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作为古老的象雄国和原始宗教苯教的发源地,拥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人文景点和自然奇观,托林寺是除了札达土林、古格遗址以外,不容错过的第三个去处。如果时间足够,皮尔摩格罗瓦尔格尔冰川、皮央东嘎石窟、麦龙沟和达巴遗址都是探险访幽的很好选择。</p> <p>托林寺的围墙内,只是遗址中保留最好的几座佛殿和僧居,围墙以南是简陋的藏民居,围墙以北到象泉河之间是一大片气势恢宏的塔林遗址。</p> <p>↑藏民民居</p> 托林寺遗址 <p>↑日出前的托林寺,四野寂静无声,似乎还沉睡在昨天的梦里。</p> <p>↑第一缕阳光,最先照耀在托林寺南侧的山巅</p> <p>↑10世纪初,吐蕃的末代王室从拉萨逃到了阿里地区,先后在西藏的西部建立起了古格、普兰、拉达克(今天的克什米尔)三个割据王朝,其中以古格王国的势力为最强。古格的第二王是益西沃,于公元996年开始兴建托林寺,“托林”藏语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由于古格王室的大力兴佛,托林寺逐渐成为当时西藏西部的佛教中心。</p> <p>↑古格王国灭国后的几百年间,托林寺虽然经过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百般损毁,但至今依然殿宇林立、佛塔高耸。象泉河畔,废墟之旁,依然可以感受昔日古格的盛势辉煌。</p> <p>古格第二王名叫益西沃,继位不久就出家修行,与大译师仁钦桑布一起主持修建托林寺。有感于当时佛法混乱,益西沃派遣仁钦桑布等21名智者与弟子去印度求法,其中19人途中病死。仁钦桑布回来后竭力推崇印度的阿底峡为正法之师,益西沃便又两次派人迎请阿底峡,但都遭到了拒绝。于是益西沃遍游各地,为迎请阿底峡筹募供养,途经噶洛国被俘,噶洛王向古格第三王索取等身的黄金赎身。益西沃告诉弟子:与其重金赎回一个废人,还不如带这些赎金去迎请阿底峡。益西沃死后,弟子们在印度祈请多年,历经曲折,终于在公元1041年迎来阿底峡及其24名弟子进藏弘法。</p> <p>阿底峡出身王族,公元982年出生于今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附近,父亲是国王善胜王。5岁在金刚寺出家,11岁时开始了印度、斯里兰卡等地漫长的访师修学路。44岁时学成返回印度后出任超戒寺首座,后相继担任过那烂陀寺等18座寺院主持。抛开佛教之国的一切成就,去往一个一无所知的遥远国度,对阿底峡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59岁时阿底峡交卸完一切的寺院主持职务,受邀约入藏弘法三年(其实后来余生几十年再也没有回去故乡)。在古格受到国王和僧侣的热情迎接,在托林寺驻锡期间,阿底峡一边传法,一边撰写《菩提道论》、《密咒幻境解说》等著名的佛教著作。三年约满后又受邀去桑耶寺等处弘法。1054年72岁时圆寂于西藏曲水县的聂塘寺。聂塘寺由阿底峡始建,在此生活居住、讲学弘法、译经著述等前后约九年之久。</p> <p>世间的事总是充满着复杂,佛门也不会例外。托林寺的一切都带有浓郁的尼泊尔、印度的风格,也有着本地藏民族艺术的深深烙印。托林寺自创建到今,早期属于宁玛派,后皈依噶举派,15世纪古格灭国后又改宗格鲁派,但各个阶段都出现过许多高僧大德。</p> <p>↑托林寺的主体建筑为迦萨殿。大殿分为内、外圈,内圈包括中心大殿和4座小殿,中心大殿呈四方形,供有主体坛城和如来佛像,四周有回廊与4座分殿相连。中心大殿今已不存,只有废墟。</p> <p>参观托林寺是不需要门票的。目前整个托林寺只有两位喇嘛值守,如果花钱买50元门票,就有喇嘛或者派专人带领,打开大门紧锁的僧居、白殿、杜康殿三处,观看托林三宝:巨大的麋鹿角、象牙质五佛冠、阿底峡脚印的大镟石。带领我参观的老者学识渊博,对壁画与雕塑、传说与典故如数家珍。</p> 白殿 <p>↑正门外观</p> <p>↑唐卡</p> <p>↑殿内遍绘各种壁画↓,以各类佛、菩萨、佛母、度母、金刚、高僧大德为主体,周围夹绘各种小像。</p> <p>↑酥油花</p> <p>↑大译师仁钦桑布的脚印石,这是一块黑色的大镟石,上面凹进一个清晰的脚步印,深入石内一寸多,掌纹很清晰。据值班的喇嘛说,托林寺内没有阿底峡尊者留下的脚印,只有这块仁钦桑布的脚印石。仁钦桑布(959~1055)又名宝贤译师,一生三次往返印、藏,翻译、校订显教经典17部、论33部、密教经典108部。后人将他编译的密乘称为“新密”,而此前的称为“旧密”。西藏佛教史上,仁钦桑布被视为后弘期佛教的开山祖师之一,在众多壁画中的形象是双头鸟,象征着博学多识。</p> 杜康殿 <p>↑杜康殿↓</p> <p>↑铜磬</p> <p>↑门廊壁画饰有兽面、吉祥天、卷草纹、莲花纹、飞天、摩羯鱼等图案↓</p> <p>↑殿内壁画。阿底峡尊者和仁钦桑布译师不仅把托林寺推向了辉煌,也把南亚的艺术风格带进高原,同时,壁画中的人物形象还具有独特的克什米尔藏式风格。其中尤为精美的是僧俗礼佛图、十六金刚舞女图、释迦牟尼诞生图等。</p> 塔林遗址 <p>托林寺的塔林遗址非常庞大,位于托林寺围墙北侧,象泉河谷的南岸悬崖之上。佛塔经塔有零散分布的,也有排成群的,有新有旧,有高有低,样式不一,各呈其态。</p> <p>↑排列整齐的塔林分为两组,每组塔群中各有3条长塔,每条长塔由数十座或上百座形制相同的小塔串连而成,长度可达数百米,十分壮观。长塔之间,还建有托林寺历代高僧的墓塔。这样庞大的塔群,在西藏并不多见。</p> <p>各个时期的佛塔,各种用途的经塔,在广阔的荒野高台上,从眼前一直延伸到极远处,风沙在漫长岁月中留下了自己肆意的痕迹,泥土中依然凝固着早已远去之人虔诚的信仰。</p> <p>↑刻画着经文、咒语、图像的玛尼石↓</p> <p>↑塔群之间正在煨桑的老妇人。煨桑就是焚烧松柏枝,是一种祭拜天地诸神的仪式。许多藏族的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他们很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常常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后来的人只是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青稞面等物,有的献酒洒浆,添嘛呢箭杆。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灵会降福于敬奉的人。</p> <p>↑太阳没有升起的时分都算是冷冷的夜。对黎明的等待往往不需要太多的理由。</p> <p>↑塔林上的第一束阳光</p> <p>↑塔林迎来又一天的阳光,在静谧的大地上又多了一天的沧桑。</p> <p>↑外圈的四角还建有4座高13米的红砖塔,相隔很远。</p> <p>↑高大的砖塔,从塔顶到底部,仔细一看还是有很多不同↓</p> <p>↑早起转塔的人们↓</p> 象泉河谷 <p>塔林遗址位于象泉河畔,高耸的河岸是观看日升日落的绝好之处。一去不返的象泉河水、雄奇沧桑的塔林废墟、天边清冷的连绵雪山、血色纵横的落日余晖,共同编织了人世间这短暂而辉煌的幻境。</p> <p>↑象泉河谷↓</p> <p>↑迎接晨光↓</p> <p>↑顺着象泉河谷吹来不断的风,高高的经幡一直猎猎作响。</p> <p>↑等待黄昏↓</p> <h3>无诗无花无美酒,无人同销万古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