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语届老一辈四大名师

丁长征的家常语文

<p>中国小语界有四位老人,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们讲遍全国,传遍全国,闻名全国,被誉为“四大天王”。如今这四位老人都已年近耄耋,却依然站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前沿,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在教书育人中倾注生命。以年龄为序,这四位老人分别是——上海的贾志敏、河北的支玉恒、江苏的于永正、天津的靳家彦。</p><p><br></p><p><br></p> <p>贾志敏</p><p><br></p><p><br></p><p><br></p><p>  </p><p><br></p><p><br></p><p><br></p><p>  于永正曾说:“贾志敏老师是一本书。在学生面前,他是一本教科书;在老师面前,他是一本关于语文教育学和语文教学艺术的书。”这话我深信不疑。最近,我读了贾志敏的专著《与讲台同在》,对于永正的这番评价得到了印证。《与讲台同在》是贾志敏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随笔集,书中讲述了“我——教育——语文——人生”的故事,内容丰富,思想闪烁,感悟深刻,充满了人生的沧桑、温情和智慧。</p><p><br></p><p><br></p><p><br></p><p>  他,1958年高中毕业,尽管读书用功,成绩不差,但因“家庭出身不好”,连续四次报考大学,均未被录取。求学无门,生活无着,只能在社会上靠打工代职谋生。</p><p><br></p><p><br></p><p><br></p><p>  他,到中药房为病员送过药,其间最喜欢往同济、复旦等高等学府送药。送完了药,把自行车往墙上一靠,就混进教室听课,哪怕只听一会儿,也要过把“上大学”的瘾。</p><p><br></p><p><br></p><p><br></p><p>  他,到小学代过课。如果哪个小学有教师请病假,他就忙着去应聘代课。校长看他教书不错,想把他转为正式教师,可是政审查出了“家庭出身不好”,他连代课都代不成了。</p><p><br></p><p><br></p><p><br></p><p>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他焕发了青春的活力,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当上了校长,评上了特级教师,成为了上海电视台《贾老师教作文》节目的主讲嘉宾。2015年,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荣获了“中国好教育”烛光奖。</p><p><br></p><p><br></p><p><br></p><p>  有一年,他在温州一所学校执教《惊弓之鸟》。</p><p><br></p><p><br></p><p><br></p><p>  教生字,“更羸”的“羸”字笔画多,几个小朋友上黑板来写,要么挤成一堆,要么散成一片,不规范,也不美观。</p><p><br></p><p><br></p><p><br></p><p>  他笑眯眯地说:“同学们,看贾老师怎么写这个字。这个字结构复杂,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很多兄弟姊妹;又像一个班级,有很多同学。一个家庭、一个班级要想和谐,怎么办?那就需要每个成员都谦让、宽容。你看,这个‘亡’字头,很谦让,把自己的身体压扁一些,少占空间;这个‘口’也向‘亡’学习,努力扁一些;‘月’‘羊’‘凡’很受感动,也都赶紧把身体收缩一点,变得瘦长一些。仅仅谦让还不行,大家还要好好团结在一起……”</p><p><br></p><p><br></p><p><br></p><p>  他一边形象地讲述,一边板书,最后,一个美丽大方的“羸”呈现在黑板上。</p><p><br></p><p><br></p><p><br></p><p>  孩子都笑了。他说:“写字是这样,在班级里、在家庭中生活也要这样。”</p><p><br></p><p><br></p><p><br></p><p>  8年前,贾志敏不幸被查出癌症,动过多次手术,现在他仍屹立在讲台上,以信念逾越,战胜病痛,将师道之弘毅、壮美演绎到极致。叨念此事,不禁让人潸然落泪。</p><p><br></p><p><br></p><p><br></p><p>  2012年11月,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福建泉州举办“新课标、新思维、新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活动时,还向全国语文教育同人发出了“学习贾老师,实施本真语文”的《聚龙宣言》。</p><p><br></p><p><br></p><p><br></p><p>  2015年7月,王旭明在《谁更感动中国》的博文中说:“在全中国语文课堂弥漫着假语文的当下,他,78岁又身患癌症、被医生判死的极限已到,至今却仍奔走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线。2014年,他随真语文团队到四川、广州、成都、北京、山东上公开课,为真语文鼓与呼。课堂就是他的舞台,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是他的人生享受。他与假语文做不懈斗争,呼吁小学语文老师少用或慎用PPT,呼吁语文教学回归字词句段篇,他的语文课堂上没有声光电,却润物无声,扎实有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贾志敏虽然没有显赫的名声,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着价值,他一辈子热爱语文,一生情系语文,他把自己的全部光和热都奉献给了孩子,奉献给了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p><p><br></p><p><br></p><p><br></p><p>  贾志敏说:“当年,我为了生活而走上这三尺讲台;今天,我离开这三尺讲台则一刻也无法生活。”这就是他的生命姿态。他为讲台而生、而活,讲台因他而设、而美,他与讲台同在,乃吾侪之幸。</p><p><br></p><p><br></p><p><br></p><p>  </p> <p>支玉恒</p><p><br></p><p><br></p><p><br></p><p>  与其他三位相比,大智若愚的支玉恒既不是“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不是“全国优秀教师”,甚至于连现如今任何一个教育落后的边远山区小县城都有若干名的特级教师,他也不在其列。但他的影响力却如日中天,绝不逊色于其他“天王”。就连于永正都对他欣赏有加,推崇备至,称之为“怪才”。</p><p><br></p><p>  支玉恒,“呱呱塞北,足迹八方。一生从教,两鬓披霜。迷恋语文,几近癫狂。” 他半路出家,快40岁时才由体育教师改行当了语文先生,结果一教就教出了自己的个性,教出了语文教学的名堂,教出了在全国的影响。</p><p><br></p><p>  1989年11月,他在四川成都执教《第一场雪》,一鸣惊人,掌声经久不息,开创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代讲”之风,许多教育刊物、报纸纷纷聚焦于此。</p><p><br></p><p>  他用一支粉笔驰骋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的课篇篇不同、次次出新,在课堂雕琢中,形成了“新、实、活、深、巧”的教学风格。</p><p><br></p><p>  他勇立潮头唱大风,诙谐幽默、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折服了无数的听课者,许多青年教师找上门来拜他为师。</p><p><br></p><p>  他著述颇丰,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文集》《支玉恒老师教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集萃》《耕耘与收获》《欣赏与评析》《课堂情趣与智慧》等教学专著。</p><p><br></p><p>  我与支玉恒相识多年,读过他的著作,听过他的讲座,看过他的教学,还与他一起当过教学大赛的评委,对他的学识修养、道德文章佩服至极。</p><p><br></p><p>  1998年,金秋十月,我去深圳,在石岩公学与他不期而遇。</p><p><br></p><p>  支玉恒的办公室不大,一面临窗,窗下有一张办公桌,桌上堆满了书籍,书中夹着各种纸条。老友相见,不免寒暄几句。从交谈中我得知,他是从广东碧桂园学校辞职“云游”而来的,在这里,一边上课,一边讲学,一边写书,生活中充满了无穷的乐趣。</p><p><br></p><p>  回首名师来时路,他庆幸自己最终能够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穿行在博大精深、馨香馥郁的语文世界里,尽享“玉鉴琼田三万亩,著我扁舟一叶”的畅快。语文在他的心中成了一份别样的情思,别样的风景,别样的梦境。</p><p><br></p><p>  他说:“这么些年来,在这么多地方,给这么多孩子,讲了这么多的课,我没有敷衍应付,没有弄虚作假,没有因循守旧,没有停滞不前,我非常得意,因为我没有误人子弟。”此话道出了支玉恒为育人而教书的心声。</p><p><br></p><p>  第二天,我与支玉恒在西丽湖度假村又见面了,我们同是“全国小学语文十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大赛”的评委。赛课盛况空前,教者们那端庄优雅的风度美、生动感人的语言美、活泼开朗的性格美、工整潇洒的板书美、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美,博得了一阵阵掌声、笑声和赞扬声。看这样的课堂教学,如沐春风之中,如临翠岭之上,赏心悦目,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p><p><br></p><p>  这一晚,西丽湖夜空如洗,月色如图,清风徐来,波光闪动,我与支玉恒同寝一室。睡前,我们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也许过于兴奋,支玉恒由白天的听课而讲起他的一节课。</p><p><br></p><p>  有一年在杭州讲作文课,上课前他在教室门外小憩。忽然一阵风刮来一页报纸,随手翻开一看,上面登着一篇讨论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校服的文章。只看了标题,支玉恒便一下子产生了一个灵感——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设计校服呢?设计思路,设计方案,产品说明,再配上设计图样,多么生动的一节习作课!于是,五分钟之内,他放弃了原来的课程设计,改上《创意校服》,效果非常之好。面对教材,能找到与众不同的切入点,设计出独特的教学过程,选择新颖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支玉恒的教学艺术。</p><p><br></p><p>  何谓教学艺术?支玉恒的课告诉我们:教学艺术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规律,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美学原则,娴熟地运用各种技能、技巧,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方法动态展开,并使其精妙,富有个性。</p><p><br></p><p><br></p> <p>于永正</p><p><br></p><p><br></p><p><br></p><p>  气质儒雅的于永正,是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他站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提出的“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引领语文教学改革潮流。</p><p><br></p><p>  提起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贡献,于永正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我身上有一点灵性,比别人多一点悟性,我想,与我学京胡、唱京戏、热爱艺术有很大关系。”我知道,于永正一生以戏为伴。他的京剧,字正腔圆;他的京胡,行云流水。此话怎讲?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艺术人生。</p><p><br></p><p>  京剧伴他几十年。他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拉京胡,一把刻有“民国三十一年,杨宝忠监制”的京胡,一直伴随着他,这便是见证。</p><p><br></p><p>  于永正第一次看《失空斩》,个子还没有戏台高,诸葛亮的一段西皮快板“一见马谡跪帐下,不由老夫咬碎牙!言过其实多空话, 刚愎自用误国家”,让他泪流满面。中学时代,学校里有一批喜欢京剧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谈戏、唱戏,有时还到广播室里唱,向全校广播,倾倒了一群粉丝。于永正擅长小嗓,嗓音清亮甜美,颇有梅兰芳大师的神韵,一曲苏三惊四座,使他如醉如痴。参加工作后,于永正更是一个戏迷,听广播,看电视,周信芳的《徐策跑城》,袁世海的《九江口》,尚长荣的《黑旋风李逵》,令他激动不已。</p><p><br></p><p>  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他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他喜,教会了他怒,教会了他悲,教会了他乐。总之,京剧让他懂得了人世间重要的一个字——情。</p><p><br></p><p>  于永正与京戏结缘,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使他具备了演员的某些素质。这种素质又无形中渗透到了语文教学之中,使他的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成功。</p><p><br></p><p>  2002年10月,于永正在杭州上《梅兰芳学艺》一课,有两个教学环节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p><p><br></p><p>  镜头一:</p><p><br></p><p>  上课伊始,于永正脸上挂着微笑,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我要让同学们听一段京戏。”于是就播放了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几句唱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独具韵味的唱腔,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问:“好听吗?”学生都说:“好听。”“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于永正在屏幕上打出梅兰芳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梅兰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棒,是勤学苦练的结果。他9岁那年,跟一个姓吴的师傅学戏,师傅说他眼睛没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他没有灰心,下决心练好基本功,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想不想知道他是怎样唱戏的?”“想!”一段唱腔,一幅照片,几句颇能勾起悬念的开场白,激起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p><p><br></p><p>  镜头二:</p><p><br></p><p>  课快要结束的时候,于永正笑容满面地说:“我从小就喜欢京戏,二三年级刚开始学的时候,老师也说我的嗓音不好,声音不亮,但是我不服气,我反复地练习,唱了一遍又一遍,后来老师夸我说,于永正,你唱得还真行!你们想不想听我唱?”学生说:“想!”接着,于永正唱了梅兰芳代表剧目《霸王别姬》中的南梆子“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结果一句一个满堂彩,他嗓音脆亮,甜美,这种以假乱真的男喉女声赢得了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p><p><br></p><p>  京剧是浓缩的生活,浓缩的历史,作为国粹,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一段京剧唱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部京剧大戏就是一本东方美学的书。在《跟京剧一块活着》一文中,于永正写道:“京戏真好。生活不能没有京剧。有了京剧,我的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才如此有滋有味。”此话说得多深刻啊!</p><p><br></p><p><br></p> <p>靳家彦</p><p><br></p><p><br></p><p><br></p><p>  靳家彦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他应邀到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及大专院校讲示范课,交流经验,做过600多场次公开教学。仅《跳水》一课,他就讲了200多节,这个课的录像也曾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一等奖。</p><p><br></p><p>  他主张: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以读为本,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p><p><br></p><p>  他曾赋诗言志:</p><p><br></p><p>  简册谁重童子师,今逢盛世感荣祁。</p><p><br></p><p>  誓为祖国培翘秀,奋此年富力强时。</p><p><br></p><p>  贾志敏说:“靳家彦凭借深厚的文化功底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学生在他的课上学习,如沐春风,如沐春雨。他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教学机智使他的课堂教学达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召唤着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活力。”</p><p><br></p><p>  1988年暑假,牡丹江。</p><p><br></p><p>  靳家彦语文导读法研讨会在这座城市举行。会议由牡丹江市教科所研究员李守仁主持。靳家彦讲《跳水》,有这样一组镜头:</p><p><br></p><p>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猴子是怎样逗孩子的?</p><p><br></p><p>  生:(兴致很高地)想看。(互相议论,气氛活跃)</p><p><br></p><p>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准备好就让大家看。</p><p><br></p><p>  生:(笑着闭上了眼睛)</p><p><br></p><p>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猴子跳到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它好像故意让这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p><p><br></p><p>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你们看到了吗?</p><p><br></p><p>  生:看到了。</p><p><br></p><p>  师:看到什么了?</p><p><br></p><p>  生:我看见了一只长着一双圆圆的小亮眼睛的猴子,顽皮地摘下孩子的帽子,飞快地爬上了桅杆。还看见了它怎样撕帽子,做鬼脸气孩子,就像在眼前一样。</p><p><br></p><p>  师:明明闭着眼睛,你怎么说看到了呢?</p><p><br></p><p>  生:在我脑子里就像电影一样,这是因为我进行了想象。</p><p><br></p><p>  我评课时说,这里,靳家彦既是对学生进行再现课文事物的思维能力亦或说是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在尽力设计一种新颖的、活泼的、饶有趣味的读书形式,使学生领会到开动脑筋、探索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劳动。</p><p><br></p><p>  靳家彦多次谈到,语文教学应当有情,包括情绪、情感、情操。情是纽带,要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应该有情,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高尚的志趣。要以情励学,以趣激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课上得情趣盎然。</p><p><br></p><p>  会后,牡丹江市教科所招待靳家彦,我作陪。桌间,李守仁首先敬酒,他说了一条谜语,花河,打一城市名,让靳家彦猜。这位长期站在课堂上的校长,英俊的脸庞,写着学者的风度,哪能猜不着呢?随口说道:“牡丹江。”李守仁说“小城有一种地产啤酒叫花河,口味不错,咱们用这个,行吗?”靳家彦扶了扶眼镜说:“可以少尝一点儿。”就这样,一堂《跳水》课,一听花河酒,让我醉倒在牡丹江。</p><p><br></p><p><br></p><p><br></p><p>  </p> <p>江山代有名师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周一贯说:“如果中国小语界有一条红地毯铺设的星光大道,那么,披着耀眼的闪光灯光率先向我们走来的必定是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靳家彦风采卓然的身影。”是的,这四位老人,承前启后,光芒四射,为人景仰。昨天也好,今天也好,明天也好,他们永远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青年教师应认真捧读。</p>

语文

于永正

教学

支玉恒

靳家彦

京剧

贾志敏

小学

学生

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