍摄到成品大都是我们的杰作。</p><p>止步于囊中羞涩,我甚至进工厂以后还手工打造制作出黑白照片的曝光和放大机以及冲印烘干上光裁剪等设备,把我们的共同爱好发挥到了极致。</p> <p>甚至毕业离开学校各奔东西以后,大家还依然如故,保持相互往来,延续可贵的情谊。</p><p>当然这里也有些许遗憾,毕竟是事过境迁各有追求,当年称兄道弟的一帮铁哥们,现在已经难以聚齐,或缺一二且渺无音讯,尽管费尽周折,也是打探无果,留下许多的不解、悬念和遗憾!</p> <p>过往的毛头少年如今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花甲老人,真是岁月催人老啊!</p> 致敬!尽在教师节... <p>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来,同学们纷纷向老师们致意,我也加入微信大家庭,和大家一起共同祝福我们敬爱的老师们:节日快乐!幸福安康!💐👏🌹💝🙏</p> <p>赵老师是赵聪同学的大孃,更是长时间培育学生并一路伴随我们成长直到送我们毕业的班主任。</p><p>至今脑海里还回响老师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厌其烦尽心尽力上课的场景。依稀还记得她的爱人杨叔叔,一个皮肤黝黑高大威猛的标准北方男子汉的形象以及他儿子小丹和小峰两个小帅哥相貌。</p><p>尽管自我感觉还是受老师偏爱的学生之一,但作为班长的我,其实心里还是有一种对严厉老师的一丝忐忑压力和“害怕”。</p><p>说实话,这种情绪心态源自于我对理科的木纳不灵光,真的脑袋很笨,和赵老师的恨铁不成钢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尤其在国家恢复高考后我首战告捷,被杭州丝绸工学院录取之后,却又以“还年轻,还有大把机会”的说辞理由,名额立马被工厂的一名在职青年工人所占有,以致最终在次年的毕业高考榜上无名,最终无缘正规大学,自责和惭愧导致巨大落差,以致形成的心里打击和压力委实不小,好在后来努力获取到自修大学文凭才得以逐渐恢复自信。</p><p><br></p> <p>除了铭刻于心的赵慧云老师之外,我的脑海中情不自禁就浮现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毕业的各个时期的老师们的个人画像,可惜我这里只有赵老师一张照片没有更多其他老师们的个照,只有留存心里的亲切印迹!</p> <p>女同学们和赵老师的合影</p> <p>和赵惠云老师和袁孝明老师的合影</p> <p>和刘老师及其一对可爱子女的合影</p> <p>和王老师,张老师的合影</p> <p>和邹世臻老师和小潘老师的合影</p><p><br></p><p><br></p><p><br></p> <p>和王化成老师,倪文老师的合影</p> <p>下面两张不同阶段的毕业合照。可能是老师同学以及学校领导们最为齐全的我们老二班师生的合影照片,真的是弥足珍贵。</p><p><br></p> <p>照片中的老师们,有我特别印象深刻的几位:</p><p>从小学入学给我们打下一个非常牢固漂亮的方块字板书基础的语文陈宝莲老师,一个微微驼背,因为出生关系,儿女经常受到无端欺负,自己也成了经常挨批的“运动”对象。</p><p>因为给温水瓶掺水,身背弟弟的我被一锅滚烫开水烫伤,在第一时间马上背着我一步一颤,一路小跑去502厂卫生所帮忙救治的邻居游老师。</p><p>还有声音沙哑,授课说话总是很吃力的语文邹世臻老师,以及她非常有才的爱人郑永伦老师,他们都共同培育了我们深厚的对文学兴趣和喜爱。</p><p>还有第一次让我们接触外语的 Teacher袁,袁孝民老师和韩老师。</p><p>还有纠正我皱眉习惯的大潘和小潘老师,数学课王清海老师,语文王正英老师,音乐课彭老师,政治课刘老师,唐老师。</p><p>还有一位王化成老师,一位不太随大流,性格孤辟清高的理科老师,他非常喜爱文学,尤其是诗歌散文,我们也是从他灌输高冷的阳春白雪式的国际大师及钢琴协奏乐曲作品中,获取和欣赏到对音乐的素养,可谓是获益匪浅。</p><p><br></p><p><br></p> <p>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这些年漂泊在外,虽然历经很多,也阅人无数,但能够彼此坦诚相待的人并不多,尤其业务往来生意场上,更加在乎的不外其间维系的利益得失。</p><p>我很喜欢K歌,且每每总是情不自禁点唱吕方的那一首“朋友别哭”。那一句:红尘中难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这份情请你不要不在乎!</p><p>玩味个中滋味,真的非常有感。</p><p>是的,唯有历经十年寒窗同老师和同学们结下的那一段情谊,才是最为纯真亲切,最为简单真实。这份情真的记挂于心非常在乎!👍🙏💝🎁</p> 期许!尽在花甲年! <p>很欣赏刚进群看到李勤芳同学推送的一段文字,我想借此作为我们老同学和老师们共勉的一个期许和祝福,祈祷疫情彻底结束,让我们师生能够早日相聚...</p><p><br></p><p>这一次,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大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是小人物。</p><p>就像那句话说的: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p><p>这座山忽然压下来,被命中的人很难扛住,不管是有点身份的,还是寂寂无名的。</p><p>什么叫“灾难”?</p><p>很多人说,这次疫情是一场灾难。</p><p>可是,“灾难”意味着什么?</p><p>我们可能都没仔细思考过。</p><p>虽然这次疫情,绝大部分国人都被裹挟其中,但我们其实并不能对灾难中心的人,感同身受。</p><p>也只有进入那个现场,近距离地触摸被这场灾难掀翻的一个个小人物,触摸他们的无奈,悲痛,绝望……</p><p>好好过日子:</p><p>在这场疫情之前,我们其实一直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秩序里。</p><p>只是我们对这种“良好”是麻木的,总觉得一切理所当然。</p><p>早上出门,去楼下早餐店吃个包子,理所当然。</p><p>坐公交车上班,和同事们一起在写字楼里工作,理所当然。</p><p>晚上下班,一路上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理所当然。</p><p>周末没事,去逛商场吃火锅看电影,理所当然。</p><p>生病了去医院挂个号,该吃药吃药,该住院住院,理所当然。</p><p>有些人在这样的平常日子里过烦了,甚至隐隐盼着出事儿:</p><p>怎么不出点大事儿呢。怎么不世界大战呢。怎么不天下大乱呢……</p><p>我们不会想到,真的会有这么一天,餐馆集体停业,公交全部停运,商场关了,电影没了,工厂停产了,学校不开学了,同事们都不能在一起工作了……</p><p>更可怕的是,你病了,120顾不上接你。你病入膏肓了,医院没有床位给你。</p><p>直到这一刻,我们才会意识到,老百姓的好日子,多么依赖大环境。</p><p>一旦大势不好,几乎所有人都是遭殃的。</p><p>差别只是有人倒大霉,有人倒小霉。</p><p>只有整个社会是平和的、有序的、欣欣向荣的,我们才有稳稳的幸福。</p><p>灾难应该是一堂课。</p><p>现场惨不忍睹,审视它的过程会很痛苦。</p><p>但我们也唯有仔仔细细地去正视这灾难,才能真真切切地明白生活的真相是什么,然后认认真真去想,我们以后该怎么做。</p><p>这一次风暴中心的是武汉人,但没有人能保证,下一次灾难再来,命中的不会是我们。</p><p>毕竟,武汉只是一个随机抽到的城市。</p><p>所以,我们这些侥幸被厄运放过的人,应该重新思考: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p><p>等这场战疫过去,等我们又回到之前的平和、有序、欣欣向荣里,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珍惜。</p><p>珍惜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日子。珍惜早餐店里有包子,电影院里有电影的日子。</p><p>珍惜可以去公园散步,可以和亲友欢聚,可以随便K歌逛街吃火锅的日子。</p><p>每一个灾难里逝去的人,都在提醒我们:</p><p>没病没灾,就是最大的福气。</p><p>平静安稳,就是最好的人间。</p><p>所以,我们在过好日子的时候,要知道自己在过好日子,要用心好好过日子。</p><p>细品岁月,百事从欢。不荒废好时光,不辜负小风景。</p><p>愿天下太平,人类健康,你我无恙!</p><p>👍👍👍</p><p>🙏🙏🙏</p><p><br></p><p>是啊,当今社会没有什么理所当然,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去身体力行!</p><p>祝福老师和年届花甲的我们,健康且有品质的乐活当下,你健康我无恙!</p> <p>“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是我们当年写作文经常引用到的苏联领袖列宁的话,想来此言虽有些严重,不过对我们来讲,回首往事权当在如数家珍的同时,为我们今天仍然健康乐活的老师和我们自己而鼓掌喝彩!</p><p>偶有听说我们的一些老师甚至是个别同学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唏嘘和感叹难过!祈祷并祝福他们在天堂一路走好!</p><p>回首我们各自一路走来的艰辛,要懂得知足,懂得放下,懂得割舍,珍惜今天的所得和拥有,珍惜今天的快乐和健康,积极的活在当下,知足常乐,乐在其中!</p><p>说到此处,健在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的把握现在,乐活当下,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积极心态,不但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你背后的一个家、你的另一半以及你的下一代...</p><p><br></p><p><br></p> 庆祝!献礼双节日... <p>这100幅照片和着心里的话,总算编辑整理完成,她承载着我们的过往,衔接着我们的当下,更祈福于我们共同的明天!</p><p>这是我当初承诺给大家的,本想在下一次的同学会时当面奉上,殊不知疫情警报未除,终于能够赶在国庆中秋这个双节重庆之际完成,以此作为节日礼物送给大家!</p><p><br></p><p>希望这份心意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喜欢,其中如有任何的问题也请给予指正,也恳请大家把你的想法或建议以及表扬点赞毫不迟疑的跟帖发给我。</p><p>如果你还有更多的老照片也请不要吝啬发出给我,让我们一起努力,以期在下次的同学会再见的时候,让这本老照片编辑的更加的饱满和完美,我为此充满了期待!</p><p>拜托大家了🙏🙏🙏😃😄😊</p><p><br></p><p>2020.10.1.国庆日🇨🇳.中秋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