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近来读了些教育家的书籍,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主要是读了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建议》等,颇有感悟。</p><p><br></p> <p><br></p><p> 一、教育家是有思想体系的</p><p><br></p><p> 说起中国当代教育家,我们多少了解一些,比如魏书生,教育改革家;李吉林,情境教育专家;李镇西,教育实验家;顾泠浣,行动教育教育家;张思明,中学教学建模和导学探索教学模式专家;杨瑞清,赏识教育专家;李希贵,教育实验专家;刘京海,成功教育专家等等。说起他们的名字,我们耳熟能详;说起他们教育思想, 我们也常觉有见有识。他们的教育教学,确实带给中国教育界一股春风、一通锣鼓。然而,他们都还算不上真正的教育家,或者说,为我所尊敬的教育家。他们只是教育教学辛勤的探索者、改革者。有些说法、有些思想,尤其在教学方面卓有建树。然而,他们还不是教育家。那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教育家呢?我们先说苏霍姆林斯基吧。苏霍姆林斯基在乌克兰一所农村中学担任教师、校长长达32年。《帕夫雷什中学》一书完全呈现了他成长的足迹,展现了他全部的教育行为和思想。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教育家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终身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以培养“真正的人”的系统完整的教育思想, 热爱学生的赤子之心,持之以恒的教育实践。敬业,思想,赤诚,实践,构成了一个教育家的基本品质。我以为,只有具备了这些作为教育家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时,才有可能产生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很可惜,我在我国当代所谓“教育家”身上,看不到这些优秀的基本品质,也很难想象他们所具有的教育思想体系。</p> <p><br></p><p>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p><p><br></p><p>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在常年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个性和谐发展的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修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基于崇高道德的新家庭的建立者。”(《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观有其独到的现实价值。它把教育的目标指向培养社会公民上,这公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的创造者和享用着,是有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合格公民,甚至还应该成为未来合格的父亲或母亲。</p> <p><br></p><p> 每当我读到苏氏书中这些教育现述时,心中油然而生钦佩。他的教育思想是那么地接地气,又是那么地高屋建瓴。他一语中的教育的本质。我不由得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什么?除了文件上墙壁上书写的国家教育方针,在现行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教育的目标完全偏离了应有的方向。从教育阶段上来说,现行中学教育混淆了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界限,有意无意地承担了高等教育部分教育任务,而它又无力承担这种义务。从教育功能上说,中学教育主动放弃了五育并举的综合教育,走向单一的文化教育。从教育评价体系方面说,现行中学教育受制于高考制度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分论人,以分论校。从教育环境方面说,中学在家长及社会舆情眼中,就只剩下培育学生考大学这一条路可走了。</p><p><br></p> <p> </p><p> 三、能深刻影响学生的才是好教师</p><p><br></p><p> 我带了一个某大学硕士生做徒弟,我与她曾有过一次关于教育职业的对话。我说一个想求职教师的人,除了专业素质符合要求外,还必须热爱这个职业,这是其他职业不必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她很理性地回答我;教师就只是一门职业,与医生、律师、公务员一样,不存在爱与不爱的问题。她的回答也许没错。</p><p><br></p><p> 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赖以为生的职业很多,但选择当老师决不能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他只是一种责任,一份让知识传承、育人成才的责任。”</p><p><br></p><p> 我于是劝我那硕士生徒弟,如果有其他选择,最好不当老师。</p><p><br></p><p>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有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p><p><br></p><p> 然而,教师这一职业,它的内涵现在被弄得太复杂又太单纯了。</p><p><br></p><p> 梁文道《一个普通人与一个杀人犯有多远》举过斯坦福教授的一个实验,证明一个普通人与一个杀人犯其实距离并不远,只有一个星期。</p><p><br></p><p> 那么,一个好老师与一个差老师的距离有多远?</p><p><br></p><p> 只需一场考试。</p><p><br></p><p> 什么叫好老师?学校、家长,同行、学生都可以作出评价,也还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只需一场考试,成绩优胜者,就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这话也许有些绝对,但看看我们当今的评价系统,这话也是大体不会错的,倒是在学生的眼中,好老师的标准要客观得多,尤其是当你所教过的学生毕业以后再来评价你的时候,才能真正评判出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是差老师。</p><p><br></p><p> 我不清楚苏霍林姆斯基培养了多少名大学生,但我知道他培养出了一大批社会需要合格的有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好公民。</p> <p> 今年樱花烂漫的世界,我回到科大,看樱花也看我的学生,他们是我参加工作所教的第一批矿院(今科大)子弟。如今他们都是四十好几的人了。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读书时光,他们不记得楚老师上过什么好课出过什么好题参加过什么教学比赛写过什么论文了,只记得当年教他们读了一些古诗文,跟他们一起读了一些好的课外书籍。这些好习惯还一直留在他们的生活习惯之中,并且也在影响着他们的后一代。</p><p><br></p><p> 能在弟子们的生活中留下一些优良的习惯,留下一些文化的基因,留下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许算得上一个好老师,虽然他们当中并不是人人都能考上了大学,也没有人进了北大清华。</p><p><br></p> <p> </p><p> 四、教法是由思想而确定的</p><p><br></p><p> 如今又重新弘扬工匠精神。一个人常年累月做好做精一件事,成为工匠,这个持之以恒,就是工匠精神。我想到一个问题:一个教师、一辈子做教书这一件事,是否也能成“匠”,或者成为专家?我身边的人告诉我,答案是否定的。</p><p><br></p><p> 是教师不敬业?是教师专业素养不够?是教师教研精神不强?是教师高考题做少了?</p><p><br></p><p> 总之,我没有明确的答案。</p><p><br></p><p> 我的老师告诉我,教无定法。其实,他错了。如今我们做的教学才真有定法呢。不信,你去看不论是新教材还是做高考复习,都是有“课”可依,有“模”可循的。我们大多教师也正是依“课”而课,依“模”而模的。至如“我”的教法,倒是不一定要有的。教的结果也不必多疑,自有评价系统在,也许还真碰得中几场考试,也真碰上了好分数,一法而得数惠,何乐而不为哉。</p><p><br></p><p> 那天,苏霍姆林斯基上公开课了。他的课赢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评。人们问他是怎样准备这节课的,他说:“这堂课我用了一生的准备。至于教法,是上课前几分钟想好的。”</p><p><br></p><p><b> </b></p><p><b> 附:苏霍姆林斯基简介</b></p> <p><br></p><p>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全称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p><p><br></p><p>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他的著作如《我把心灵给了孩子们》《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在我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p><p><br></p><p> 文/楚红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