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信阳卫校

霜天红叶24747511

信阳卫校于1950年12月26日成立。河南省人民政府卫生厅护士学校第三分校是她的第一个校名,她是新生的人民政权在信阳创办的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校址在人民医院西侧,占地20亩。在随后的10年里,学校的体制,校名、地址数次起落、变更、搬迁,直到1961年8月搬入赵家桥新校址,学校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家园。<br> 赵家桥这个位于信阳市火车站东南不足两公里的地方,当年还是城市的郊区。(根据校友提供的照片加工) 金鲁峰1962.10~1969.11任学校校长。这是当年在学校的留影。 高建全与陈思贤(右)老师在学校新址留影。(秦兆里老师提供) <p>  学校新址虽然十分荒芜,但是有东、西、中三幢教学楼和东西两片16幢平房,教学用房空前的好。</p> 东、西教学楼是学校标志性建筑。(根据校友提供的照片加工) 中教楼也很有特色(根据校友提供的照片加工)。 这样的青砖灰瓦平房有东西两片,共16幢,是学校的主要建筑群。(根据校友提供的照片加工) <p>  1962年,教育战线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信阳卫校是全省仅保留的四所卫校之一。当年,郑州医专撤销后部分教师转调到了信阳卫校;郑州产校撤销后,大部分校产也充实到了信阳卫校。学校每年的经费由省卫生厅拨付,学校的发展进入新的稳定的快速发展期。</p> 1965年启用的学校附属医院门诊楼,是当时信阳市最耀眼的小白楼。(根据校友提供的照片剪裁) (张一帆老师提供) 1963年建成的西操场。 学校礼堂。(张一帆老师提供) 当年的学校艺术体操队。(汤艳善老师提供) 1965年获信阳地区中专学校篮球赛冠军。 1963年临床课教师合影。 1962年基础课教师合影。 1965年师生修建游泳池(一)。(秦兆里老师提供) 1965年师生修建游泳池(二)。(秦兆里老师提供) 1965年建成的游泳池是信阳地区学校建设的唯一。(根据校友提供的照片加工) 到1966年学校教职工已发展到96名,每年为国家输送160名医士、护士专业毕业生。 <p>  1966年六月文革在社会上全面展开,欣欣向荣的信阳卫校同全国所有的学校一样,停课了。全校师生投入到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破旧立新和随之而来的大串联中。</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革初期校内一角。(王全界老师提供)</h3> 1966年师生大串联。 串联中的老师们。(秦兆里老师提供) <p> 1967年10月全体教师离开学校到罗山楠杆铺集中“斗批改” 1969年7至11月全校教职工罗山高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p> 五七干校宿舍。 <p><br></p><p> 1969年11月学校停办,教职工遣散各地,教学设备损失殆尽。</p> <p>  1969年11月学校奉命撤编前教职工合影。同月,教职工下放至信阳各县、乡,至1972年学校复办方又陆续调回。(王爱芝老师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