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br></p><p>有无斋,是我的大哥。</p><p><br></p><p>不是江湖意义上的那种“大哥”。我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大哥在我们家姊妹七人中排行老大,我是老二。大哥长我五岁。</p><p><br></p><p>我和大哥自幼分离。那是在1960年,父亲在一场政治运动中被诬陷,一气之下带着母亲和大哥回到原籍黄陂乡村;而我则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留在大别山下的一个小镇。那年大哥8岁,我3岁。</p><p><br></p><p>懵懂的童年,对大哥的印象基本是模糊的。父亲是每个月从老家步行百里来一趟,而大哥只是偶尔来。记忆中只有些诸如带我去钓鱼之类的片段。但有两个场景是我永难忘记的;每当忆起,大哥的形象便在我心里清晰地浮现出来。</p><p><br></p><p>记得小时候,总是被小镇周边村子里的顽童欺负,那领头的居然和我叫同样的名字,只是姓不同。大概他们知道我没有父兄在身边,好欺负。然而有一回大哥从老家来了。听说我受欺负的事,决定设计教训一下那几个顽童。大哥约来他的几个同学玩伴(好像叫做任新平、刘玉成的),埋伏在小镇东门入口砖墙后面,让我和我的小伙伴像平常一样去到临近小村玩耍,果然那几个顽童在和我同名的那小头目率领下,“杀”将过来。我们按大哥设定的“计策”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待那帮顽童全部进入“包围圈”,大哥指挥“伏兵”一跃而出,将其尽数活捉,狠狠地教训了一番。从那以后,那帮顽童知道我有大哥撑腰,再也不敢欺负我了。</p><p><br></p><p>还有一件事发生在我上中学的时候。那次大哥和父亲从老家来到小镇,正赶上我们学校“文艺宣传队”演出。我是宣传队的主角,几乎个个节目都有我登场。换了很多不同的演出服装,有新四军的军装,有少数民族的服装,还有工人、农民的服装等等。大哥饶有兴致地前台后台地看我演出、换装,忙得不亦乐乎,也挺为我高兴的。但演出结束后,脱下那些光鲜亮丽的服装,穿上我自己的所谓“衣服”,大哥几乎落下泪来。大约我那副“尊容”不堪入目吧。到大哥将随父亲返回黄陂老家时,临行前,大哥突然不声不响地脱下了身上的带海军蓝条纹的衬衣和月白色翻领外套,穿在了我身上。后来我才知道那也是大哥刚穿上身的唯一的一套新衣服。</p><p><br></p><p>有大哥真好!和那个年代所有多子女家庭一样,大哥总是弟妹们仰望和模仿的偶像!</p><p><br></p><p>我与大哥结束分离状态真正“重逢”,是在1977年底我们从不同的地方同时考上大学的时候。</p><p><br></p><p>也许是血脉相连,也许是心灵感应吧,大哥与我竟不约而同都上了师范院校,而且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但在不同的城市。于是我们就开始了通信。在频繁的书信往来中,我们相互交流学习情况,谈论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作家,讨论问题,交换心得。不时也有诗词写作的交流和唱和。大哥和我与诗词的结缘应该就是由此而始吧。以下是我们的第一次诗词唱和: </p><p><br></p><p> 蝶恋花/和正华弟 </p><p> 二弟正华从华师大来信,信中有蝶恋花词一首。有感于我弟兄双双考入大学,告别艰难岁月,欣然命笔和之。</p><p>素洁梨花妆碧树,朵朵晶莹,胜似黄花榉。一夜轻风施细雨,银花含笑情千缕。 立志于学宜静肃,精卫恒心,何惧囫囹圉。掠浪冲霄风里去,朝辉灿烂韶华煜。 (1978年春) </p><p>附正华弟原词: </p><p>三月春深花满树,柳绿松青,喜鹊歌于榉。凝目家书挥泪雨,鹦哥寄去思千缕。 郁郁长吉惟晋肃。骏骥狉嘶,怎奈囫囹圉。何故今朝双越去?霏霾去尽华阳煜。</p><p><br></p><p>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大哥年近古稀,我也过了花甲之年。一部《有无斋诗草》当是大哥人生历程的记录,性情品格的写照和喜怒哀乐的真情流露。诗稿中的作品,我应该是都读过的,或在往来通信中,或在网络论坛里,或在手机短信微信上;有些我们还互有唱和。这次结集出版,大哥命我写篇序文,故而有机会系统重读大哥的全部诗词作品,得观全貌。对大哥其人其诗也有了更进一步更为全面的了解。</p><p><br></p><p>掩卷思之,想起孔夫子关于诗教的话:“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 我觉得大哥其人其诗,恰是合乎中国传统诗教“温柔敦厚”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p><p><br></p><p>逆而不馁。按常理来说,自1960年随父母从鄂东大别山下那个小城镇回到黄陂原籍贫瘠的小村,大哥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的这17年间,哥哥经受了太多的磨难和打击。因为那个特殊年代中所谓“家庭成份”的问题,参军不准,招工不准,凭才华和努力干到民办小学校长又莫名其妙地被解职开除;又因为家境贫寒过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连个“对象”也找不到。但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见到大哥有丝毫悲观失望、消极颓废的样子。大哥总是怀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满满自信,总是充满“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期待。记得我高中毕业“插队”山乡的几年中,大哥在书信中还多次引用古人的诗句“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勉励我,使得我在农村劳动期间从未放弃过读书和写作。大哥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学,“修炼”出“十八般武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都拿得起来。尽管常年在酷暑烈日冰霜雪雨下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尽管空着饥腹破衣遮体还要肩挑一百多斤的担子在山道汗流浃背,大哥永远是一张笑脸,一路歌声!记得有的暑假我回到黄陂老家,夏夜的稻场上,全村老少都在那里乘凉。大哥和村里的同伴躺成一排,我也躺在地上在旁边听乡亲们叽叽喳喳地家长里短。只听大哥喃喃地说道,明年这个时候我也许就不在田里插秧了······我看到大哥望着星光灿烂的夜空,眼里闪着幽幽的光。大哥的同伴们却发出一片哄笑,从此送给大哥一个“吹咕噜”(方言“吹牛大王”)的绰号。大哥只说了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与我相视而笑。还记得那时,每年除夕我们家里在满桌萝卜白菜粗糠稀饭的“团年饭”之后,都要搞一场“春晚”,比后来的央视春晚至少要早十年呢。我家姊妹七人,人人都有节目。大哥吹拉弹唱,我也能唱一段样板戏,弟弟妹妹们表演武术体操跳腾翻滚······爸妈乐得合不了嘴,全家其乐融融,穷家里充满欢笑。村邻们纷纷伸头探望,不解地说“这一家穷得发烧”!说实在的,大哥的逆境中永不气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自信乐观精神,着实感染到全家。真如大哥诗中写到的,“有心报国彪青史,无奈征途险隘多。······穷途喜遇华明路,一试青锋出天罗。溪涧岂滞东流水,直向东海扬其波。”(《叹而立》)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大哥和我同时考进大学;逆境中的坚持终有回报。这种逆而不馁的精神其实是贯穿了大哥整个人生历程的。朋友们读这本《有无斋诗草》,应该是能感觉到的。比如这首《自度曲/送东儿上大学》: </p><p> 十八年辛苦不寻常,几多风雨,几度沧桑。家薄愁柴米,运乖叹炎凉。东奔西走硬打拼,为了儿女一双。 寒冰破后春光艳,苦水浇得福花香。玲儿前年折桂去,东儿今年又登堂。喜看儿女双飞去,纵发白齿摇乐无疆!</p> <p>顺而不飘。大哥自师范院校毕业,开启执教生涯,几十年的呕心沥血,探骊得珠,登堂入奥,成就斐然。在孝感高级中学,创造了语文教学“六环节学习法”,在各种教学比赛中也屡获佳绩,当班主任所带班级曾创造高考重点大学升学率96.8%的骄人纪录,有一年湖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就出自大哥带的班。大哥成了“名师”,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但大哥并不因此而飘飘然,他对自己保持着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性格和使命。有一年,大哥工作所在的市政府换届改选,推举他为副市长候选人。大哥反复考虑,还是觉得自己不是此中人;只有教书育人才是他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大哥终于还是婉言谢绝了官场仕途的召唤,仍旧做他的教书匠。大哥在诗中写道:“浪卷泥沙乱砾珠,心抛名利醉诗书。清风两袖慕风雅,蝶梦三生悟道儒。”(《次韵和寒雨兄》)“桃李满园花更好,有缘喜作园丁。得育英才慰此生。清风鉴明月,捧出一颗心。”(《临江仙/鹭岛花香》)我想,正是由于大哥始终不改初心,“咬定青山不放松”,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捧出”一颗如痴如醉的心,才有了后来的精进和今天的成就。 大哥后来又调入全国名校华师一附中,继续他的“教书梦”、“教研梦”。如今,大哥可谓桃李满天下,大哥独创的“胡国华六环节教学法”、“胡国华按格有序作文教学法”蜚声全国。我注意到大哥的诗中,常常出现“醉”和“痴”这两个字。这种“痴”和“醉”,实际上就是一种定力,一种坚如磐石的毅力和坚韧。大哥其人其诗,翻开《有无斋诗草》,朋友们亦可识之。</p><p><br></p><p>哀而不伤。谈到这一点,就说到大哥与大嫂带几分传奇色彩的姻缘了。当时,大哥是乡村民办小学的校长,大嫂是同校的民办老师。那也是我们家最困顿的时期。是四乡八党的姑娘们闻之色变望而却步的穷家。而大嫂义无反顾地要嫁给大哥。这还得了!准岳父暴跳如雷,绝对不准。更要命的是,那准岳父是大队管教育管学校的党支部副书记。为了拆散这对门不当户不对的鸳鸯,准岳父大笔一挥,将大哥的校长撤了,逐出校门。把大嫂锁进闺房。大嫂破窗而逃,与大哥私定终身。恰在此时,国家恢复高考,大哥一考成功。书记准岳父无奈被迫转正。这也是流传家乡的一段佳话。大哥大嫂生养了一对如花似玉的儿女,日子过得也像花儿一样。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大嫂在五十岁时罹患重病去世。中年丧妻,中国人谓之大悲之一。大哥的悲伤与痛苦可想而知。悼亡之作自当不在少数。如: </p><p><br></p><p>水调歌头/壬辰中秋 </p><p>独对南湖月,转眼六中秋?伊人乘鹤西去,梦里盼归舟?时忆当年牵手,历雨经风时候,老泪总盈眸。恨恨恨难扫,叠叠在心头。 满天云,满江水,满是愁。良辰美景,更是悲恸寸心愀。唯愿此生长醉,醉里切勿有梦,使我得无忧!更令中秋月,岁岁冷魂收? </p><p><br></p><p><br></p><p>陌上花/栀子花恋 </p><p>每逢端午,栀花齐放,南湖宅畔。碧叶银花,贵丽丰腴娇艳。捧回数朵摆厅堂,满屋异香萦染。笑荆妻痴爱,采来一簇,竟妆钗辫。 数花开花落,春归夏来,已是轮回七遍。花在人亡,老泪盈盈双眼。年年最怕栀花放,无奈年年都见。怨花开,岁岁年年今日,又把花恋。 </p><p> </p><p>临江仙/恋梅 </p><p>宅畔暗香何在 ? 窗前疏影朦胧。拂枝犹似那年风。故人何远远,幽恨更重重。 常忆当时携手,寻梅踏雪园中。浅吟低唱醉情浓。今宵如有梦,相对泪花红。 </p><p> </p><p>自度曲/怕中秋 </p><p>人盼中秋,我怕中秋。愈到中秋恨愈幽。 月儿圆又缺,江水空自流。 </p><p><br></p><p>哀而不伤,也是中国传统诗教之义。每读大哥忆念大嫂的诗词,都会深深体会到所谓“哀而不伤”的含义。中年丧妻之痛,天人永隔之思,铭心刻骨之忆,渗透在字里行间,寄寓于明月、秋菊、雪梅、栀子花、星云、湖水等等意象之中,含蓄深沉,凄美隽永,较之于那种呼天抢地撕心裂肺的喊叫,更加真切动人,更能体会到哀情与诗美融合交缠所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p><br></p><p>怒而不愤。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家国情怀,公道正义,褒扬真善美,指斥假恶丑,这都是诗词写作中永恒的主题。但从诗词写作中的艺术表达方面,仍然要遵从形象思维含蓄蕴藉的原则,不能一副政论腔,空喊大话套话。大哥这本《有无斋诗草》自不例外,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作品。和我们所见到的大哥一样,这类作品依然是沉稳从容,不温不火,都不是那种金刚怒目式的嘶吼呐喊叫骂,也不是一味歌功颂德空喊口号。如 </p><p><br></p><p>步韵和赵俊和诗友《卢沟桥》</p><p>卢沟晓月鉴兴亡,五百石狮犹见伤。</p><p>永定河边鏊战火,宛平城上复仇枪。</p><p>大刀凛凛冲天怒,小鬼咻咻岂敢狂。</p><p>莫道狼烟皆熄灭,沉沉国耻恨犹长。 </p><p><br></p><p>辛亥革命百年祭</p><p>天下兴亡说古今,沉钟警世百年音。</p><p>中山振臂雄狮醒,华夏共和环宇新。</p><p>世界潮流民主义,独裁专制吏贪淫。</p><p>大江东去浪淘尽,荡却泥沙始到金。 </p><p><br></p><p>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大哥也有鞭挞的作品。同样也是怒而不愤,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鲜活动感的画面,以嘲讽的笔法来表现。让人在批判鄙视的同时,又在嘲讽幽默的氛围中得到一种别样的艺术享受。在这方面,建议朋友们关注大哥的“今乐府”和“自度曲”。试举一例:</p><p><br></p><p> 蛇蝎宴</p><p>三十多年无音讯,忽然红柬到门庭。</p><p>见字苦思学友貌,犹记秃头矮瘦生。</p><p>迎门轿车吾不识,人道奔驰三零零。</p><p>席前相逢不敢认,头肥肚大遍体金。</p><p>毕业分手文革中,上山下乡各西东。</p><p>世道沧桑风云乱,辗转沉浮讯难通。</p><p>重逢各道人生路,穷达沉浮大不同。</p><p>友言商海风光好,小贩暴发亿万翁。</p><p>今日设宴会学长,酒店豪华称五星。</p><p>座中宾客多称总,身边靓女皆倾城。</p><p>更有局座与处座,油光可鉴好精神。</p><p>满桌怪肴从未见,蛇蝎盈盘堪惊魂。</p><p>洋酒三瓶半年俸,毒蛇一条三月粮。</p><p>学友举杯频频敬,局座处座口口光。</p><p>老总大嚼毒蝎腿,美女狂饮毒蛇汤。</p><p>书生原本百无用,毒蛇毒蝎哪敢尝!</p><p>满桌本无充饥物,宴罢归来饿断肠。</p><p>急呼老妻重开饭,稀饭三碗饼三张。 </p><p><br></p><p>古而不板。初见大哥,人们也许会感到此君不苟言笑,一板一眼,不好接近;甚至生活上还有些木讷。但接触久了,就会发现大哥性情的另一面。他也会参加诗友们的聚会,豪饮高歌;他也会在茶余饭后,操起京胡扯开嗓子自拉自唱一段《甘露寺》或《大雪飘》;他也会在欣赏外孙女一段稚气的表演或无忌的童言后,发出孩子般的大笑:哈哈哈呵呵呵······在诗词的世界也是这样。“有无斋”的名号在网络中,在许多诗词论坛和平台上都十分活跃。2004年,大哥发起成立了“苕帮”。这里的“苕”,就是红薯,也叫地瓜。在湖北方言的语境里,苕既可作褒义词,也可作贬义词;可以是指傻瓜、糊涂蛋,也可以是大智若愚的智者,或憨态可掬、可爱等意思。所谓“苕帮”,就是一群痴醉于诗词的苕得可爱的人组成的民间社团。大哥自然是“苕老大”,我是“苕老二”。目前苕帮旗下已经聚集了“诗苕”一百多个,遍布全国各地。苕帮在繁荣诗词创作,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已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苕帮与外省诗友结成“海云天文学盟社”,组织了多次采风诗会,如武汉东湖赏梅诗会、北京香山红叶诗会和沈阳荷花观赏诗会等等。这些活动,在大哥这部《有无斋诗稿》中都有反映。所以,大哥诗词作品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家事国事天下事,山水田园,民情风习,以及诗友间的交往酬唱,无所不包。略举几例如:“东湖又忆赏梅花,望断长江帆影斜。 不见当年清韵客,诗风遥寄故人家。”(《步韵答雨雁》)“百亩新荷次第开,浓妆浅笑闹池台。 分明满目江南景,何日移飞塞北来?”(《铁岭赏荷》)“黄鹤有情留远客,琴台无语憾归舟。”(《黄鹤楼送别》)“老树枝枝垂冰泪,断墙处处写血篇。”(《冬游圆明园》)“跃马龙冈,骋笔诗乡。会香山、叶彩花黄。高吟雄唱, 曲水流觞。赏你豪词、他佳句、我华章。 笑谈今古, 傲视八荒。纵诗酒,意放情狂。风遗唐宋,浩气激扬。 乐万山红、千江丽、百花香。”(《行香子/次韵和龙腾》)如此等等。这些诗词,韵律和谐,情景交融,呈现出大哥稳健而又灵动的诗风。还有一些轻松幽默活泼有趣的自度之作,更能体现大哥诗词“古而不板”的特点。例如: </p><p> 自度曲/该有几开心 </p><p>经人济世文史哲,浪耗了几多光阴。说什么兴亡,谈什么古今。端的是枉费了精神。想什么利禄,求什么功名,兀的不笑煞个人。 有空读几頁闲书,无事写几句闲文。厮杀在楚河汉界,论道在黑白纹枰。茶中大世界,酒里好乾坤。品品新茶,尝尝老酒,该有几开心! </p><p><br></p> <p>退而不休。大哥退休好几年了。但从来也没闲着。大哥总觉得自己对国家的教育事业负有使命。特别是语文教材、教学、教改,总是差强人意,有很多事情要做。真是应了那句“匹夫未敢忘忧国”的古话。大哥仍然是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同时身体力行,自编教材,办培训班,希望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自己创立的语文教学法、作文教学法。还先后到几个学校当校长,还是为了贯彻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体系。但新路总是难走的。再说年龄也不饶人。我经常开玩笑似的劝大哥,此生辉煌灿烂,足矣!该真正退休,享受一下轻松的生活了,不要老是“退而不休”。大哥有时也点头称是,也说那就真的退而休之罢!但一到有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山的时候,又按捺不住满腔豪情,立刻披挂上阵,勇而出征了。这种矛盾的情状,在大哥的诗词里也有反映。像前面看到的《自度曲/该有几开心》,似乎完全变成陶渊明了。但一转身,又变成“佘太君”:</p><p><br></p><p>临江仙/受聘武汉大方学校有感</p><p>正赏南山金菊好,心闲更是风清。寻芳信步踏歌行。悠游多雅致,无事一身轻。 怎奈痴情桃李志,白头又作园丁。英才得育慰平生。琴书收拾起,老马上征程。</p><p><br></p><p>诸君看看,这哪里闲得下来呢!令人想起苏轼的那句话:“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富有诗人情怀的大哥,看来只有在这种进退行藏的“美丽的”矛盾中享受“夕阳红”了!在大哥六十八岁生日的时候,看到大哥填的一首词:</p><p><br></p><p>六州歌头/六十八岁生日抒怀</p><p>几多风雨,往事总如烟。痴梦醒,痴心冷,且偷闲,少忧烦。篱畔人依竹,花临水,枝鸣鸟;更有那,瓜果美,菜蔬鲜。把酒登楼,放眼云天外,雁过南山。想人生苦短,好好惜当前!无欲无求,乐无边。 忆当年事,忍回首,多少苦,几多难 ?时年少,挨饥饿,受冰寒,实堪怜!立业成家后,育儿女,恨无钱。乾坤变,时运转。苦变甜。莫道书生无用,笔墨换柴米油盐。到如今人老,知足乐天年。胜似神仙。</p><p><br></p><p>在这里,大哥回首往事,感悟人生,感恩时代,乐享天年。这种心态真好!衷心祝愿大哥保重身体,真正轻松地享受退而休之的幸福日子,多写点诗词,记录下诗意的生活。</p><p><br></p><p>从来没有为人写过序。然兄命难违,只得勉而为之。写完回头一看,觉得还是不像一篇序文。但记起文学前辈有论,说“文学即人学”,“欲知其诗,须知其人”。如果我写的这些文字,对读到这本诗集的朋友们,了解大哥其人,理解大哥之诗,能够有所助益,那我就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了。</p><p><br></p><p>(2020.9.6于诗酒斋)</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