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两代军人】,武效贤、杜念沪:上甘岭烽火淬炼坚贞爱情

两代军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文由武燕平授权发布】</p> <p>[声明:本号所有文章、图片均为原创,任何平台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违法必究!鼓励原号转发群发,如有合作意向,请联系我们。]</p> <p><b style="font-size: 15px;">  上甘岭战役的紧要关头,志愿军第3兵团亮出一把利剑——第12军第34师第106团,锁定了最后的胜局。</b></p><p><b style="font-size: 15px;"> 率领这个英雄团队创造奇迹的团长武效贤,不久前刚刚在南京军事学院完成学业。一声令下,他带着新婚三个月的妻子杜念沪奔赴烽火连天的战场。</b></p><p><b style="font-size: 15px;"> 血与火中,他们犹如一对比翼双飞的海燕,傲然飞翔,演绎出人生最精彩的华章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武效贤、杜念沪夫妻结婚照</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军校缔结爱情之花</b></p><p> 1952年仲夏,武效贤与杜念沪登上南京下关开往东北的军列。</p><p> 朝鲜战场激战正酣。志愿军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点了武效贤的将,让他火速赶往金城防御前线,接任第12军第106团团长一职。</p><p> 尽管,前方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但此刻在这对年轻的军人夫妇的脸上更多地洋溢着的是甜蜜的温情。</p><p> 一切都始于诞生才一年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p><p>  22岁的基本系(5班)教务干事杜念沪,经班里学员陈天胜介绍,认识了高级系(4班)的学员武效贤。</p><p> 杭州姑娘杜念沪,出身于名门闺秀,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杜念沪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随着“军大”到了南京孝陵卫。一年后,她以优异成绩从“军大”毕业,给二总队谢振华队长当秘书,参加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的筹备工作。1950年10月南京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她便留在了学院担任教务干事。</p><p> 武效贤是“二野”刘伯承、邓小平麾下的一员战将。来自山西贫苦家庭的武效贤,抗战时期参加八路军,历经战火考验。南京军事学院成立后,部队就派他学习,成了第一批学员。</p><p> 杜念沪初次见到武效贤就产生了好感:个子不高、干净利索、人很精神。有一次,他俩去中山陵玩。天气很热,杜念沪满头大汗。武效贤从兜里拿出了一块手帕给她擦汗,见她挺诧异的样子,就说:"这是我用旧衣服剪下来自己缝的,废物利用!"</p><p> “你还会针线活啊?”杜念沪好奇极了。他很自得地说:"缝个手帕小意思,我还会做衣服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教务干事杜念沪</b></p> <p>  挺进大别山的时候,部队特别艰苦,在敌人的腹地战斗,后勤跟不上,缺吃少穿。冬天战士们还穿着单衣,上级发下了布匹和棉花,让部队自己做棉袄。请了几个大嫂来做衣服,但是全营几百号人,几位大嫂根本就忙不过来。已经是营长的武效贤亲自动手,拿起剪子按大嫂画的样子裁剪,手都剪出了大血泡,也不让别人去做,生怕把衣服裁剪坏了。因为每一个人发配一件衣服,做坏了就少一套,就会有人穿不上棉袄。剪到后来熟能生巧也不用画样,可以直接把衣片剪出来。肖永银旅长见了说,行啊!你现在是"裁缝营长"了。</p><p> 不仅做衣服,还会杀牛做饭。有一次,上级拨下来一头牛,用来改善部队生活,这下可把大家难住了。杀牛!说实话还真的没有杀过。那时候请屠夫杀牛必须把牛内杂给人家作为报酬。武效贤实在舍不得,而全营战士都饿着肚子等着开荤。他就自己上,杀牛、剥皮、刮毛,连血都不丢掉,只要是可以吃的一点都不能漏。杀完后,他还亲自下炊事班煮牛肉、做饭,关键还是怕出一点差错大家就吃不上了。</p><p>  在交往的过程中,杜念沪发现他穿的衣服总是整整齐齐,白衬衫的领子从来没有老油,也没有香烟味。原来,武效贤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饭都吃不饱。为了找条生路,家里人把他送给了三叔当养子。三叔家条件好,有一次他看到大烟袋,拿起来抽了一口,刚好被三叔撞见,狠狠打了他一顿,还教训说,小孩子不可以学抽烟,你要抽上瘾,将来一定没出息。武效贤发誓:这辈子不抽烟!后来,他去上学,跟着老师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又加入了沁源县人民武装自卫队,给队长当通信员,再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6旅第16团,一直都不抽烟。就是这种“说到做到”的决心与性格,让杜念沪感到武效贤是个值得依赖和托付的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武效贤与杜念沪初恋地一一南京中山陵</b></p> <p>  爱情花开,真挚而又纯朴。1952年5月1日,经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批准,杜念沪与武效贤喜结连理。</p><p> 那时候结婚很简单,没有像大家想像的热闹,也没有喝喜酒、闹洞房,连买糖果的地方都没有。学院门外有卖花生的,他们买点花生请系里同志吃,就算是办了喜事。然后,他俩去照像馆,拍了一张结婚照。当天武效贤就打着背包,搬到杜念沪的房间,两张铺盖合在一起就算入洞房了。</p><p> 1952年7月12日上午,刘伯承院长主持了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和上级速成系第一期毕业生典礼。刘伯承宣读了毛泽东主席于7月10日为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发来的训词,勉励他们再立新功。同时,院领导宣布四位毕业学员:三位师级干部、一位团级干部,将奔赴朝鲜战场。武效贤正是其中一个。作为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第一期学员,武效贤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全部学业。学院领导原定他留院担任合同战术教员,但朝鲜战场的炮声召唤战将出征。</p><p>  一个真正的军人,只有在战场这个舞台上才能尽情演绎出华彩人生。祖国的重托、上级的信赖,让武效贤充满了荣誉感和使命感。</p><p> 在那个青春和热血燃烧的岁月,杜念沪年轻的心同样激情澎拜。她毫不犹豫地向院领导递交了要求上前线的报告。她要和爱人一起征战沙场。</p><p>  辽宁宽甸火车站。小小站台上全是志愿军战士,有下车的有接人的,大家都在找队伍,喊人,还有在吹哨子。</p><p> 这时,走过来一位志愿军军人,叫了声:“团长”,给他们敬了一个军礼。没有多说什么,一辆吉普车拉上他们去兵团留守处报到。</p><p> 路上,不远的小山坡上密密麻麻竖立着志愿军的墓碑,震撼到了杜念沪。尽管她有一腔热血,但从来没有经历战斗,更不要说还是个“千金小姐”。这场景让她深深地感受到这场战争的艰苦和残酷。</p><p> 由于34师106团团长宋崇魁牺牲,武效贤受命去106团接替团长。杜念沪被分配在106团干部股当干事。随后,他们一刻也没有停留,又坐上吉普车,赶往鸭绿江大桥。过了桥,直奔106团金城防御前线。</p><p> 经过平壤时,映入杜念沪眼帘的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到处是烧焦的尸首和残缺的肢体,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气味。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再次让杜念沪心灵震撼,同时激起对美帝国主义的愤怒与仇恨。</p><p> 战争让女人变得坚强勇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爱情在战火中洗礼</b></p><p> 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自10月14日爆发以来,仿佛成为一个超级魔幻大吸盘,敌我双方都投入大量兵力。</p><p> 106团完成了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任务,奉命开赴谷山休整。11月5日部队进至文岩里,突然接到师里命令,原地集结准备参加上甘岭战役。</p><p> 报经兵团批准后,12军副军长李德生命令106团于17日夜间接替93团,收复并扼守537.7高地北山。</p><p> 李德生要求:坚决将韩2师残部消灭在阵地前,确保537.7高地北山安全。一定要坚持作战,直到恢复与巩固537.7高地北山为止。</p><p> 一句话:106团要血战到底,为上甘岭战役收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武效贤在朝鲜</b></p> <p>  战事空前惨烈与血腥。对此,久经沙场的武效贤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唯一牵挂的是新婚半年的妻子和她肚子里的孩子。结婚以后,俩人还从来没有分离过。丈夫要上阵地了,这也许是生死离别。</p><p> 经历过数不清的战斗,武效贤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一次的情感跌宕。按规定,女兵不可以上前线。武效贤想让妻子留在后方,但他没能说服杜念沪。她说,前线不让女兵上,可我是干部。说什么,杜念沪也不肯留在后方。</p><p> 临上前线指挥所之际,武效贤极力压抑内心的剧烈波动尽量平和地对杜念沪说:“战场上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万一我牺牲了,你不要悲伤,把咱们的孩子生下来,培育成人。组织上一定会送你到北京人民大学学习,你好好学习,开始新的生活。”</p><p> 谁都明白,在那个特定环境下,“上大学”其实就是生死诀别的代名词。</p><p>  吻别妻子,武效贤毅然走上阵地。</p><p><br></p><p> 106团各分队刚进入阵地,即遭到敌人炮火疯狂轰击,同时,敌十几挺大口径机枪和坦克火炮也向阵地猛烈射击。随后,敌人以两个班逐次增至两个连、两个营,向4、5、6号阵地及3、2、9号阵地进攻。106团的勇士们利用弹坑、山棱线奋勇抗击,打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p><p> 19日凌晨,7连接替伤亡较大的8连,继续抗击敌一个排至一个营的攻击。坚守6号阵地的1排长黄启均指挥全排沉着应战,待敌人进到30米以内,突然以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猛投,并用步谈机召唤炮兵火力杀伤敌人,粉碎敌人13次进攻。</p><p> 20日,9连接替7连防御。战斗中,1班长刘保成率领五位战士向突入阵地的敌人反击,四位战士牺牲,他也胸部中弹。最后时刻,他握着爆破筒奋身扑向敌群,壮烈牺牲。战士高守余化悲痛为力量,一个人顽强坚守阵地,左冲右杀,打退敌人6次进攻,歼敌120余名。9连终因伤亡过大,4、5、6号阵地失守。</p><p> 21日黄昏,106团组织反击。1连首先突入7、8号阵地,5连相继夺回4、5、6号阵地。为集中兵力,控制要点,主动收缩阵地,1连撤至2号阵地,5连撤至6号阵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武效贤、杜念沪伉俪在朝鲜</b></p> <p>  竞日拼杀,虽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自身的伤亡也不小。这可不行,要完成坚守537.7高地北山直到最后胜利的任务,得改变战术,采用新的战法。武效贤陷入沉思。</p><p> 考虑成熟后,武效贤与几位团领导进行研究,一致决定采取相应对策:一是组织袭扰分队和值班火力牵制敌人;二是进一步加强步炮协同;三是集中兵力固守537.7高地北山主峰2号阵地和左翼山梁上的6号阵地,次要阵地以火力控制;四是边战斗边突击抢修工事,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p><p> 但是,改变战法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必须征得上级同意方可实施。战况紧急,武效贤亲自去德山岘12军前线指挥所,向军首长当面汇报。李德生副军长批准了106团提出的方案。</p><p> 从军指挥所返回,经过团留守处,武效贤与妻子匆匆一见,便又返回前线</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夺取最后的胜利</b></p><p> 12月3日这天的战斗,充分表现出106团“新战法”的妙处。</p><p> 天刚亮,敌人出动飞机200余架次,对106团防守阵地、团营指挥所、炮兵阵地、后方地域进行猛烈轰炸。14时,敌人集中100多门火炮对537.7高地北山1、6、9号阵地轰击。随后,韩军第9师以两个营兵力,分梯队密集队形向阵地冲击。106团防守分队在我纵深火力支援下,采用“小兵群”近战战术奋勇抗击。战斗至黄昏,打退敌人11次冲锋,歼敌200余人,我方仅伤亡8人。</p><p>  丈夫上前沿阵地,杜念沪留在团留守处,驻扎在一条背向阵地的坑道,负责登记全团副排以上牺牲干部名录。这是一份“死亡名单”,杜念沪需要极大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严肃的态度来面对。因为她知道:每个牺牲战友的名字对他们家人来讲,那都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必须要确保每一位牺牲战友的信息都要通知到他们在祖国的亲人。团部通信员从阵地下来将当天牺牲战友的名单送到杜念沪手里,表面上看她好像很平静,可内心充满难以抑制的悲愤。牺牲的战友太多了,花名册每天都要变更。杜念沪经常含着眼泪誊录一个个烈士的名字,尤其是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晚上总是梦见他们,心如同针扎一般。战争是残酷的!</p><p> 团长也是她无时无刻的牵挂。杜念沪是既不希望看到通信员,因为他总是带来死亡的名单;又渴望看到通信员,因为他能传递团长的信息。每当听到“团长很好”,尽管只有一句话,杜念沪的心也得到了最温馨的安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杜念沪(前排左)陪同牺牲战友的国内亲人</b></p> <p>  杜念沪登记牺牲者的名字,几乎没有看到他们的遗体或者遗物。于是,她跟着一批补充的新兵,通过封锁区,到达前线指挥所,当面责问团长:"为什么不把遗体、遗物运下来"?谁知,武效贤大发脾气说:你上来干什么,赶紧下去!杜念沪满腹委屈地说,我是为了工作。武效贤把她拉到坑道口,指着阵地上说:“那些支离破碎的残肢断臂,一会儿就被飞机大炮的炸弹翻了几番,已经浇筑成了血肉阵地。如何将他们带回来?牺牲的同志,我们只能把他们掩埋在这里。这就是战争!”</p><p> 训归训,武效贤还是“疼”妻子,他让警卫员李天慕把妻子“押”下去,不准她再上前线指挥所。</p><p> 阵地上的饭都是团留守处做好送上去。为了照顾杜念沪,留守处好不容易弄来一罐朝鲜辣白菜给她。杜念沪舍不得吃,说团长喜欢吃辣的,让警卫员小李给团长送去。谁曾想,送给团长的辣白菜,团长又分给战士们分享了,大家也只能一人尝一口。在艰苦的条件下,一罐辣白菜抵得上美味佳肴了。</p><p>  留守处坑道上空时常有敌人飞机光顾。有一天,敌机炸塌了坑道口,杜念沪被埋在里面。坑道里又黑又呛,杜念沪喘不过气来,想起武效贤在上阵地之前对她说的话,心想这下我要先牺牲了!不知过了多久,听到有人喊“杜念沪”、“杜念沪”!战友们挖开坑道口,杜念沪被救出来了。警卫员小李一看到她哭着喊着问:团长的孩子还在吗?杜念沪赶紧摸了摸肚子:在!在!在!这样惊险的场面一共发生了两次,所幸每次都化险为夷。</p><p> 战斗间隙,留守处干部组成慰问组上阵地看望战士们。杜念沪说什么也要参加。杜念沪的身影出现在坑道、猫耳洞、堑壕……看到杜念沪,战士们一个个特别激动,有的还流了眼泪。在她身上,战士们看到的不光是团长夫人的形象,更是一个伟大母性的温暖的光辉。它产生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战士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胆气和血性!</p><p> 在上甘岭,杜念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两次从死神魔掌下走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杜念沪成长为无比坚强勇敢的战士</b></p> <p>  战场形势已经不可逆转地朝着志愿军胜利的方向发展。12月15日,随着106团6、8连撤下阵地,最后的胜局已被锁定。</p><p> 12月16日,15军举行庆功大会,武效贤从15军参谋长张蕴玉手中接过一面锦旗 “主动灵活、英勇顽强”。</p><p><br></p><p> 1953年2月,杜念沪即将临盆,回到杭州生孩子。两个月后的一天,家里人告诉她,门外有个解放军战士。她赶紧出去,一看是武效贤的警卫员站在家门口。她当时的苐一反应是双腿发软心跳得扑通扑通!脑子里闪过一丝不祥的念头。当听到小李说:“团长让我来接你”,才长长舒了口气。</p><p> 杜念沪为刚岀生的儿子取名:武和平。和平,正是经历了战火的人们最大的希冀和愿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杜念沪怀抱长子武和平</b></p> <p>  她把孩子交给了父母,和警卫员李少慕返回正在朝鲜东海岸元山地区执行防御任务的106团(此时已经改编为102团),与丈夫武效贤团聚。</p><p> 1954年4月,12军从朝鲜回国。部队驻防浙江金华。</p><p><br></p><p> 武效贤与杜念沪这对经历战火洗礼的情侣,又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军队建设的火热潮流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武效贤、杜念沪与孩子们合影</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征稿:抗美援朝父母爱情故事</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投稿扫二维码加微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