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给朋友们写的诗文合集

壶口放牛娃

<p> 浪子李兵</p><p> 文/壶口放牛娃</p><p>江湖远遁醉红尘,夏雨秋风意纷纷。</p><p>昨夜玉杯斟新酒,今夕李师至契人。</p> <p><br></p><p>剑客白雨迎</p><p><br></p><p>文/壶口放牛娃</p><p><br></p><p>你亲手栽的苹果树</p><p>已悄悄结了满园的果</p><p><br></p><p>看着你胸前的那串平安珠</p><p>这些年是否也经历的同样多</p><p><br></p><p>曾经的江湖风起云涌</p><p>我偶尔也会试着跳跃</p><p><br></p><p>伤残的云漫过弯的月</p><p>尘封的老酒我不想一个人喝</p><p><br></p><p>那夜恰巧碰到受伤的剑客</p><p>你憔悴的脸上写满漂泊</p><p><br></p><p>白迎剑上沾满献血</p><p>桃树下你我歃血高歌</p><p><br></p><p>你走的时候</p><p>三分烟花 一树秋波</p><p><br></p><p>今夜新月皎洁萧瑟</p><p>林外的鸟雀啼白凄切</p><p><br></p><p>又想起年少时白姓侠客</p><p>留传那场雪中你的绝色</p><p><br></p><p>义薄云天压不住江湖险恶</p><p>兵戈中面壁的剑客</p><p><br></p><p>云岩河水呜咽</p><p>牛家佃上的落魄</p><p><br></p><p>夕阳映红受伤的腿</p><p>拖拽进了阿石峰山村</p><p><br></p><p>成群的孩子扯你的衣襟</p><p>笑你满脸沟壑走路半跛</p><p><br></p><p>而你却沉默拿剑在木上雕刻</p><p>有些事早已看的透彻</p> <p><b> </b></p><p><b> </b></p><p><b> 山大王</b></p><p> 文/壶口放牛娃</p><p>山大王,网名比本名叫的还要响亮</p><p>山上的风景好,寄托心灵的地方</p><p>那时候,一群孩子叽叽喳喳</p><p>桌子比围栏还简陋</p><p>一行行文字,笔尖伈出,唐诗宋词里排版着春天</p><p>夕阳拉瘦的背影,黄牛顺犁而行</p><p>憧憬里多少胆怯的眼神</p><p>田埂里,山水又多了几重</p><p>我见你时,你走路颤巍巍,已不在风华正茂</p><p>皱纹在帽沿下蔓延</p><p>相机成了你的嫁妆,记录多少花鸟虫草的暖色,</p><p>双手丈量了每一块青砖红瓦</p><p>足迹邂逅每一座桥头倩影</p><p>镜头透过岁月的斑斓,一分情,释放芳华的完美</p><p>广场,花园,山野,村寨</p><p>桃李尽情渲染</p><p>你张开双臂,随意把泥土飞扬</p><p>凝聚成张生模样</p><p>如今,你当上了宜川电影电视协会主席</p><p>和这个春天再次约会</p><p>长大的孩子跟着,听高山流水共鸣</p> <p><br></p><p> 一个有身份的农民</p><p> ——浅谈胡正兴和他的诗</p><p> 文/壶口放牛娃</p><p> 胡正兴,认识也有几年了,说真名可能知道的人不多,说网名在延安地区可是赫赫有名,他的网名叫寒山耕夫,字面上的寒不是寒冷的意思,而是贫瘠的土地上耕耘的农夫。用他的话说,是一个有身份证的农民,这话不准确,谁没有身份证,用我的话说,一个有身份的农民,这个身份就是诗人,一个孜孜不倦的乡土诗人。</p><p> 胡正兴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经历了黄河儿女在这片积贫积弱的土地上艰难的生存过程,与命运做着顽强的抗争。那一声声撕哑的呐喊,喊破了嘴唇,也喊裂了土地,脚下的黄土无一例外的成了这片土地所有人的宿命。故乡的变迁在胡正兴的诗里反复吟哦,有岁月的回哞,更多的是真实的当下,有些日常,有些唠叨,还有些无奈,虽然行色匆匆,但看的出来老胡对这片土地异常深情。</p><p> 老胡才华横溢,这点毋庸置疑,认得他的人都这样说。他忙时在村里两三个月驻日持久的干活,闲时城里蜗居,有时也和朋友觥筹交错。不管忙闲,晚上总有那么一段恬静的时光,家乡的一滴水,一撮土,一朵花都在老胡的世界里那么富有激情,在老胡笔下翻飞成一首首诗。</p><p> 写诗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的东西有了自己的符号和标签,这话是老生常谈,可是有又几人能做到呢?老胡的《果园里的爱情》有这样两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阴是一条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的那端是曾经的我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天在河里流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朵在春天倘佯</p><p> 这里有他自己的内心读白,用河形容光阴,那端是曾经的我们,随着光阴的流失,我们也渐渐老去。花朵在春天是无限美好的,所以他用了倘佯,春天随着河水流逝,花朵同样也会随着春天的远去凋零,这里我可以看到老胡的无奈,他心里的伤感可想而知了。</p><p> 写同一题材,也要同题不同意。老胡说写诗切记词语堆积,不要用别人用烂了的字,词,随着自己的内心走。他在《凤翅山拾景》开头的第一节就写的特别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坡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吹拂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听见窸窸嗦嗦的声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松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去看牡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也不去回忆冬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依旧摸索着皱褶的皮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搭建更高的绿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就是老胡高于他人之处,用松树形容自己,虽然他还没那么老。不去埋怨冬天的寒冷苦楚,也不一窝蜂的涌去牡丹园看百花争艳,踏踏实实的让自己的日子过的更好。老胡的诗是婉约派的,不直接表达心意 ,看山不写山,赏雨未提雨,而是从其它方面影射。他的诗有时候朦胧的像雾像雨又像风,让人摸不着方向。有一首诗里描写爬凤翅山,他这样写:我把台阶抗在肩上。因为这句我纠结了好久,形容台阶陡还能这样写,是不是用字太过矫情。要这样写我还能把台阶顶在头上,往下走还能背上脊背上呢!</p><p> 写诗最忌讳用一般性的字词,这话是老胡说给我的,要做到“未有新意不落笔”。老胡对诗的修改,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一首意境很一般或者很直白的诗,他能改的字字珠玑,扬葩振藻。不过我也怕他修改,一首很长很优美的诗,他能精简的很短,言简意赅,用他的话说一个字包含了很多含义,不要让读者一下就看透,留有想象空间。我常拿他开玩笑,老胡的诗三个特点,一是看不懂,二是不押韵,三是写不长。也不知道是让我的话把老胡刺激了,他后来把诗分成几个小节,连起来就长了。下面我发一首他写的诗,大家欣赏一下。</p><p><br></p><p> 黄昏以后</p><p><br></p><p>(一)</p><p>太阳走过了辉煌之后</p><p>被一座山吞没了</p><p>吞掉的还有我蹒跚的田地</p><p>颓废的炊烟</p><p>时间这条浅显的河</p><p>也许一抬脚就过去了</p><p><br></p><p> (二)</p><p>月亮寂静无语</p><p>月光下的树木也无语</p><p>怀揣着明天</p><p>等待日出而作</p><p><br></p><p> (三)</p><p>日子就是一张白纸</p><p>夜,就是一个梦想的居所</p><p>谁在泥土里</p><p>画出了</p><p>抹掉,又画出了</p><p>世代的江山</p><p><br></p><p> (四)</p><p>没有爱和梦的语言</p><p>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力的</p><p>平静,从容的山村</p><p>早晨从夜晚开始</p><p><br></p><p> 这一首我很喜欢,语言简洁朴实,还有一点是我能看懂。时间是条浅显的河,一抬脚就过去了,给全诗定下了优美的调子,导入一曲羁旅轻愁的吟唱,在读者眼前展现出四季的更迭,人的催生催老,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浑然不知,而日子一天天是在实实在在的正在进行时。没有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力的,这一句看上去不动声色,却是掷地有声,读来心里隐隐作痛,谁都知道爱,而又有谁真正的爱过或者被爱呢!</p><p> 我对诗是个外行,就不糟蹋老胡的诗了,留与他人,后人评论吧。我曾说过,老胡如果出名了,他就是个大师,出不了名,就是个诗歌爱好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诗人是没出路的,尤其是农民文人,缺乏有力的推手,在建制派诗人的眼里更是对这些农民写作者不屑一顾。老胡很坦然,一天一首诗如泉眼泊泊往外冒,以至于宜川不平凡的散文大师平凡说,老胡是吃诗长大的。</p><p> 一个农民除了劳做还兼写作,他就多了一个身份,这个身份就是农民诗人。老胡每一首诗都能称得上代表作,反而很难挑出具有代表性的诗来,其实这也是他的诗瑕疵所在。他所有的诗都写的特别好,这一点上我是敬佩他的,他和我一样,有太多的牵绊,顾虑和无奈。他的情怀不乏有大地的厚实,天空的辽阔,如飞鸟在高空翱翔,都在他的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愿老胡的寒山不再寒冷,笔孜不倦的耕耘,早日耕出一片老胡的田园来。</p> <p> </p><p> 我的姑姑马新红</p><p> 文/壶口放牛娃</p><p>  我的姑姑,她叫马新红,和我同在一个家谱上,我们年龄差不了几岁,她却比我长一辈。姑姑原来是一名教师,现在调到文化馆,于剪纸这一块,在宜川很有名。</p><p>  最早知道姑姑会剪纸,是在朋友丁金龙写的一篇文章里,有一张人物肖像剪纸,平头圆脸,低头凝思,我一眼就认出来是金龙,尤其是那刺刺斜斜的牙,剪的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p><p>  “谁给你剪的?”</p><p>  “城小一个老师。”</p><p>  “叫什么?”</p><p>  “马新红。”</p><p>  “马新红!壶口人?”</p><p> “是的。”</p><p> “微信推荐过来。”</p><p>  这段对话让人感觉很新奇,好像我和姑姑相隔遥远,彼此很陌生。是的,我和姑姑虽然一个家谱上,流着同一脉血,姑姑在她爷爷辈从马家搬迁去了相距五里路的西塬村。我只知道姑姑教书,没听说过她会剪纸,我们很少见过面,这么多年也没有交集。</p><p> 联系上姑姑以后,宜川有句俗话:香不过的猪肉,亲不过的姑舅。微信上就热络起来,她给我剪了两副肖像,我把其中一副摆在我家电视柜上。</p><p> 后来他把张中平老师介绍给我认识:“你喜欢写作,我给你介绍一个人,他是一名退休老师,古体诗写的特别好,你们可以互相交流。”</p><p>  张老师在我的推荐下,加入“丹州诗社”,张老师出了一本诗集,举行了一个小型赠书交流活动,让我一定把姑姑请来,说不是你姑姑,我也结识不了大家。</p><p> 我问他:“你们见过没有?”</p><p>  “没见过,电话也没有,只是有微信上交流了几次。”</p><p>  张老师言语之恳切,我听得出来,他对姑姑存感激之情。我姑姑是个大我之人,有爱才之心,对于谁都一样。</p><p>  文化馆组织一次陕西省农民诗歌朗诵大赛,需要本人或者找人朗诵,我苦于找不到朗诵的人,准备放弃,姑姑鼓励我不要轻言放弃,帮我联系爱好朗诵者,最后在延安上班的老乡帮助下,参加了延安地区十三个县的比赛,那次作品获奖了,参赛的朋友梢回来六百奖金,那是我写作的第一桶金。姑姑说这次获奖意义大于奖金,继续加油。</p><p> 我有点绘画的小天赋,经常被朋友鼓励,应该去学一段画画,你的水平能提高一个档次,也许能靠它生活。年过而立,整天为了生计奔波,对于那些我早已看淡,臣步于命运,早已安于现状。我深知画画最难画的是人物,肖像要反复修改几次,才能画准确。剪纸是粗线条作画,要把人剪像,形和神的特点抓住,那是相当的不容易,要有一定的天赋和功底。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浮躁空气的当下,谦虚使人落后,高调才能使人进步。高调的人站在风口浪尖是呼风唤雨,低调的人就会被无形的堡垒阻挡,姑姑有着丰饶的心魂,对于自己却沉默低调,她的才华如雨中春笋,花开无形。</p><p>  某天,我约了薛仁礼老师,一起去拜访姑姑。文化活动中心是宜川的地标建筑,共有三层,平面呈不规则流线形,像一只蝴蝶的翅膀,正面东高西低,极富动感,我们沿楼梯拾级而上,穿过一条狭长曲折的巷道,一个木栅栏隔出的小平台 ,石桌石凳石碾子,桌面刻有棋盘。一盘巨大的树根摆放当中,一切就在喧闹的城市中不经意有了田园的惬意,岁月的气息。对面凤翅山广场阳光明媚,一览无余。街上行色匆匆过往,山上悠然自得休闲。进了姑姑办公室,薛老师客气的说:“没打扰你吧!”“哪里哪里,欢迎还来不及呢。”姑姑略有羞涩,急忙招呼我们坐下,烧水沏茶。姑姑说话似水如歌,轻声细语。我们先看了摆在沙发之间小茶几上的两副毛泽东,周恩来两位伟人肖像剪纸,薛老师说:“像,太像了!”再看了墙上挂的几副姑姑作品,薛老师简介式的问了姑姑一些问题,我则忙着和拍视频。薛老师问的很详细,那一年毕业,先后在哪里教过学,教了多少年。我说:“薛老师你这一问,不就把我姑姑年龄暴露了。”惹的他们哈哈大笑,姑姑说:“我是不介意别人知道我年龄的。”姑姑从柜子里拿出几副卷轴,薛老师拍了照。薛老师是个治学严谨的人,倘若写生,薛老师可能要精确到房间里几个人,我这个马大哈,画个大概就行。薛老师说:“写作急不得,我手头还有一些事,待我酝酿几天。”临走已快十二点,姑姑和我们一块相赶下楼,彩虹桥蓝天碧水,河堤上垂柳依依,呼吸着清新空气,我想起那句话:心若阳光,必有青天。</p><p>  姑姑在黄河岸边长大,自幼受壶口民间文化熏陶,她的剪纸古朴、粗犷、凝练,她的作品处处体现黄土风情,农耕文化,剪纸手法娴熟,题材领域广泛。自调入文化馆以来,获奖无数。</p><p> 2015年,剪纸作品《蛇》被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收藏;</p><p> 2016年,接受了延安电视台,宜川电视台采访,播出了部分作品;</p><p> 2017年,论文《宜川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在延安市群文作品大赛中获三等奖;</p><p> 2018年11月,剪纸作品《有余》入选TOP100中国民间剪纸特展第一回。同时,作品《有余》由上海美术学院荣誉收藏;</p><p> 2018年被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聘为中国民间剪纸创研员。</p><p> 主要作品有《壶口》系列、《黄土风情》、《龙凤呈祥 》及陕北农民生产生活系列等。其作品多次被各类杂志刊登,现为宜川县民间协会会员、延安宝塔剪纸协会副主席。</p><p> 姑姑受邀多次参加地区,省上,全国性的剪纸文化交流活动,每年举办一两次剪纸培训学习班,极大的推动了宜川剪纸的传承与推广。</p><p>  2020年春节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陕西省非遗产业促进会发出《创作非遗精品,向抗疫‘最美的逆行者’献爱心》的活动倡议,姑姑积极响应,创作几副作品入选《中国剪纸,抗疫专辑》,用文化力量为武汉加油,祈福。</p><p> 我把姑姑的照片放微信圈,打上一行字,我的姑姑马新红,马上就有朋友评论,有这样的姑姑是你的荣幸。是啊!近竹者赤,近墨者黑,陶渊明在《陋室铭》中写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缘识像姑姑这样情致高雅的人,我不再在方寸之间砌长龙,酒席文化论英雄。时间恍若如白驹过隙,少年已老志难成,我将向姑姑学习,伴随着旅程一路前行,不问西东,远去的风景,留下我人生态度。</p><p> 每当我走过文化活动中心,“文出宜川”那块大石头前,我就会放慢脚步,阳光折射下来,变得柔和了许多,草丛中几棵小树枝叶闪闪烁烁,一派光辉耀眼的景致,潮奔浪涌的小花正一个劲地嫣然灿放。</p> <p> </p><p> 丁兄金龙</p><p> 文/壶口放牛娃</p><p>  今年夏天,桃红柳绿,风轻无雨,滚烫的空气,指间的絮语,诠释着流火的记忆。</p><p>  初见丁金龙,微笑的脸庞,与世无争的眼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p><p>  酒过方知浓烈,与金龙的交往中,能感受到一个男人在历经岁月洗礼,与世事沉浮后,表现出的那份从容和淡定。</p><p>  金龙是个卧着的潜龙,为人低调,随和。口头语“我不行行”,纯真的犹如三岁孩童。他的《疯子的快乐》,一个个朋友,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深入,我与他成了莫逆之交。</p><p>  现在的金龙,走到哪里,宛如一股微风,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宜川人特有的淳朴与谦和。他的微信常有问候的话语,手机响起,有人约文,有人约饭,可见他的才气,人品。有人常能记起他,有人偷偷“爱”着他。</p><p>  商女不知亡国恨,错把七七当七夕。当许多人浪漫在西方的天空下,在地下偷偷的给自己穿上一件华丽的外衣。金龙陪着老婆在蜡烛下过生日,我为之感动,为之点赞。白头偕老,相濡以沫的爱情长路,岂能容得下半点虚假。</p><p>  金龙忙,忙的相见亦难。他受聘于几个学校,往返于各个教室,每天空闲时,已是黄昏后。吃完晚饭,与朋友一道,漫步广场,一起消遣这难得的悠闲时光。</p><p>  一个星期天,金龙和几个朋友相约来到我家。他一会看我画画,一会要帮我做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洒进来,暖意融融,金龙倦了,躺在沙发上睡着了。我欲张罗毛毯盖之,看着这个寡言少语,勤劳持家的汉子,一身的疲惫,我不忍打扰。</p><p>  金龙曾说过,想和我一起去黄河滩捡石头,走的时候打电话,他回到村里。金龙一个劲发信息,不要我上来接他,怕麻烦大家。我执意要开车上去找他,是为了旅途途中,有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为了我俩深藏在心低的那份侠骨柔肠。</p><p>  金龙说他自己是一条好龙,我更感觉他是朋友圈的一剂调味品,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深得大家喜爱。愿金龙畅游在烟波浩渺的大海里,如蛟龙得水,笔走龙蛇。</p> <p> </p><p> 有个朋友叫巍子</p><p> 文/壶口放牛娃</p><p>  我有一个朋友,特别的帅,那看要和谁比,和我比帅,他还差点。他粉丝一片,人却很简单朴实,把生活过的极有情致。</p><p> 说他简单,一是一,二是二,不会拐弯抹角,别看他外表单纯质朴,实则内心智商爆棚,在他这里他认为吃亏是福,是自我丰厚,人气的积累。够反转吧!不一样的思维,注定有精彩的人生。</p><p> 与他交往久了,我经常感慨:同样的人,自己比他受文化教育程度高些,阅历更丰富些,自己天天把黄土翻出来,又埋进去,年复一年做着这些和土地过不去的事,人家却把生意作的风生水起。自己也不是奸诈之人,究竟比他差在哪里?</p><p> 他叫薛巍,山水之乡寿峰薛丁庄人士,他让我们称呼他巍子。我们是在一快开门市认识的,刚开始仅仅是见面打个招呼,邻家而已。那个时候他的生意刚刚起步,除了费用,也就维持个生活。</p><p> 夏天的每个晚上,巍子拉着音响,和我们共同的一个朋友王卫涛天天去广场,让爱唱歌的群众免费唱歌。基本上有半年的时间,跟着唱歌就那么几个人,看的人也很少。我寻思有时间坐坐,费那个劲干嘛。围观的群众,有人在低下窃窃私语,这小伙一天无所事事,闲的没事干。也有爱唱歌,唱的好的群众,想唱又怕在广场遇到熟人不好意思,有的是人多放不开。也有人认为在广场唱歌丢人现眼,林子大了鸟很多,既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说什么的都有,他抱着一颗平常心,见怪不怪,淡而处之。</p><p> 几年过去了,他依然很执着,歌曲锻炼的流畅,饱含情感。时间长了,宜川人不再胆怯,不再大惊小怪,从刚开始他和王卫涛两人,慢慢的不断有新人加入,到现在是一群人,听歌的群众把直播的圈子围的是人山人海。努力总会有人看得见,,巍子被大家推举为宜川网红联络召集人。十三界全运会授予他“广场爱心大使”,拥有国家大奖,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多么值得骄傲!</p><p> 我原来在宜川文学圈里混,通过巍子认识了好多爱唱歌的朋友。只要我闲着,他都要叫我。在广场唱歌的群众排着队,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每一次巍子非要我唱歌,我唱歌难听,五音不全,根本没有自信,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给我把歌点好,然后把我绍给围观群众,硬生生的把鸭子赶上了架。</p><p>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喝酒 ,喝张了,我唱了一首《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他记住了。在广场唱歌,只要有我,他就让我唱歌,我说不会唱,也没会唱的歌,他就点《我悄悄地的蒙上你的眼睛》,久而久之,这首歌就成了我的必唱之歌,认识我的人都认为我就会唱这么这一首歌。</p><p>00:15</p><p>  一次闲聊,巍子对我说:在广场唱歌,不管唱的水平高低,只要敢唱,就是成功,不要认为有的人唱歌难听,还不如自己唱的好,在大众场合就是丢人败兴,人家敢唱,这就是胜利,需要勇气。你不好意思唱,几年过去了,当初那些不如你的人,就会小有成就,在宜川有了人家自己的咖位,而你还是原来的你。巍子这一番话,对我触动很深。</p><p> 我现在唱歌不再像以前那么跑调,也有了情感的投入,比起以前有了长足进步。巍子在我唱歌上帮助很多,我唱不好,不敢唱的时候,是他给予我鼓励。记得有个关系不错的朋友,拉着他的音响在广场唱歌,我去捧场,那天状态不错,感觉自我良好,我说给我点个《山梁梁站了个俏妹妹》。他说你会唱吗?我知道他是嫌我唱的不好,不愿意让我唱,就没再言语。唱歌是我的短板,巍子心知肚明,从未嫌弃过,经常勉励我,咱们都是业余的,爱好而已,不要在意太多。就这一点来说,一般人做不来,包括我的好多朋友。</p><p> 巍子群里群友拿他开涮,说薛师兄最近说话越来越有文化了,我说那是受了我的熏陶。呵呵,我也是爱戴高帽子之人。朋友一起,取长补短,何乐而不为呢,岂不快哉。俗话不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p><p> 巍子现在生活丰富多彩,叫朋友一起唱歌,爬山,拍段子。我们之所以常在一起,可能我们两个都有共同点,闲余之际,楞是把枯燥乏味的生活过不但过成了诗,还有远方,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现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国内需求下滑,各行各业的生意备受煎熬,巍子的生意不降反升。除了他做生意的诚信,人品,超高人气以外,我想还和他经常拉音响去广场唱歌有很大的关系,宜川人都知道宜川有个音响哥,不但歌唱的好,还卖读书郎学习机和贝德音响。时常听到身边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说,买音响,学习机就去音响哥店里,卖了多年,质量和售后都有保证。毫不忌讳的说,巍子极大的带动了宜川的广场文化,尤其在唱歌这一块。看着宜川音响哥初长成,真心替他高兴。</p><p> 巍子质朴的脸上有一双睿智眼睛,他宣传广场文化,实则拉动了他的生意。受巍子的影响,爱唱歌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时候唱歌排不上队,有的想唱嫌自己唱的不好,大众面前开不了口,好多爱唱歌的人去了巍子店买了音响,自己随时随地唱歌来的方便,亦着买个音响搁家练好了再来广场。极大的宣传了他的店,买学习机,直播设备 ,音响不管是个人,还是酒店,门市,学校,大都去了他的店。我认为他做生意既不奸也不滑,是他的睿智,大愚若智(解释一下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看着憨厚老实的人,做着聪明的事)。用当下一个经常听到的词形容他的经商之道,双赢,他做到了,做的漂亮。</p><p>00:10</p><p>  在宜川举办第一届春晚的时候,巍子就报名参加了,不是唱歌,而是说相声。剧本是他自己写的,把宜川的特产,人文风情,用段子细数了一遍,也拿过来让我给提意见,修改。搭档就是那个最早和他一起广场唱歌的大男孩王卫涛,卫涛拿手歌曲《兰花花》。在这里不得不提我们共同的另一个朋友丁金龙,要么他看我没写他要骂人哩。那个时候,我们四个经常在一起,涛子在唱《兰花花》同时,也收获爱情,去年还有了后人。金龙是个编外教师,在受聘城小同时,他创办了自己的学习班,芝麻开花节节高。给宜川电影电视协会写了好多剧本,搬上了宜川电视荧屏,广受好评。言归正传,巍子的相声,由于体制的问题,导演反复让修改了多稿,是越来越高大上了,笑点却没了。自那一届春晚后,巍子再没参加,宜川春晚至今再也没出现过相声,可以说巍子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p><p> 在宜川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山大王,他是何许人也,宜川电影电视协会主席,巍子的老师,不知是私人关系,还是爱好,巍子加入了电影电视协会,参与多部微电影拍摄,微剧里面挑大梁,在他的业余领域里,为自己又开辟了一条多姿多彩的路。</p><p> 我曾对巍子说,你适合做的电视台游历,影响志之类节目的导演,既能游名山大川,又能发挥你的特长,用你独特的视角,给节目注入灵魂。虽然是一句玩笑话,美好的向往,我知道他有这个能力,只是没这样的机遇罢了。</p><p> 我也是一个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苦哇哇的农村生活,让我过的有了诗情,有了禅意,黑白变多彩。这是我们的共同点,也许是闪光点。我们经常互怼,怼而不破。巍子,卫涛,金龙,这几个朋友在每一个节点都有新的收获。就我而言,相比他们几个,落后了。我相信交什么样的朋友,就能带动什么样节奏,那小小的美好愿望也许不再是梦想。</p><p> 前几年,他的生意刚刚起步,我的苹果高产高价;</p><p> 这几年,他的生意有声有色,我的苹果入不敷出。</p><p> 薛丁庄小桥流水人家,</p><p> 马家村古道西风瘦马。</p><p> 日落月升,日升月落,</p><p> 小溪潺潺,马蹄依旧。</p><p> 巍子来过我村好几回,我也去过他村若干次,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许多朋友在岁月的沙漏里过滤掉了,留下来的都是志同相投的。他在我家喝过酒,我在他家也曾喝到半夜三点半。昨天在他群里,我说这几天失联了,我准备发寻人启事。他则怼我,几天没见想我了,咱们保持一点距离,要不别人说你喜欢我,我喜欢的是美女。我则回怼他,不是谁都能和我交朋友的,有友如斯,人生幸事,这话是说给他听的,也是给自己的。</p><p> 巍子正当年,我也刚踏入不惑,都还年轻,没有年龄上的代沟,就走的更近了。社会在发展,我们也在前进,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满满正能量,前行的路上就不会停下脚步。</p><p> 最后再点一下题,有个朋友叫巍子。</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竹子的《喋一碗饸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壶口放牛娃</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宜川人爱吃面,那是出了名的。其中主要以饸饹为主,饸饹也就是土话所说的压面。宜川人每天不吃一碗面,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好像也没吃饱。</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农村过红白喜事,压面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主食 。斗大的老瓷盆里,几个大汉轮番和面。八尺大的铁锅上,架一个农村木匠自制的饸饹床子。小伙子们喊着号子,或坐,或爬在饸饹床子上,使劲压着饸饹杆子。不一会,一锅热气腾腾的压面出锅了。压面的小伙子和面的师傅个个大汗淋漓。来的亲戚,三朋四友,有的坐凳子上,有的蹲在墙角,也吃了个肚儿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记得我在宜川上初中的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饸饹和豆腐脑 。数九寒天里,在体育场的小吃摊上,吃上一碗荞面饸饹,还嫌羊肉汤辣的不过瘾,再挑上两筷子油泼辣子,吃的浑身直冒汗。那个辣 ,那个香,那个劲道,至今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在陕西,一提起饸饹,人们马上就能脱口而出:韩城饸饹。虽然韩城饸饹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岐山臊子面一样,它那种油辣中带酸的味道,还是不太适合宜川人的口味。宜川的大街小巷里分布着许多饸饹馆,好多虽然挂着韩城饸饹的招牌,味道还是和韩城饸饹有所区别。宜川饸饹油辣味道略显淡一些,酸的力度也没韩城饸饹那么足。宜川饸饹主要分白面和荞面两种,随着宜川苹果的发展做大,饸饹的快捷方便,已经深深的植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日常生活里。</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口味的挑剔,现在的饸饹已经吃不出原来那种味道和情感来。除了辣,就是咸,没了当年那个香辣可口,毛孔张开,回味无穷,痛快淋漓的感觉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在党湾街与鸭湾路交界的地方,往车站方向走五十米,畜牧局对面,有一家饸饹馆,店名叫《喋一碗饸饹》。听几个朋友说起这家饸饹不错,在一个明媚的午后,我和三两个朋友相约这里吃饭。店面不大,却很整洁,墙上白桦林壁纸,配上复古的木桌凳,还有褐红色瓷碗,碗口足有一尺大,有点像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感觉,在这里吃饭,既能吃饱吃美,还能吃出英雄气概和豪情来。一切都那么新颖,那么富有特色。</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老板叫竹子,吃的多了,也就熟悉了,大家也称呼她喋一碗饸饹。</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喋一碗饸饹》馆面都是现和现压。一口二尺大的锅上架一个电饸饹床子,面和好放进饸饹床子低部布满小眼的圆形铁筒,一压开关,挤压后的面呈圆形坠入早上已沸开的水中。这样比原来的手工操作,既方便,有省力,还提高了效率。面煮熟后,盛在碗里,舀上一勺炖制好羊肉汤,再放少许葱末,香菜。闻着油亮鲜美的油泼辣子羊肉汤,香气扑鼻,叫人胃口大开。吃上一口油而不腻,劲滑爽口……真叫一个美!</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竹子做的饸饹种类齐全,有白面的,荞面的,有粗的细的,有萝卜豆腐饸饹,有羊肉饸饹,有油泼的,ran调的,干拌的,凉拌的。来到这里,不管你喜欢什么口味,总有一种适合你。</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竹子的《喋一碗饸饹》馆对面有一家卖饼子的,来店里吃饭的人,都喜欢买一个饼子掰碎泡饸饹汤里,吃那个热辣味。竹子饸饹做出名了,常常食客饱满,也给打饼子的带来商机,一家开成两家。竹子饸饹馆食材都挑好的新鲜的,腌制的小菜萝卜疙瘩,也清脆爽口。有的人还嫌吃不尽兴,临走买上几个饼子,带上一碗饸饹汤 ,回家饿了泡着吃。</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现在《喋一碗饸饹》已经成了宜川一张名片,经常走在路上听到有人说,走,喋一碗饸饹去!</p><p class="ql-block"> 《喋一碗饸饹》馆是宜川人们吃面首选,百吃不厌。喋一碗饸饹,喋出了美味,喋出了实在,更喋出了宜川人的情怀。</p> <p> </p><p> 老袁的冬天</p><p> 文/壶口放牛娃</p><p> 一场大雪,陕北的冬天足足用了一个半月还未完全消融开。</p><p> 太阳缓慢升起,房顶上残余的雪慢慢汇聚成一滴滴水珠,滴答滴答从屋檐上跌落下来,悠然的像一个和尚敲打着木鱼,清脆而有节奏。</p><p> 陕北人一年之间只有在大雪封山的时候 ,才有几日清闲。</p><p> 老袁爬在被窝里做着美梦,前院的少妇慵懒的倦缩在墙根晒太阳,被西北风吹红的脸,一个劲向自己抛着媚眼,老袁刚准备打个招呼,屁股上一阵火辣辣的生疼。睁开朦胧的睡眼,就听见老婆的唠叨声:“让你剪个树,你非要等到年跟前,天都和你作对哩,几点了,还不起来。”老袁立马睡意全无,套上棉袄,蹬上裤子,提前电壶才发现里面没有热水,就用凉毛巾擦了把脸,走出院外。</p><p> 圪崂村现在都在窑背上平展展的地方建了新砖房。捡畔下废弃的土窑洞,让一条弯弯曲曲的泥土路串连在一起,石碾子,石磨静静地躺在哪里。上坡的这截土路用石头片子砌成一条古色古香时光小道,石缝里参杂着一些野草,看上去似乎很有些碍眼。老袁叹了一口气,转身走回院子。</p><p> 有气无力的阳光被光秃秃的树枝撕扯的零零散散,各家的大门伴随吱呀声先后打开。</p><p> 女人们忙着做饭,老汉们没求事干,懒的都不给填把火。陕北把男人叫做外前人,女人叫做屋里人,外前人就是应该在地里干活,屋里人就是应该在家刷锅洗碗,剥葱捣蒜。老袁还清楚的记得念书时壶口马家村的马老师说过,男人的男字,田字下面一个力,男人生来就是在田里出力气的。</p><p> 男人们在冬天吃完早饭后都愿意聚拢在一个背风,阳光充足的墙根下,懒洋洋的坐着,山南海北的把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消息胡轮上一阵,才拿着家伙什向地里走去。婆姨们拿着鞋底片子默默地听着,偶尔咯咯的笑上两声,陕北冬日的一天就这样拉开了帷幕。</p><p> 圪崂村名气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不是因为圪崂的苹果好,而是因为圪崂的风景好。陕北的农村基本上都是一个样,窑洞,石碾子,石磨,老槐树,还有那走不尽的黄土路。圪崂最先是从雾出名的,这就离不开老袁年复一年,风雨无阻的宣传。</p><p> 老袁前几年苹果卖了,等老婆知道,已经买了一个万把块钱的相机,对于村里人来说,一个看上去像被时光雕琢过和石塑一样的人,拿个明光锃亮的相机,那就是不务正业。老袁先从圪崂的雾拍起,从刚开始的一个人,到现在每一次雨后,你开车路过圪崂原,总能看到一伙行色匆匆,拿着相机,猫着腰的人。</p><p> 秀丽的风光带动了圪崂苹果产业的发展,村头墙上光荣榜里贴上了老袁的照片,每每想到这里,老袁就偷偷的把嘴角向上挑了挑,就连吧唧饭的声响更有力道了。</p><p>  来圪崂村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瞎逛的,观景的,摄影的,做诗的,顿时寂寥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下子热闹起来,老袁自然而然成了江湖人士,忙于接待各路英雄豪杰。老袁给自己起了个网名云中鹤,壶口的放牛娃还嫌不够江湖,给他起了名号老顽童。可能是岁月的痕迹太重的原因吧,老袁位列丹州十怪之首。这些荣耀老袁从未敢在老婆跟前提前,因为那样,在老婆眼里是更加的不务正业。</p><p> 圪崂村离城近,靠着山,雨水丰盈,就连圪崂村的野草在宜川那些文人骚客眼里都比别的地方异样。宜川小,小的只能低头走路,老袁在宜川是名人,更是能人,拜访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老袁仗义好客,以至于果园疏于管理,错过了每个点的最佳劳动时间。近几年来,老袁远离江湖,推辞各种拜访。现在更喜欢引孙子,喜欢看着孩子们嬉闹着,哈哈的笑着,无拘无束的奔跑着,人生的幸福不过如此罢了。</p><p> 稍不注意,小孩子就会往树上爬,老袁大声训斥几句,孩子们却根本不怕他,老袁紧走几步一把抱在怀里,在小家伙鼻梁上用指头一弹:“你这个小捣蛋鬼,让你不听话,让你不听话。”却不由心生羡慕,自己再年轻几十年该多好。</p><p> 老袁吃完饭,戴上火车头帽子,带上手套,把抹树药,剪子,锯,刮腐烂病刀放在篮子里,提着走向果园,开始这一天的生活。</p><p> “哥,剪柏(树)去?”娇滴滴声音,仿佛春天的一声莺叫。</p><p> 老袁回头,是邻居家在广州开理发馆的漂亮媳妇回来了,那一身时髦的打扮让老袁顿时觉的有些心花怒放。她穿着一件浅紫色毛衣,低领的胸口比这个冬天的阳光更加明媚,灰白外套下裹着无限风光。紧身肉色毛裤上套着一个黑皮裙子,袅袅娜娜地走过来,那光滑如瓷一般的脸蛋,让老袁想起方文山写的《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p><p> 热辣辣的眼睛传递着广州带回来的温度:“哥,我回来给你带了一盒茶叶,晚上给你送过来。”</p><p> “好,好,下午我早点回来,让你嫂子给你做好吃的。”老袁说完,又后悔起自己平时都穿的齐整利索,今天把又脏又旧,还烂了几个洞像古董一样黄军衣给翻了出来。</p><p> 邻居的媳妇那知道老袁的心思,客气了几句,扭动着风姿绰约的腰在老袁的眼睛里走远了。</p><p> 两个人,一土一洋,一素一荤,此刻定格成圪崂村灰扑扑的天空下最有风情的一副油画。</p><p></p><p>  到了地里,一个人影都没有,老袁后悔来的早了点,没跟邻居家媳妇多啦一阵话。苹果园的活,机械而死板,固定成了一个模式。还未完全消干净雪,刺的老袁有些睁不开眼睛,吃完饭的那点热乎气,让一路的风带的所剩无几。</p><p> 老袁朝双手吹了口气,捂着耳朵,骂了句:“这怂天,日他妈,还让不让人活了。”俯下身去,拿出锯片,反转过来,用锯背把落叶,苹果袋扒拢一起,在地畔抱来一扑去年剪的干树枝放在草叶上面,打着打火机,烟冒了上来,火苗随风呲呲的窜起来。</p><p> 老袁烤着火,心想着刚才给邻家媳妇夸下海口,可后响让人家吃什么,家里除了洋芋,萝卜,白菜,啥菜都没有,做个荞面饸饹,一点肉星都没有。他站立起来,无奈的笑笑,农民的日子真难过。</p><p> 天色阴沉下来,风更大了,老袁拿剪子,锯的手有些僵硬,笨拙的有些不听使唤。一个人在树上和风做着无声的对抗。</p><p> 呼呼的西北风吹来,卷起满地的树叶拍打着老袁瑟瑟发抖。老袁扯开嗓子唱了句:“大红果子剥皮皮,人家都说我和你,其实咱二人没关系,好人担了个烂名誉。”铜锣一样的声音,惊动沟畔草丛中一只野鸡几声鸣叫,扇动着翅膀飞向远处。</p><p> 风静了,雪又悄无声息落了下来。</p><p> 老袁和风消耗太多的能量,已经没有和雪做斗争的勇气。想起汶川,玉树地震,人定胜天这是句屁话,老袁收拾起冰冷的剪锯往回走。</p><p> 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苹果树丝毫不受风雪影响,依然排列整齐,像诗人写出的几行诗句,只是在这个冬天显的有些孤独。</p><p> 雪越下越大,已经能走出明显的脚印。头上的落雪像戴了一个白色的斗笠,老袁想起云中鹤,老顽童这些绰号,瞬间觉得有些超凡脱俗。</p><p>  咦!自己不是爱好摄影吗,把邻居家媳妇叫出来,那色彩鲜艳的可人儿和这满世界单一白色,有了强烈的对比,不就是冬天最美的风景吗!</p><p> 拍大片,想到这里,老袁加快回家的步伐。</p><p>上</p> <p> </p><p> 赵继平的艺术人生</p><p> 文/壶口放牛娃</p><p> 从宜川县城出发,向东十余公里,由十里坪往北向上,就是牛家佃塬。这里桃李芬芳,人杰地灵。</p><p> 紧挨牛家佃街,有个布里村,赵继平就是这个村人。</p><p> 赵继平出生于一个民间文艺家庭,1989年10月在朱文龙,呼东生办的牛家佃文化戏剧学校学习蒲剧三年,毕业后去了山西实习,2003年3月参加宜川蒲剧团工作至今。承担宜川县春节秧歌,高跷活动导演,教练25年。2018年聘请为第一小学《蒲剧社团》指导老师,并自发给宜川蒲剧爱好者培训多次,在艺术道路上坚持不懈,一路前行。</p><p> 赵继平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高跷,努力使这门艺术走向新的层面。认真学习,刻苦训练,摸爬滚打30年,为传承高跷艺术打下了坚实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劳的付出换来回报,2017年被授予高跷市级传承人。</p><p> 他是县里的文艺骨干,每年都组织一两次高跷培训。宜川是个文化大县,从事文化艺术的演职人员很多,赵老师是个奇葩,满腔热忱,视艺术为生命。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不被庸俗的凡事困扰,把宜川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p><p> 我与他相识在去年夏季的高跷培训场上。赵老师穿一件蓝色体恤,仪表堂堂,骨子里的意气风发,感染每一个人。他给大家讲动作要领,注意事项。身体力行,手把手教每一个学员,扶着新队员直到走稳才放手,不带一点架子,大家热情高涨,训练搞的红红火火。</p><p> 赵老师是不是伯乐,会不会相马,我不敢断言。但他绝对是个拴马栓,他教出来的学员大都成了行业骨干。跳桌子,过板凳,上扁担,一个个技艺超群。</p><p> 我拿他开玩笑:“你把你压箱底的都教给学员,你就没听过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话。”他笑的满脸开花:“传统文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靠的就是传承,他们一个个超过我,正是培训的目的,也是我乐意看到的。”落地有声的话,滋润心灵。</p><p> 他邀请我去他家几次,看着他那些演出,培训,帅气的照片,还有那一摞荣誉证书,我被他的执着感动着,他的精神世界是饱满的,生活的简单,灵动,富有情致。</p><p> 这种简单不是单纯的幼稚,而是一种内在的质朴。灵动,不是智商爆棚,而是视野的广阔。情致,不是物质的获得,而是自我的丰厚。</p><p> 赵继平,就是这样一个人。</p><p> 戏曲作为中国历史长河里一颗璀璨明珠,其价值早已超过艺术本身。然而戏曲在发展中面临着现代文化冲击,普及戏曲文化就尤为重要。</p><p> 蒲剧是宜川的地方戏,作为戏曲大家园的的一个分支,同样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赵老师致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就是为了丰富孩子们课外生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进蒲剧的发扬与传承。</p><p> 他借用孩子们广播体操的基础,融入蒲剧的手眼步法,教学生咬字准确,气提丹田,唱时要声情并茂。独特的教学风格,趣味的语言,一遍遍教孩子们学唱。</p><p> 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文化活动中心,带领蒲剧爱好者,进行站相,台步,指掌,亮相等戏曲基本功练习。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员融会贯通,理解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提高群众学习蒲剧的兴趣。</p><p> 他在秧歌、舞龙舞狮上,进行大胆创新,编排了多种表演艺术形式。过年走上街头巷尾,深受宜川人民群众的喜爱。</p><p> 近年来,他受宜川电影电视协会主席陈保明老师邀请,参加了延安电视台《黄土人家》拍摄,成为宜川电影电视协会会员。在电视剧《舌尖上的记忆》,微电影《爸爸出轨了》、《奇怪的快递》、《逆途》、《不孝的儿子》等里面担任主要角色。并参加央视微电影《大美宜川》和《苹果美娘》的演出。</p><p> 在赵继平身上,我看到了艺术的相通,相铺相成。他用艺术魅力,在专业的领域里,开辟一条文化传承之路。</p><p> 人这一辈子,活着就有坎坎坷坷,本来就不容易,能活出彩来,那就够了!</p><p> 对于赵继平来说,这只是起点,不会停止。</p><p> 宜川文化需要传承,前行的路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其中有一串,就是赵继平留下的。</p><p> 一首《搭桥》的诗,送给赵老师,大家不妨一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个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群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条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翘首期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思念的种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断萌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穿破黄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出两条长长的藤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群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拿来树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拿来木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铺成一座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蒲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思的人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得以相见</p><p> 祝赵老师艺术之树常青,培训出更多后备力量,让宜川的艺术瑰宝开花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