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目录</h1><p class="ql-block"> <b> 永远记住建设哈军工的陈赓院长和各位领导、专家 </b></p><p class="ql-block"> <b> 规划建设</b></p><p class="ql-block"> 建筑规划</p><p class="ql-block"> 建筑方案</p><p class="ql-block"> 工程安排</p><p class="ql-block"> 奠基大会</p><p class="ql-block"> 建设工地</p><p class="ql-block"> 建筑标志 </p><p class="ql-block"> <b>军工圣殿</b></p><p class="ql-block"> 11号楼(空军工程系)</p><p class="ql-block"><b> </b>21号楼(炮兵工程系)</p><p class="ql-block"> 31号楼(海军工程系)</p><p class="ql-block"> 41号楼(装甲兵工程系)</p><p class="ql-block"> 51号楼(工兵工程系)</p><p class="ql-block"> 1号楼</p><p class="ql-block"> 致知楼</p><p class="ql-block"> 26号楼</p><p class="ql-block"> 42号楼</p><p class="ql-block"> 保密楼</p><p class="ql-block"> 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体育馆</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永远记住建设哈军工的陈赓院长和各位领导、专家</b></h1><p class="ql-block"> 哈军工是应抗美援朝战争的迫切需要孕育而生的,是毛泽东与斯大林在苏联会面期间,双方确定并组建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p><p class="ql-block"> 1959年,哈军工被国家确定为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哈军工是我国国防技术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哈军工的建筑是一流的,创造了规划设计、建筑风格的奇迹,创造了建设速度的奇迹。大楼外部为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特色,雕梁画栋,青檐碧瓦。内部采用苏联的西式吊顶及浮雕装饰,建筑整体中西结合,颇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查阅和收集了一些哈军工的建筑方面的资料,摘录和整理了《哈军工建筑》,供感兴趣的同学和朋友参阅。</p><p class="ql-block"> 向建设哈军工的陈赓院长和各位领导、专家、工人们致敬!哈军工学子永远感谢你们!</p><p class="ql-block"> 永远记住哈军工的建设者们!</p><p class="ql-block"><b>规模:</b></p><p class="ql-block"> 哈军工占地面积254万平方米(约3500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设计:</b></p><p class="ql-block"><b> </b>总平面规划、技术负责:哈军工营房建筑委员会技术室副主任殷之书讲师</p><p class="ql-block"> 11、21号楼,哈尔滨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李光耀等</p><p class="ql-block"> 31、41、51号楼号楼,东北建筑设计院</p><p class="ql-block"> 办公大楼、大礼堂和体育馆,建工部建筑设计院 </p><p class="ql-block"><b>施工:</b>松江省建筑公司总经理边敬等5000建设大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领导机构</b></p><p class="ql-block">1952年12月18日,哈军工成立院营房建筑委员会,</p><p class="ql-block">主任:李懋之副教育长;</p><p class="ql-block">委员:徐立行、张述祖、张复明、张友亮、高庆魁、高步昆、殷之书,沈正功、苏联专家一人;</p><p class="ql-block">办公室主任:营房处长张复明兼;</p><p class="ql-block">技术室主任:高步昆,技术副主任殷之书,技术室成员冯浩瑜、王家邦等八个技术人员。</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赓院长</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懋之副院长</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立行教育长</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述祖主任</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步昆部长</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殷之书主任</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规划建设</b></h1><p><b>建筑规划</b></p><p> 根据陈赓院长指示:“苏联总顾问说我们这五个系在苏联是分开的五个独立的学院,同时创办比较复杂,不如先办一个学院五个系,积累经验,以后再分成五个学院。所以我们学院的五个系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各系学员的学习和生活都由各系管理,学员的宿舍和食堂应设在各系;教师和干部的工作由各系分管,他们的生活可由学院统管。”按照陈赓院长的指示,按各系相对独立布置教学楼、学员宿舍和食堂,再留一些今后发展的空地;教师和干部另找适当地点集中食宿。</p><p>画图时,考虑要在学院北区中间设一个大操场,操场东、西、北三侧设置教学楼,南边设办公大楼,大楼包括体育馆和图书馆,位于院区的中心。在具体安排时,因空军系和炮兵系建筑面积太大,占地太多,操场三侧无法容纳,只能安排在院东区文庙街南北两边;在操场东、西、北三侧建装甲兵系、工程兵系和海军系。另外,在文庙街南部靠东安排了实习工厂,地点在一般下风处,噪音不会干扰其它建筑内人员。南部靠西有首长宿舍和苏联顾问宿舍,这些苏联顾问宿舍准备以后作为教授宿舍之用。而在西边街北还设置了购物、理发等服务单位。学院南部还留下一些空地,作以后发展之处。</p><p>在学院院区以外,马路西边有一片空地,准备盖宿舍的。根据李副教育长指示,在西侧院的大门里,安排了一幢六千六百平方米的物质保障部大楼,后称为八一楼。</p><p>以上这些安排,都是经过陈院长同意的,就这样,画出了一张《军事工程学院建筑总平面图》。</p><p>——殷之书:哈军工房屋建筑的规划</p><p><br></p> <p><b>建筑方案</b></p><p> 军工建院初期拥有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程兵五个工程系。</p><p> 根据“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和“长期打算,正规要求,坚固耐用,节约美观”的方针,5座教学大楼的基础,深2.2米,墙厚60公分,全部是整体浇注,能防八九级地震;宫殿式屋顶,四角挑檐饰有系的兵器装备模型;楼厅、走廊全部是水磨石地面。空军工程系教学大楼最大,面积4.7万平方米,整体高5层,正中6层,内走廊400米长,3米宽。(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第一次走进空军工程系教学大楼时,连声叫:“好啊,好啊,苏联军事院校没有这样好的房子!”)炮兵工程系教学大楼面积3.3万平方米,整体高5层,正中7层。两座大楼沿文庙街东端南北对峙,隔路相望。海军工程系教学大楼坐落在院区最北端,面积3.4万平方米,整体高4层,正中6层,内部结构美观,大厅富丽宽敞,上有回廊,两侧设衣帽间。装甲兵工程系和工兵工程系的教学大楼面积各为1.6万平方米,整体高4层,正中5层。两楼东西相对,和海军工程系教学大楼面向全院最大的操场,东、西、北形成品字。每座教学大楼都是黑瓦灰墙,庄严雄伟,环护着实验室、食堂、宿舍等配套建筑物,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数十里外,都能看见它们巍峨的轮廓。</p><p>——摘自任学文著《哈军工》</p><p><br></p><p><b>工程安排</b></p><p> 陈院长指示:“这四十五万平方米要争取早日完成。为保证教学,可分三期施工。第一期明年开工,建十万平方米,五个系的教学大楼和学员宿舍、食堂;学员宿舍和食堂必须在明年八月前完工,保证九月初开学,第二期后年开始,除继续建教学大楼外,争取再建十五万平方米,包括实习工厂、教师和干部宿舍、苏联顾问宿舍和物质保障部大楼等。第三期大后年起,建设院办公楼、院领导宿舍和一些辅助建筑物等。各期任务可以重叠交叉,也可略加调整,原则是急需的先建。”</p><p>……</p><p> 一九五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基建破土动工,在81楼进行了开工奠基典礼,陈赓院长铲了第一锹土,揭开了序幕,全院总规划6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任务从此开始。松江省建筑公司总经理边敬同志率领5000技术熟练的建筑工人,浩浩荡荡进驻到暂设工棚内,日日夜夜与我院近百名施工检查队伍并肩战斗在工地上。</p><p>——李懋之 陈赓创建哈军工之五:组成建委大建校舍</p><p><br></p><p><b>奠基大会</b></p> <b>建设工地</b> <b>1956年建成的11号楼、21号楼</b> <b>1956年建成的51号楼、31号楼</b> <b>1957年建成的87号楼(军人服务社)</b> <p><b>建筑标志</b></p><p> 哈军工五个教学大楼大屋顶的设计,有人传为是梁思成设计的,实际上是由陈赓院长、奥列霍夫总顾问及李懋之副院长,提出了民族风格等原则要求,由院建筑委员会技术室高步昆、殷之书设计详细要求,由哈尔滨建筑设计院李光耀等具体设计。特别是殷之书手下的一个技术员陈星浩提出建议,把五个教学大楼四个垂脊上的蹲兽,改成各系的装备:空军系改成一列飞机,炮兵系改成一列大炮,海军系改兵舰,装甲兵系用坦克,工兵系也考虑一种装备。他又提出大楼正脊上的龙头换成虎身,虎首回眸仰视,虎尾弯弯上翘,即啸天虎。 </p><p>设计人员学习借鉴了古建筑的风格以及梁思成的学术实践成果,结合自己的灵感,形成了哈军工建筑的特色风格。</p><p>——刘大昕:哈军工及周边地理与老建筑史话</p><p> 大屋顶正脊啸山虎方案向陈赓院长汇报后,十分同意,并说高处蹲着老虎,很好!</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军工51号楼楼角飞檐上是一排工程车雕塑</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军工圣殿</b></h1><p> 哈军工的五座教学大楼不单是军工大院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大院的镇院之宝,更是军工大院的灵魂。可以说,只要有这五个大楼在,就有军工大院在;没有了这五座大楼,军工大院也就不复存在了。</p><p><br></p><h3><b>11号楼 空军工程系</b></h3><div><b> </b>系主任唐铎少将,入学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div><div><b> </b>1957年4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元帅到空军工程系发电机实验室参观。</div><div> 1958年9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到空军工程系无线电实验室参观。</div><div> 1958年11月,陈赓院长、刘居英副院长陪同越南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武元甲大将参观空军工程系实验室。</div><div> 1959年12月23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到空军工程系实验室参观。并参观了空军工程系新研制成功、刚刚安装起来的超音速风洞,在教学大楼里观看了“东风——113”射击指挥系统研制。 </div> <b>21号楼 炮兵工程系</b><div><b> </b>系主任赵唯刚大校,入学苏联伯力炮兵学校、莫斯科机械化兵学校学习。<b><br></b><div> 1959年12月23日,周恩来总理到炮兵工程系参观,观看了集中火炮的研制,还视察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导弹陈列室。</div><div> 1955年11月25日下午,在炮兵工程系208实验室,钱学森见到了从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调到哈军工的火箭专家,后来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的任新民。任新民陪同钱学森看了固体火箭试验车。钱老称赞说:“不容易!你们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深度,尽管条件有限,毕竟已经干起来了。能迈出这一步,实在出乎我的意料!”<br><div><b><br></b></div></div></div> <b>21号楼记录着钱学森与陈赓的“世纪问答”</b><div> 1955年11月25日夜,哈军工首位院长陈赓在哈尔滨宴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席上,陈赓对钱学森说:“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制出火箭来?”<br>钱学森说:“为什么不能?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就不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陈赓豪迈应道:“钱先生,我要的就是您这句话!”<br></div> <b>31号楼 海军工程系</b><div><b> </b>系主任黄景文大校,毕业于黄埔海军学校舰长指挥系,一口流利英语。<b><br></b><div> 1958年9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杨尚昆到海军工程系参观舰载电子计算机样机。</div><div> 31号楼258室:中国第一艘水翼艇诞生地</div><div> 31号楼220室: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地</div><div> 刘居英向海军工程系首任苏联专家组组长季莫菲耶夫赠送礼品。</div><div> 刘居英陪同林彪参观海军工程系柳克俊计算机实验室。</div></div> <b>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发源地</b><br><div> 31号楼是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所在地,也是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发源地,孕育了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br></div><div> 海军工程系作为哈军工首创五系之一,是新中国海军的重要军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为推进海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div> 1970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在此发祥,由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至今悬挂在31号楼的门檐上。<br><div> 如今陈赓院长的雕像伫立在31号楼前,已经成为了校园里的地标性建筑无声地见证着学子的成长。</div> <b>41号楼 装甲兵工程系</b><div><b> </b>系主任徐介藩少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3期步科,后转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赴苏联入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学习。<b><br></b><div> 41号楼是装甲兵工程系旧址,1960年11月,装甲兵工程系开始分批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后迁往北京,为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2017年以装甲兵工程学院,装甲兵学院,装甲兵技术学院为基础组建陆军装甲兵学院。<b><br></b></div><div> 后为原子工程系。</div></div> <b>51号楼 工兵工程系</b><div><b> </b>系主任唐凯少将,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b><br></b><div> 工兵工程系为哈军工初建时五个系之一。于1960年9月分批迁往西安,与长沙迁去的工程兵学校合并,建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后迁往南京,为解放军理工大学(现为陆军工程大学)工程系工程学院。1970年哈军工分建,51号楼从那时起便被军队征用,目前空军第一飞行学院在使用。<b><br></b></div><div> 曾为哈军工电子工程系。</div><div> 刘居英曾陪同学院苏联副首席顾问叶果洛夫听取工程兵系副主任殷之书副教授的教学方法介绍。</div></div> <p><b>1号楼</b></p><p> 哈军工一号楼,是学校机关办公楼,领导权的象征。大楼面向文庙街,背后连着军人俱乐部,与面向大操场的体育馆构成一个有机建筑群体。</p> <b>致知楼</b><br> 分致知前楼和致知后楼,原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学楼,致知的意思为求知。哈军工建院选址时,经国务院批准,哈医大迁出另建,哈医大原址的王字楼、致知楼、马蹄楼、工字楼、呼吸系楼等共四万多平方米建筑移交哈军工。<br>2号楼为知楼前楼,3号楼为知楼后楼。致知前、后楼作为物理、化学教研室及实验室和预科机关办公室。<br><br> <b>26号楼</b> <b>42号楼</b> <b>保密楼</b> <div><b>图书馆</b></div><div> 1960年后,文庙(大成殿)成为哈军工的图书馆和阅览室。<br></div><div> 哈尔滨文庙始建于1926年,落成于1929年,是张学良出面在中外商贾和政府中募捐银币73万余元而建,院落面积23000平方米(居全国孔庙的第三位),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是整个东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div><div>文庙是一座三进式庭院的仿古建筑群落,座北朝南,按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墙(照壁)、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中轴线外尚有左右配殿、东西庑、掖门、牌楼、石碑等。四周环以黄琉璃瓦顶红墙,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格局与关内文庙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哈尔滨文庙没有正门,南面临文庙街的是影壁墙,高达5.9米,墙上镶琉璃瓦雕花砖,进出只能走侧门。据说这是因为松江省历史上没有出过状元,没有资格设正门,等以后出了状元再开正门。<br></div><div> 苏联全体专家曾在图书馆前合影。</div> <b>体育馆</b><br><div> 哈军工体育馆始建于1954年11月,1956年11月24日落成,总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包括练习馆、竞赛馆、游泳馆等。在当时全校师生8000余人,它完全满足学校的体育教学、军事训练、师生的体育业余活动,其规模和设施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div><div> 体育馆面对广阔的军工操场,与31号楼遥遥相对,许多重要典礼、阅兵仪式等都在这里进行。周恩来、朱德、陈毅、张爱萍……这些共和国元勋们在这里驻足观望这辽阔的军工操场的情景,他们对这里的每寸土地深切关怀,对这里的每一个学子寄予厚望。<br></div><div> 1957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朱德元帅来院视察给全院师生讲话。</div><div> 1963年6月18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来院视察,全院师生员工聆听了陈毅元帅在体育馆二楼平台向讲话。陈毅号召学员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希望全体同学依靠党、依靠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把学习、工作、身体都搞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div> <b>军人俱乐部</b><div><b> </b>1957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朱德到哈军工视察时,在军人俱乐部给全院人员讲话。</div><div> 1958年9月11日下午,第三次来到哈军工的彭德怀元帅在军人俱乐部给全院人员作报告。</div><div> 1964年7月31日,朱德委员长和董必武副主席视察学院时,与学院领导刘居英、谢友法、李懋之、张衍、李开湘、卓明等在军人俱乐部门前合影。康克清参加视察。</div> <b>八一楼</b><br> 为与外单位联系方便,在一道门外西侧院(即灰楼区)的大门里,安排了一幢六千六百平方米的物质保障部大楼,后称为八一楼,是军工大院新建的第一个楼。这里曾经是学院机关办公的地方,也做过校医院门诊大楼。<br> <b>正门</b><br> 哈军工正门,即军工一道门。是军工主区的入口,也是单位的标志。<br><br> <b>87号楼</b><br> 军工一道门往里,左边是87号楼,右边老红楼、55号楼,远处可见11号楼和21号楼,以及左边远处的水塔和41号楼。文庙街由西向东经一道门穿过院区,由与文庙街交叉点向左延伸的是南通大街。<br> <p><b>56、57号楼</b></p><p> 海军工程系宿舍楼,学员食堂在1楼,系门诊在57号楼。</p> <b>老红楼区</b><br> 一进一道门,右边就是老红楼区,在87号楼对面,文庙街南侧,1956年建成。六栋红砖三层楼的楼房围城成一圈,分别是61-66号楼,中间有花池花园及运动场地。苏联专家曾经住过这里,他们撤走后,校内许多著名教授住在这里。<br> <b>将军楼(小红楼)</b><br> 相对于老红楼,院内还有三排二层红砖小楼,被称为小红楼,住的是哈军工校级领导,故也称为将军楼。一排两家,各带有独立小院,可种花草、蔬菜果树。<br> <b>59号楼</b> <p><b>大和旅馆</b></p><p> 大和旅馆是哈军工历史的重要见证者。最初是中东铁路宾馆,于1901年6月27日开工,1903年2月建成。使用面积3700多平方米,设有客房53间。1936年6月对该楼进行了历史上第二次大修改建,1937年2月1日完工,改名“哈尔滨大和旅馆”。1946年7月,东北铁路总局成立并在此办公,1950年5月1日,中苏合办的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在哈尔滨开始工作。中长铁路理事会、监事会的苏方主要管理专家都住在这幢楼内。</p><p> 1952年9月15日中长铁路移交中方管理。经周总理批示,该建筑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53年,哈军工苏联专家顾问团的第一批成员入住该楼。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哈军工,这里成为哈军工招待所。</p> <b>现在的校内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