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电忆旧(续)

白袍客

周日,老纪做东,请到了几位南平电机厂的老同事餐叙。席间,忍不住回忆起在南电的种种往事,清晰的、模糊的,一一涌上心头。席散后,翻出QQ空间《南电忆旧》旧文,诸多往事,又现脑中,兹记录如下,作为续篇。 <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当年,我住的第一间宿舍,就是从这儿上去的。(图源/78年进厂老前辈)</span></h5> <p><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毛囊炎”</b></p><p><br></p><p>“毛囊炎”是厂医。</p><p><br></p><p>“毛囊炎”当然不是本名,至于本名是啥、是否姓毛,年代久远,已记不清了,姑且就当着毛姓吧。</p><p><br></p><p>说起来,那年头,工人阶级是老大,真是一点都不假。</p><p><br></p><p>就电机厂来说,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食堂、招待所、商店、舞厅、电影院、子弟学校、技工学校、银行、邮局、医院……总之,除了火葬场,你能想到的,这里都有。</p><p><br></p><p>而电机厂医院,也似乎比乡镇卫生院高级不少,最起码,内科、外科、牙科、检验科等科室都有。牙科的陈医生还是医院院长,他闺女更是深得老爹真传,女承父业,看得一手好牙齿,日后在延平西芹一带挣得好大名头。</p><p><br></p><p>厂医小毛毕业于某卫校,先在门诊坐台。有几次,我因皮肤瘙痒去门诊开药,厂医小毛乜斜了一眼,非常肯定、确定地说:“毛囊炎,这是毛囊炎!”然后,迅速开方,挥手走人。</p><p><br></p><p>同宿舍王大麻子,因感冒咳嗽去看门诊。毛医生同样乜斜一眼后,非常肯定、确定地告诉他:“毛囊炎,肯定是毛囊炎引起的!”然后,迅速开方,挥手走人。</p><p><br></p><p>再深入了解下去,很多南电职工都有被毛囊炎的经历,王大麻子于是乎笑骂:草他爹的,以后就叫他毛囊炎!</p><p><br></p><p>厂医小毛自此有了个雅号——毛囊炎。</p> <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左边这座楼的第一个房间,就是当年一进厂就住过的宿舍。阴冷、潮湿,如今早已人去楼空,地面也已青苔斑驳。(图源/78年进厂老前辈)</span></h5><p><br></p> <p><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任厂长”</b></p><p><br></p><p>任厂长不是真厂长。</p><p><br></p><p>任厂长是“女神精”——货真价实的精神病患者。</p><p><br></p><p>患病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文GE时,得罪了造反派,被斗得七荤八素,最终精神分裂了。</p><p><br></p><p>精神分裂前的任厂长,虽说不是真厂长,但确实在厂里有一官半职,也就是干部身份。</p><p><br></p><p>那时候,厂干部是很受人尊敬的。毕竟,在工人占绝大多数的厂里,干部绝对是少数派。虽说“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但身为干部,还是比工人多了些特权。</p><p><br></p><p>比如说车队吧。车队的主力,就是那些大老粗的司机,所以,江苏工学院汽车专业的小黄,一到车队上班,大老粗司机马上就恭恭敬敬地称他为“黄干部”了。</p><p><br></p><p>精神分裂后的任厂长,别的似乎都有点不清不楚,唯独干部身份一直忘不了,而且做派越来越大,越来越把自己当成厂领导,久之,便有了“任厂长”的雅号。</p><p><br></p><p>任厂长每天都按时上下班。上班时,必持一把弯柄雨伞,腼着已经发福的大肚子,神气活现地出现在办公室,一进楼道,便开始破口大骂。每个厂领导挨个骂过去,历数他们的“罪恶”,和对自己的种种虐待。有时候也会居高临下,对工厂发展大计作一番点评。口沫横飞,声震屋宇。</p><p><br></p><p>即便回到家,任厂长也时常骂个不停。她家正对着俺们单身宿舍楼,单身汉们于是就时常听到任厂长在自己窗台上破口大骂,口沫横飞,声震屋宇……</p> <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当年的工人阶级,多么纯朴的形象啊!(图源/78年进厂老前辈)</span></h5><p><br></p> <font color="#b06fbb"><b>“孔宾沙”</b></font><br><br>“孔宾沙”是厂内孔宾馆店的大厨。<div><br>南平人习惯把饭店、餐馆称为馆店,一如北方人说的馆子。到餐馆吃饭,就称为“吃馆店”。</div><div><br>初到厂里,我一时无法理解为何名叫“孔宾沙”,后来才明白,“孔宾沙”真名欧孔宾,老家在闽侯。依了福州话的发音,被人尊称为“孔宾师傅”的欧孔宾,就成了“孔宾沙”,沙,就是福州话“师傅”的意思。</div><div><br>有一年,大学同学林头来厂里看望我,我自然在孔宾馆店里招待他。点的什么菜,早已没有印象了,但林头却一直记得,馆店里有草包饭。</div><div><br></div><div>草包,其实是以一种类似荸荠的管状草编织的筒状草包,泡好的米盛入草包中,入笼屉蒸熟,米饭中便有了草的清香。这也许是时隔多年,林头依然清晰记得草包饭的原因吧。<br><br></div><div>不过,我觉得孔宾馆店最好吃的,应该是泥鳅粉干。</div><div><br></div><div>当年工资微薄,每个月到手的工资不过百元。加上得了甲亢这种恼人的毛病,肚子仿佛时刻被老虎掏过一般,动不动饥肠辘辘,手脚发软,所以只能尽可能地省钱。<br><br></div><div>有一天,我又饿得肚腹响如鼓,狠狠心来到孔宾馆店,寻思着吃点奢侈的。孔宾沙见我脸色难看,就用浓重的福州腔说:“依弟,给你做碗‘乎溜哄干’吧,丫吼咧!”我愣了一下,听懂了是泥鳅粉干,于是点头。<br><br></div><div>还未上桌,便闻到扑鼻香味。待上桌,尝了口汤,鲜美异常;煎过的泥鳅,有特别的酥香;煮过的粉干,软而不糊,恰到好处。而汤中加入的酸菜以及红酒,又很好地去除了泥鳅的腥味……总之,那是一碗无比完美的泥鳅粉干了。直到今日,我依然认为,那是我此生吃过的最好吃的泥鳅粉干,没有之一!<br><br></div><div>所以,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那个高高大大、满口浓重福州腔的“孔宾沙”。<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