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守望稻田的背影

耕耕羊

<p class="ql-block">文 章:杨筱玉</p> <p class="ql-block">  一生中会有很多次转身,每一次转身都会有一个背影。自小长大,看到过不计其数的转身,一次次的转身形成了无数个背影,有的背影宛若惊鸿,有的背影沧桑黯然;有的华丽,有的质朴;有的伟岸,有的渺小;有的熟悉,有的陌生;有的转眼忘记,有的深藏心涧,嵌入脑海,世代激励。</p> <p>  我的母亲,深深留在我记忆里的,除了她的温婉和深情,还有她那坚强、勇敢、勤劳不息、质朴无华的矮小背影!经年累月里,有她转身走进厨房带着饭菜弥香的背影;有她转身喂鸡喂猪忙碌不停的背影;有她爬上高高的木梯子在屋梁上取火腿腊肉的背影;有她做好晚饭后站在家门口翘盼父亲回家的背影;还有那一次次送儿女出门去上学,分别时,刹那间转身后又因牵挂而徐徐回望的背影……</p> <p>  最令我难忘又激励后辈的,除了她送我上学分别时转身的背影外,还有她一次次扛着锄头走向田间地头的背影;一次次从山地里背着沉重的粮食或柴禾,踩着溜滑的山道一步步走向家门的背景;更有她或迎着朝阳,或踩着朝露,或顶着烈日,或披星戴月地一次次从稻田里,小麦地里,背着一背背沉重的小麦或水稻,或推着满载粮食的独轮车,从凹凸不平的基埂道上一步步走向家门的背影;这个背影尽管每一次都走的那么沉重又艰辛,但是迈出的每一步步伐又都无比的坚定而沉稳;使母亲那矮矮小小的质朴背影,在儿女们内心显得分外地高大华丽,甚至伟岸。</p> <p>  每天早晨,母亲总是天边微亮就踩着朝露出门了,扛着锄头的背影徐徐变小直至隐没在广阔的田地里。跨过家门前的马路往东南方,百米内的地方就有母亲耕耘的良田两三亩;再往前穿过村东沿着寨中溪流前行一里再垂直往南走,在离河岸两三公里处,还种着两块各有近一亩左右的稻田,这是离家最远的田地;出了家,从门前大马路向西北行约一里处还有两亩左右。这些田地虽分散在不同的方向,但每一处却还相对集中,也由于每一处都不算少,所以每天母亲都在田地里做到很晚才能回到家。</p> <p>  少年时,没能深刻感悟母亲种植水稻的艰辛。时常晚饭做好很久了,才能等到母亲回来。一边看着母亲在水池旁弯着腰清洗手脚上稻田淤泥的背影。一边在心里既心疼妈妈又埋怨妈妈回来得太晚,因为肚子很饿,却又不舍得先吃。长大后才深刻领悟母亲守望稻田的意义。</p> <p>  种植水稻因地域的差异使种植的时间不同,不同地区的插秧时间也有差异。我的家乡地处祖国西南山区,气候干燥偏冷。因此,每年采用交替种植的方式,只能种植一季早稻,一季晚小麦。从播种到收割历时半年,其间插秧、换水、施肥、除杂草、防虫害等事无巨细,须科学种植,细致呵护。其中要数插秧和收割水稻这两个环节最热闹,但是清除杂草的环节几乎贯穿水稻生长的整个过程,因此,母亲总是弯着腰弓着背开展劳动,非常的辛苦。</p> <p>  由于气候较冷,从播撒到插秧需要40天左右。每年的农历二三月,春分后到清明前,是播撒稻种的好时节。春分节气一过,母亲先将稻谷种浸泡在水里,三天后沥水捂在麻袋里暖上几天,等四五天后稻谷角上长满了小白芽,正好在清明到来前均匀地撒到已经平整好的泥水田里。半月后,密密麻麻的幼小秧苗长起两寸多长。三周后方方正正的秧田里,绿油油齐整整的秧苗长势葱葱茏茏,高过四寸。母亲开始第一次清除其中的稗子等杂草,端个小櫈坐到秧苗田的沟渠里,弯下腰背,仔细地扒拉找寻幼小的杂草苗。蓝天白云,天高云淡,山水映照着母亲专注的背影,静默而悠然,宛然呈现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相对于水稻种植的其他几个环节,这是最轻松的一环。</p><p> 到了四月芒种时节之后,即清明前,是西南地区早稻插秧的好季节。秧苗已长到6寸多高,寨子里家家户户开始相互帮助插秧,妈妈总是弯着腰踩在秧田水里,唰唰唰唰地快速插着秧苗,此时母亲插秧的背影显得特别的敏捷,因为稍微插慢一点,就有可能被快的人给关在秧田中央,等周围的秧苗都被别人插满了,就出不来了。先插完秧苗的人就上到岸上来,对唱插秧歌,你一句来,我一段,使插秧的氛围增加了很多的快乐,十分有趣。</p> <p>  四五月份,在水稻扬花时节没到来以前,必须要把秧田里长出的杂草清除,否则等到了秧苗的杨花期就不能再去清除了,因为在扬花期间如果清除杂草的话,会把秧花抖掉了,从而影响到水稻的授粉,如果授粉不均匀,那么这一年的水稻收获就会减少产量。这时妈妈的背影总是轻轻盈盈的,她轻手轻脚地查找着杂草,就怕一个不小心把提早杨花的秧苗伤着了。</p> <p>  偏偏在这些杂草中有一种叫做稗子草的不是很好清除,家乡称呼稗子草为败子草,它长得和秧苗很相像,像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母亲辨认稗子草,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弯着腰仔仔细细地看稗子草叶片中间的那一根茎脉,稗子草的叶片茎脉是白亮色的,微微反光,而秧苗的叶片茎脉是绿色的。</p><p> 秧苗多而稗子草少,母亲弯着腰仔细的捋着每一株秧苗,查找其中隐藏着的稗子草。当秧苗还比较低矮幼嫩的时候,清除此草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们的区别不是很大。所以每次妈妈都踩着秧田里的淤泥,弯着腰慢慢地往前走,久了腰就很难受。可只能腰酸了就直起身来,反着手捏着拳头,用手腕上方捶一捶后背,继而再弯腰拔草。 母亲凭着她长年的经验,很容易就找到了稗子草。</p> <p>  少年时的一次周末,跟着母亲一起去秧田里清除杂草。可泥田里一根黄鳝,在我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顺溜的从我脚背上一下溜了过去,吓得我陷在泥水里的双脚,从离着田埂两三米远的秧田里,"唰"地一下就跃上了埂岸,也不知当时哪来的力气,事后很气恼自己没有母亲的沉稳。</p> <p>  等到秧苗长到齐小腿肚子高时,在即将扬花之前,是最好认稗子草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稗子草叶片长得更加的肥大,草株因为吸收了秧田的营养,长得特别的硕大且株数多而茂盛,株叶分散开来,十分的抢眼。而秧苗的株叶成长得比较集中,不散乱。可是这个时候再要把稗子草拔起来,就要费力一些了,因为它已经扎根秧田。 </p><p> 在秧田扎根以后的稗子草,再要清除它,就只能等到秧苗的扬花期过了以后,快要长成稻谷的时候,稗子草也要开始挂子了,这个时候是清除裨子草最后的机会。过了,如果等到稗子草已经结满了种子,或不经意间种子老了,再去清除的话,只要使劲往上一拔,稗子草的种子,就会倾刻间扬起再撒落到秧田里,第二年就可能会长出更多的稗子草。 </p> <p>  柔软的轻风和昆虫们的勤劳成就了扬花期雄蕊与雌蕊的交融。此时母亲总是扛着锄头围着她心爱的稻田,一圈一圈的转悠,观察扬花期的稻谷长势是否正常,顺带将靠近埂边的几株稻花作人工授粉并观察其稻穗与自然授粉稻穗的挂仔多少与饱满程度。</p><p> 母亲辛勤的背影,就这样天天面朝葱茏的秧苗,背朝湛蓝的天空,细致呵护着稻田。通过母亲四次在恰当时机清除杂草后,水稻田里就只留下了日渐沉甸的稻穗。水槄在吸收了泥土充足的养份和光和作用下,使叶杆与稻穗的色泽日渐由绿转黄再过度为金黄,颗粒日渐变得饱满而坚硬,一家人的口粮也日趋成熟。</p><p> 春夏的生长逐渐成就秋的成熟,母亲那汗水浸透的衣背在一阵阵秋风轻轻吹拂下慢慢直起,丰收的喜悦在母亲的脸上舒展得越来越欣慰!</p> <p>  农历七八月里,当湛蓝的天空中一轮朝阳喷薄而出,再日上竿头时。阳光照在这一片片金黄的稻穗上,时不时地会有一阵阵清风拂过稻田,这是清风与稻穗最美好的相互致谢与交流。沉甸甸的稻穗随着风的韵律,冲着母亲辛劳的背影齐刷刷地轻轻摇摆着含蓄而肯定的穗头,母亲似乎听见了摇曳的稻穗在打招呼,她抬起腰身,反手捶打着酸痛的后背,宠溺地眺望着这一片片金黄的稻田,脸上浮漾起了欣慰的笑容!</p><p> 春播夏长沉甸了一秋的丰硕与繁华。秋的丰收是源于有春夏的呵护,以及庄稼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耕耘。秋分节气前后,即国庆节前后期,秋收的快乐渐渐溢满庄稼人的脸庞,放干了稻田水几天以后等待收割。母亲与村民们收割的背影布满了黄灿灿的稻田,大家舞动着镰刀挥汗如雨,顷顷稻穗在片片欢呼与机器的轰鸣声中纷纷倒下。村民们敏捷的身影不断地弯腰用双手捡起田里放倒的稻把,合着半自动脚踏打谷机欢快的转动节拍翻打着稻谷。一粒粒金黄的稻谷,随着嗡嗡的机器声,噼里啪啦地跳跃着滚落到半桶里。这一边收割,一边打谷,一边背运,一边整理稻草垛的壮观的丰收场景,犹如一场欢快的秋收交响曲,在这金秋霞染的山水间奏响演绎,年复一年,丰收永恒。</p> <p>  "民以食为天",水稻-----这个从古至今,世世代代祖祖辈辈耐以生存,果腹充饥,茁壮生命的物种,是我们人类的主粮,更是我们中国南方人饭桌上出现频率最多的主食。自从河姆渡人在我国长江流域发明种植水稻以来,人类就世代对它进行不断的研究改良进化,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在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科技团队的努力下,通过一次次的改良培育,成功实现"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平均增产20%。为我们亿万中华儿女解决了生活温饱的大问题。如今,杂交水稻已覆盖受益东南亚地区并逐渐走向全世界。</p><p> 从古至今,祖辈们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到今天先进的机械种植。无论生产方式还是产量,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p> <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的"小杂五水稻"米饭的清香与甘怡,是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对米饭好吃否的鉴定标准。那个年代,家家都种有"小杂五“水稻,经过袁隆平科学团队的不断改良后的稻种,使我家乡的杂交水稻亩产从几百斤增长到了上千斤。由于稻米的清香与高产,母亲每年都要种上几亩"小杂五"杂交水稻。</p><p class="ql-block"> 儿时,那杂交水稻米烹饪出的米饭的清香,还弥漫在鼻息前;母亲那守望稻田辛勤耕耘的背影,也早已深深烙在儿女们的脑海,崁入儿女们的心灵。她勤劳坚强的背影,做事细致专注的背影,将世世代代激励着后辈们奋进。</p> <p>  后记-----</p><p> 母亲守望稻田的背影,是千千万万亿为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而守望稻田背影中的一个缩影,所有守望稻田的背影都值得深深景仰与感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的观念,早已成为众多家庭的优良传统,感恩历代守望稻田的背影!</p> <p>图片来源:部分网络</p><p>音乐来源: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