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育才中学王芙蓉

<h1> 读一本好书,不仅能充实一个人的灵魂,也能使那个人的灵魂变得高尚。读书,就像是在与一位良师益友交流,它会教导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暑假期间,在廖蔚芬老师的引领下,研修体所有成员开启了一场读书之旅。我有幸参与其中,读之记之感之悟之。</h1> <div> 《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记录了吴非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及与教育相关的生活现象中所体会到的感慨、激动、欣喜、愤怒、忧虑、悲哀……</div><div> 这本书一共分《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辑,一百篇文章,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吴非老师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div> 翻开书本,最让我震撼的是“自序”中的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一声宏亮的警钟响在耳际。吴非老师言辞犀利,其中传达的对教育问题的深思、对人生的叩问,让我的心一直不能平静。有几点感悟想一吐为快: <div> “不跪着教书”即有尊严。</div><div> 作为教师,我们的尊严首先来自于人格自尊。不媚位高权重的家长,也不负一贫如洗的学生;忧时代变迁中“人性恶”的暴露,喜家长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有自己做事的准则,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决不可随波逐流,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中失掉自己的尊严和底线。</div><div> 师者的自尊还来自于学术尊严。教师应该是自己所教学科的专家,不断学习、创造、实践、反思、提升,在学术上有着永远向上的力量和追求。吴非老师说:“一位合格的教师要有睿智,要有好口才。”“语文教学要有风格,风格即人。”“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人一生的道路。”……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名有风格的老师,需要不断阅读、学习,才会不断向前,将自己活成一弯灵动的清泉,永远给学生一股活水,而不是因循守旧,对着不变的课本,用着老旧的方法,讲着重复的内容。教师还应成为学科的权威,本学科、本学段有哪些重点知识?学生学习会出现什么问题?根源何在?如何解决?我的教育、教学可以供别人借鉴哪些经验?怎样始终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科?……从吴非老师谈到的语文教学、高三作文教学等内容中,读到太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是成为“学科权威”必须要解决的。</div> <div> “不跪着教书”即有思想。</div><div> 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说:“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其实何止语文老师,每位老师都应养成思考问题、不人云亦云的品质。教育现象纷杂,也许我们还不具备直击本质的智慧,但我们可以看——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去发现,我们也可以辨别——在众多的观点比较中寻找客观的、符合实际的,我们也可以去学习——学会去伪存真、学会站在真理一边。</div><div> 语文教师要保有职业的激情(精神追求)。吴非老师在书中谈到的上海于漪老师,于老师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是她依然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她能够在长年从教后依然保持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能对未知领域不停地探索,能始终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在灵魂深处永远地有那种“热爱”的禀赋,这是实属不易的事。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而现在许多教师没有任何“精神追求”,这是十分遗憾可悲的事情。我们应该向吴非老师和于漪老师学习,心存理想,始终保持自己的职业激情,教书的心永远年轻,一辈子学做教师。</div><div><div> “不跪着教书”即有担当。</div><div> 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仅需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学科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div><div> 当然,他也没有回避“应试教育”,他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设法帮学生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学生一粒人文的种子,这是现阶段我们这些“语文匠人”的担当和追求。吴老师更多的是在更高的层次上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使命。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做一名合格的“经师”,必备的学科知识、必需的方法技能应倾囊相授,让学生通透理解,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这道“封锁线”;“师者”的担当还在丰富心灵,让学生体会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美好,培养一颗颗柔软、温暖的心,以热情、温暖、和善对待世界;师者的担当还在于带领学生追求幸福,教育即生活,只有师生从教育中共同努力,寻找、创造幸福,教育生活才是完整的、美丽的,拥有在学习中幸福的能力,未来的生活、工作中才会以阳光的心态享受幸福的人生。</div></div><div><br></div> 与吴非老师,年龄相隔二十多岁,地域相隔一千多公里,观念也并非完全一致,但读罢此书,掩卷沉思,似与一位长者对话——他的那些有穿透力的声音,跨越二十年的时间、穿过一千公里的空间,让我思考的不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教师的成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让我们永远在路上……

老师

吴非

教师

语文

学生

教书

教育

教学

尊严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