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冀贤的美篇

高冀贤

<h3> 脊 梁<br>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人才济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技骨干,引领我国的建设飞跃发展。他(她)们是国家的脊梁,为国争光。<br>  现将现当代主要科技大事的开创者(31位)及事迹汇总于后。说明如下:<br> 1. 按人员的出生日期排序;<br> 2. 只介绍主要的事迹,不赘述专业知识;<br> 3. 奖励和荣誉称号是社会对这些开创者的认可和鼓励。而他(她)们本人是为了探索、实现、创新科技攻坚目标而奋斗一生,甚至牺牲生命。他(她)们不追求个人和家庭的任何私利。任何奖励和荣誉称号只能是对其成绩的表示。本文主要汇集他(她)们的事迹,意在学习他(她)们忘我无私为人民做贡献,担当国家脊梁,为国争光的精神。对荣誉称号和各种奖励本文未做完整介绍,希谅解。<br> 4. 担任的行政和社会职务不做汇集;<br> 5. 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创新者层出不穷,待以后汇集整理;<br> 6. 本人知识有限,水平不高,错误之处诚望赐教,遗漏不足之处还望谅解。<br><br>1. 詹天佑(1861.4.26.~1919.4.24.)享年58岁,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h3> <h3>  詹天佑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八达岭青龙桥火车站旁矗立着詹天佑的铜像,为纪念这位“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铭文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当时英、俄欲修建京张铁路,但要价过高。清政府委派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于1905至1909年不到四年的时间修好了这条穿山越岭203公里,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铁路。在铁路修建过程中,詹天佑创设了“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解决了跨越八达岭的难题,缩短了工期,节省了经费,震惊中外 。<br>他还为我国筹划修建了多条铁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曾致电巴黎和会,反对国际共管中国铁路。詹天佑晚年终因忙于国內外事务疲劳过度,积劳成疾,于1914年4月20日到汉口,4月21日入仁济医院,4月24日终因严重心力衰竭辞世。终年58岁,太可惜了!<br>  注1:“竖井开凿法”——修建京张铁路时,面对距离长,岩层厚的八达岭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先从山顶往下打两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的中部凿井法。<br>  注2: “人字形线路”——青龙桥车站附近的坡度特别大,火车长龙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越过顶峰呢?詹天佑顺山势巧妙设计出”人”字形折反线。北上列车到南口站,在车尾加挂一个车头,前拉后推至青龙桥车站。停车后再启动,旅客会发现火车向反方向前进。难道是又回北京了吗?不是。火车缓慢地向着八达岭的高端挺进了。他巧妙地用两段梯度小的缓行线避免了长龙盘山钻更多隧道的巨大工程。</h3> <h3><br>2. 茅以升(1896.1.9.~1989.11.12.)享年93岁,江苏镇江人。</h3> <h3>  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大,一生积极倡导土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他是土木工程专家、桥梁专家、解放前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br>  茅以升曾主持设计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公铁双用)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时正值建桥末期,日军对大桥多次狂轰滥炸。茅以升和建桥工人冒生命危险坚守岗位。1937年9月26日铁路桥提前通车,为支援上海保卫战做出了巨大贡献。11月27日公路桥正式开通,几十万过桥的人谁也不知道大桥已装埋了数以吨计的炸药。12月23日下午5时许,日寇骑兵先头部队已到达北岸桥头。一声巨响,大桥被炸断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又筹划班子,筹组经费尽快修复了大桥。他还参与设计武汉长江大桥,晚年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断桥》等著作,并带有传人桃李芬芳。<br><br><br>3. 梁思成(1901.4.20.~1972.1.9.)享年71岁,祖籍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h3> <h3>  梁思成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于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br>  <br>4. 童第周(1902.5.28.~1979.3.30.)享年77岁,浙江宁波人。</h3> <h3>  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多所大学任教,是生物学家、教育家。他于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在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于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质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br>  他还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科隆之父”。<br><br><br>5. 林徽因(1904.6.10.~1955.4.1.)享年51岁,祖籍福建福州 ,生于浙江杭州。</h3> <h3>  林徽因毕业于美国宾州大学美术学院。她是中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和作家。她是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参与了国徽的集体修改,直至完成。当时她已重病在身,国徽的定稿可谓她的呕心沥血之作。此外,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花纹也是林徽因设计的。她用荷花、菊花和牡丹花象征英雄们品质的高尚和纯洁。她还是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她逝世后就安葬于此。<br>  她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br><br><br>6. 王淦昌(1907.5.29.~1998.12.10.)享年91岁,生于江苏常熟。</h3> <h3>  王淦昌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授。他是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顾问、研究员,历任核工业有关单位的领导职务等。40年代初,他提出通过氢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反冲中微子的实验方法;首先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他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用激光照射氘氚而产生中子的设想,不久获得实验证明,为获取核能做出了开启性工作。他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淦昌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br><br><br>7. 郭永怀(1909.4.4.~1968.12.5.)享年59岁,山东荣城人。</h3> <h3>  郭永怀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他是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倡导中国的高超声速流,投入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br>  1968年12月4日,他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为此要紧急赶回北京。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的间隙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体组人员的汇报。夜幕降临时,他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不料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一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当辩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的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和警卫员牟方东緊緊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他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恙地夹在他们胸前。失事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失声痛哭,良久不语,随即下令彻查。22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实验成功!中央授予他“烈士”称号。<br>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br><br><br>8.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享年75岁,祖籍江苏丹阳,生于江苏常州。<br></h3> <h3>  华罗庚幼时爱动脑筋,被同学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他就读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缴不起学费而中途退学,回家帮父料理杂货铺,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此后,他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9年冬,他因伤寒病左腿终身残疾,走路借助手杖。<br>  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轰动数学界,后在清华大学任职、任教,自学了英、法、德、日语在国外杂志发表论文。其中关于高斯的论文让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br>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主要从事数论方法应用研究,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难题等。<br>  他于1936年赴英剑桥大学访问;193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春从美抵京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学院院士。他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br><br><br>9.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享年98岁,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h3> <h3>  钱学森于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7届庚款留美。他于1935年9月进入美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  他是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火箭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技术的领导职务。<br>  1955年,经周恩来总理与美国外交谈判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条件,钱学森同年8月4日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同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妻子蒋英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于10月1日回到自己的故乡。<br>  钱学森是科学群星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显示了华人的风采。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br><br><br>10. 钱伟长(1912.10.9.~2010.7.30.)享年98岁。江苏无锡人。<br></h3> <h3>  钱伟长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并于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他应聘为清华等大学的教授。他的主要成就在物理学、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方面,在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他在弹性力学、摄动方法和变分原理领域也取得卓越成就。作为力学专家,他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br>  在教育领域,钱伟长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提倡和谐教育思想和美育思想等,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br><br><br>11. 饶斌(1913.1. ~1987. )享年74岁,祖籍江苏南京,生于吉林。</h3> <h3>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饶斌就投身于我国汽车工业的创建和发展工作,带领职工团结奋战,出色地建成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以后他又参与踏勘、选择第二汽车制造厂厂址,并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中国第二个汽车工业基地。他在主持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期间,提出了汽车工业调整改组和发展规划方案,组织引进先进技术,加速产品换型,结束了汽车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的历史。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命运与中国汽车工业紧密相连,直到他生命的最后。<br><br><br>12. 钱三强 (1913.10.16~1992.6.28.)享年79岁,祖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h3> <h3>  钱三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完成了博士论文,题目是“阿耳发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等职。<br>  钱三强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研究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做出了科学的解释。他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br><br><br>13. 卢鹤绂 (1914.6.7.~1997.2.13.)享年83岁,祖籍山东掖县,生于辽宁沈阳。</h3> <h3>  卢鹤绂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发明了在质谱仪中测定氢同位素丰度比的时间积分法;在国际上首次公开估算铀235原子弹和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提出了最早期的原子核壳模型,并首次提出了核半径新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流体的容变黏滞弹性理论,并对经典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做了多项推广。他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br><br><br>14. 黄昆(1919.9.2.~2005.7.6.)享年86岁,祖籍浙江嘉兴, 生于北京。</h3> <h3>  黄昆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他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他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先后荣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br>  <br><br>15. 刘广志(1923.3.11.~2014.11.19.)享年91岁,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北京。</h3> <h3>  刘广志于1939至1942年就读北京第四中学,高中毕业后于1942至1947年就读于西北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矿冶工程系采矿专业,并获采矿工程学士学位。他是我国杰出的探矿工程专家,地质学家、新中国地质探矿工程奠基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探矿工程58年,涉足石油、地质、水文、掘进工程等钻探,组织多工种综合勘探,做出重要贡献。他领导研究推广定向钻探、绳索取心钻探、空气钻探、反循环钻探、孔底动力机钻探五大技术,使我国钻探工程不仅居世界先进行列,还为一批老矿山探明了深部备用储量。他主编《科学钻探》信息资料三卷计250万字,著有论文200余篇,一生专著32册。<br>  <br>16. 黄旭华(1924.2.24.(一说1926.3.12.)~ )祖籍广东揭阳, 生于广东汕尾。</h3> <h3>  黄旭华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 。他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情况。也由于研制工作太紧张,从1958至1986年,他没有一次回老家探望双亲,直到2013年,他的事迹逐渐曝光。1988年南海深潜实验后,他顺道探望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他于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当选为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年10月25日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同年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奖;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br><br><br>17. 邓稼先(1924.6.25.~1986.7.29.)享年62岁,生于安徽怀宁。</h3> <h3>  邓稼先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他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大、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1950年,邓稼先毅然回国。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发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始终在第一线领导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他获奖多次,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br>  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摔裂。他深知危险,却一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后经检查,他的小便及骨髓中都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但他在步行艰难之时,仍要坚持自己去装雷管。1985年7月30日,他因直肠癌住院。离世前的363天里,他动了三次手术,一直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世界。<br><br><br>18. 于敏(1926.8.16.~2019.1.16.)享年93岁,生于天津宁河。</h3> <h3>  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我国氢弹原理及应用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他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家朱光亚说:“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说: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在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中隐性埋名28年。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他曾获奖多次,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br><br><br>19. 孙家栋 (1929.4.8.~),生于辽宁瓦房店。</h3> <h3>  孙家栋毕业于前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探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反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探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卓越贡献。<br>  1967年,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他先后任第一颗遥感、第一颗反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工程总设计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他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br>  孙家栋于1988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授奖多次,于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等等。<br><br><br>  20. 袁隆平(1930.9.7.~)祖籍江西九江,生于北京。</h3> <h3>  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他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曾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袁隆平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还曾担任多届全国政协常委。他曾获奖多次,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br><br><br>21. 屠呦呦 (1930.12.30.~)浙江宁波人。</h3> <h3>  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她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她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该奖项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于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br><br><br>22. 陈景润(1933.5.22.~1996.3.19.)享年63岁,生于福建福州。</h3> <h3>  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他是当代中国的数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他在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不停地计算。仅他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他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俄、德、法、日、意大利和西班牙语。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推算,他于1965年5月发表了论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他的成果受到了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被公认为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就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他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br>  注: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br>  大约在200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哥德巴赫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费尽脑筋直到离世也未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难题。<br>  偶数:所有能够被2整除的整数都是偶数,0是最特殊的偶数。<br>  素数:在大于1的整数中,只能被1和这个数本身整除的数,如:3、5、7、…等,也叫质数。<br><br><br>23. 高锟(1933.11.4.~2018.9.23.)享年85岁,生于上海金山。</h3> <h3>  高锟是华裔物理学家、教育家,光纤通信、电机工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他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br>  他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通讯模式,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他把光与玻璃结合后,使影像传送、电话和电脑等有了极大的发展。按他分析,当光学信号衰减率低于每公里20分贝时,光束通信便可行。他更进一步分析了吸收、散射、弯曲因素,推论被包覆的石英基玻璃有可能满足衰减需求达到波导。他是提出用纤维材料传达光束信号以用于通信的第一人。这项关键研究结果推动了全球各地运用玻璃纤维波导来通信的研发工作。他被誉为“光纤之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br>  高锟1996年获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大紫荆勋章。<br>  2003年,高锟确诊为老年痴呆(脑退化症),其后生活大受影响。他在诺贝尔典礼上获特别安排,被免除走到台中领奖、鞠躬三次的礼仪。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破例走到他面前颁奖。高锟的演说由夫人黄美芸和中大教授代笔,夫人代为发表。<br><br><br>24. 钟南山(1936.10.~)祖籍福建厦门,生于江苏南京。</h3> <h3>  钟南山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79至1981年公派英国进修。他是著名呼吸科专家。钟南山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他1995年起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起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br>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是近十余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水平走向国际前沿的学术带头人。<br>  2003年非典疫情来势凶猛,广州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不堪重负。钟南山带着呼吸所的全体员工站了出来,提出“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呼吸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有指导意义。他也成为“抗击飞典的功臣”。17年后,84岁的钟南山院士依然在感动所有中国人。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时,他依然奋战在第一线,寻找战胜病毒的良药。在新冠疫情最危急的时刻,他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br>  钟南山屡获殊荣,2020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他获奖后,刚回到广州医科大学,就被热情的师生在高呼“南山风骨,国士无双”的口号声中簇拥包围。<br><br><br>25. 王选(1937.2.5.~2006.2.13.)享年69岁,祖籍江苏无锡, 生于上海。</h3> <h3>  王选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他是计算机文字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誉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王选于1976年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1979年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1981年7月主持研制的第一台样机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用创新技术引领市场,引发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王选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获得了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br><br><br>26. 赵忠贤(1941.1.30.~)辽宁新民人。</h3> <h3>  赵忠贤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他是物理学家,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他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在Ba-La-Cu-O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记录。他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提出大力培养各行各业的科技领军人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造就和培养领军人才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搭建能使他们充分发挥才干的舞台,拔苗助长只能害了他们。<br>  注:华氏(K)度=摄氏(C)度 x 9/5 +32<br> 摄氏(C)度=(华氏(K)度 - 32)x 5/9<br> 华氏(K)度55=摄氏(C)度12.77<br> <br><br>27. 任正非(1944.10.25.~)祖籍浙江金华,生于贵州安顺。<br></h3> <h3>  任正非肆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后参军从事军事科技研发。他1968年应征入伍;1978年以军队科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国科技大会;1982年转业到深圳在南油工作两年,后开过电子公司等;1987年以2万1千元注册资本创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现为该公司总裁。1994年,当华为第一次参加亚太地区国际通信展时,就取得极大成功。2012年,任正非在《财富》杂志评选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中位列排行榜第一。华为近年的发展以及任正非对5G网络建设做出的贡献大家一定都已了解,此处就不一一介绍了。<br><br><br>28. 南仁东(1945.2.19.~2017.9.15.)享年72岁,吉林辽源人。</h3> <h3>  南仁东毕业于清华大学。他是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他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1994年起,他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作为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他全面指导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启用。南仁东2015年5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和奖章,并被评为“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br><br><br>29. 钱天白(1945.~1998.5.)享年53岁,生于江苏无锡。</h3> <h3>  钱天白1963年以6门功课平均93分的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是他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也是他代表中国正式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放在国外的历史。他被誉为中国Internet之父。为了推广Internet,他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CNNIC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信息办安全专家组成员,他为CNNIC的筹备、运行、管理、法规制定及安全运行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中国的互联网才能发展至今天的繁荣局面。在品尝了事业成功的喜悦之后,他的一生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因抽烟过多,他于1998年5月心脏病复发,仅53岁就告别了世界。可告慰钱先生的是:在去世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信息化进程就超过了他的预测。<br><br>30. 张美云 (1957.9.~)山西临猗人。</h3> <h3>  张美云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她是陕西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制浆造纸学科带头人。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近年来,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及陕西省多项奖励,攻坚的项目包括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制备、竹纤维制备、国产对位芳纶蜂窝芯材纸基、基于微晶纤维素制备、多比例分层复合芳纶酰胺纸等等。除民用外对于军用有重大意义。<br><br><br>31. 何庭波(1969.~)湖南长沙人。<br></h3> <h3>  何庭波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通信和半导体硕士学位。她于1996年加入华为,现任华为2012实验室总裁、海思总裁,2018年3月成为华为董事会成员。<br>  海思半导体是华为旗下的一家芯片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前身是创建于1991年的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br>  2019年5月17日凌晨,海思总裁何庭波发表了一封致全体员工的信。信中提到:......超级大国毫不留情地中断全球合作的技术与产业体系,做出了最疯狂的决定。在毫无依据的条件下,把华为公司放入了(注: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的)实体名单。......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多年心血,在一夜之间兑现为公司对于客户持续服务的承诺。是的,这些努力,已经连成一片,挽狂澜于既倒,确保了公司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大部分产品的连续供应!今天,这个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的平凡儿女成为时代英雄的日子!<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