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时代记忆,绘制红色经典

奕岚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毛主席来到咱农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千家万户齐欢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好像春雷响四方</b></p><p>  众所周知,这首歌曲唱的是当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四川郫县红光社的情景。郫县,坐落于成都市区以西往都江堰方向不到十公里的地方。1958年3月的成都平原,一望无垠的田地开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与菜花相间的是绿油油的麦苗,暖融融的阳光下,蜜蜂穿梭,花香袭人。远方,诗人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在平原的尽头隐隐可见,那是川西高原逶迤的群山。</p> <p>  1958年3月4日,毛泽东主席来成都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成都住了23天。会议期间,毛主席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到城市、农村、工厂和都江堰水利工程视察。由于成都会议重点讨论的是有关工业化生产和农业合作社适当并社问题,所以于1958年3月16日下午6时10分,毛主席由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陪同,从金牛宾馆出发,乘车来到郫县合兴乡红光农业合作社视察。</p> <p>  毛泽东到成都就说了要到一个合作社看看。时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李井泉深谙主席习性,提前吩咐新都和郫县各安排一个社作好准备:出金牛宾馆的大门往左是新都的那个社,往右即郫县的红光社。两个县的县委第一书记放下一切事情,每天骑着自行车专门等候在金牛宾馆大门口。三月十六号下午四点左右,毛泽东午睡起床以后,决定到乡下走走,在李井泉的陪同下,汽车驶出招待所大门,李井泉问毛泽东往哪边走,伟人之手朝右边一挥,就描绘出了红光社的一页浓墨重彩和光辉历史,同样等候于此的新都的女县委书记,因此伤心地大哭了一场。</p><p><br></p><p><br></p> <p>  毛主席视察以后,整个红光社沸腾了。人们要在主席下车处修建“幸福门”,跨过的沟上建“幸福桥”,把他走过的机耕道命名为“幸福路”,他下过的田叫做“幸福田”,他见过的十八个孩子命名为“幸福娃”,田园飘荡起了儿歌:“红光社,开红花,毛主席来到我们家。看我们育秧双季稻,夸我们种的好庄稼。”</p> <p>  1960年为纪念毛主席视察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这一事件,合作社社员们修建了幸福亭,始建于郫县县城东街翠音楼。</p> <p>  1968年红光人民公社在幸福亭基础上,利用毛主席到过的社员温大娘家扩建了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p> <p>  为了庆祝毛主席到郫都区62周年活动,我们在红光党委政府郫都区及红光单位政府的邀请下进行历史性的这个红色题材创作,这次创作以党史为核心。以历史性的深度和艺术性的力度重温毛主席到访郫都区光辉历程,用绘画的方式展现对党的情感。红色题材创作,表面看是用视觉语言的形式向观者传递一段历史原境或历史形象的过程,但是其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是对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不断延续与不断唤醒。一个没有深刻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忘记过去的民族也是看不到未来的民族,红色题材的艺术创作,正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的“时代诤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