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见黄姚

山水无言

<p> 偶见黄姚</p><p><br></p><p> 返程途中,由南驶北 ,一路奔波,过茂名、湛江、梧州,由晴而雨,风雨交加,越向北,秋意越深,逐渐有一点凉意了。服务区里瞥见了黄姚古镇的宣传广告,路标显示"黄姚古镇。原来,黄姚古镇就在这条高速附近,这又点燃了一干同行被大雨淋湿了的热情,一致决定黄姚一游!</p><p> </p><p> 临近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天晴雨歇,山青水秀,田野阡陌,村舍俨然,山峰鹤立,一座座相互独立,傲然四顾,又相互屏列,彼此回望。虽值初冬,黄姚古镇还是满山成洞的绿色,田野又添新绿,是垄垄嫩绿如滴的蔬菜,远山的深绿,是经历春夏秋后的厚重老道,两种绿色无缝对接,描绘了岭南一带特有的田园风光。原来,黄姚古镇就是这幅山水画轴中的点眼之笔!</p><p> 入黄姚古镇门楼前是一个广场,有一座很有历史厚重感的古戏台,单檐歇山顶、青条石基座、八柱阁楼、斗拱飞檐、穹顶藻井、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匠心独运,古韵纷呈。据介绍古戏建于明朝年嘉靖三年(1524)至今近500年历史。其前立后立柱上各镌刻写了一副对联,一联是"闻其声乐则生矣,不妨既竭耳力;观其色人焉瘦哉,正须继以心思”,另一联“锣鼓喧天,管弦悦耳,共庆清平乐;霓裳漫舞,羽曲高歌,齐呼可兴”。古戏台上的一折折戏曲,丝竹管弦、鼓锣钹铗,歌之舞之,其声其色,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演绎了多少人间悲欢离合、世道兴盛衰亡的苍桑巨变!不是也印证了天道轮回、世事有常的规律!</p><p> 站在广场环视古镇,从近而远,由东南向西北,青山耸立,如鹤如笋如螺如髻,云淡雾轻,环绕古镇,有如水墨山水画轴;姚河绿水潺潺,从镇东北而西又折向东南迴环而去,在古镇南北两侧又有兴宁河、宝珠江从西而来,汇聚于姚河,三条河流如玉带绕身,蜿蜒流向东南。黄姚古镇就座落在三江环绕的一块台地之上,枕山、面屏、朝山、环水的自然环境,暗和了古代风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思想,是最理想的人居自然环境。</p><p> 入古镇门楼,锃亮的青石板路,纵横蜿蜒,静静地游走穿行在古镇斑驳陆离的民居建筑群中,串联起古镇的经络骨骼。据介绍,古镇街道为龟背形,按九宫八卦形布局,一条东西向的主街延伸出八条弯弯曲曲的街巷,象一条舞动的青龙。青一色二层古民居,粉墙黑瓦,错落交差,起伏跌宕,任由岁月雨打风吹,刻下了斑驳陈迹,甚至有一些凋零。</p><p> 这一些民居、府第,很低调、简朴、守拙,没有江南大户民居、府第那种飞檐斗拱,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夸张和奢华,却有一种纯粹的原生态的韵味。即使宗祠寺庙也是很平凡、平和的姿态,散发出朴实无华的气质,全然没有肃穆、凛然、高高在上的压力。有些民居残垣断壁、粉墙驳离,露出黄泥的本色和黄泥砖墙的线条,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岭南乡土气息。站在宝珠观前,兴宁河与姚河交汇的水口,波光澄明,清澈见底,两岸三地右边的石拱'桥、左边的石墩跳相连,与青石板相接,通向古镇那一座雕堡似的、写着"亦孔之固”的古门楼,流水、巉岩、石桥、亭廊、古榕、凤尾竹、民舍、古巷,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是一幅宛若天成江南水墨丹青。有两位画家正在宝珠观的石狮子旁全神贯注描绘眼前的风景,那石狮子一副憨态,一双眉眼注视着画家。同行仨美女惊叹于眼前的绝世美景,小河边、岩石上、古榕下、廊桥前,随便一站、一依、一靠,便是一道风景,更是万种风情,令人怦然心动!</p><p> 过两座青石拱桥,名曰带龙桥、佐龙桥,是连接东西两头、出入古镇的主要枢纽,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依然坚固如初。不同的是佐龙桥桥头有重檐风雨廊亭,风吹雨蚀,历尽沧桑,依然不改遮风挡雨、消暑纳凉的功用。这不,荷锄挑担而归的农夫正在廊桥小憩解乏,与我等一样的行者,驻足廊亭欣赏无边的风景,那种安然悠闲的意境,正好应和了廊亭上的对联“坐久不知经日到,闲来偏笑白云忙"。宝珠观前,河畔两岸古木参天,凤竹翠柳,藤萝蕉影,岩石缝里长出的两株古榕树,据说已有八百多年,一东一西,一在高处,一处低岸,一荣一枯,荣者树干与气生根相抱相梱,枝叶繁茂,如巨伞华盖,撑起一大片绿荫;枯者气根若云帚垂地,干枝枯萎倒垂河滩,虬龙曲节,形如龙爪。它虽然已枯死二百多年,躯干枝丫寄生出了许多藤蔓、蕨类和灌木类绿色植物,但是,它却枯而不朽,死而犹生,虽死犹荣,把生命的绿色寄托和延续下来!它们生死相望、相依相托几百年,不离不弃,共同守护着古镇的纯朴与宁静!码头人稀舟泊,街口摆摊位、开店铺,没有呦呵,没有喧哗,只有轻轻静静的流水,只有被岁月磨洗的岩石,象石林一样伫立在江畔,只有居民在忙活着家务,只有河旁屋边风吹风尾竹的婆娑身影,只有街头巷口的悠闲游荡的土狗,浓郁、古朴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构成一道恬静安然的风景。</p><p> 据介绍,黄姚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开宝年间(公元972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古镇保存着完整的明清时期的民宅庭院300多座、亭台楼阁10多座、寺观庙祠20座、石桥11座,它们象标本,可以让你回望古镇过往的繁华,而铅华洗尽,1000多年的容颜已经满是岁月的烙印。漫无目的游走在古镇的青石板街巷,我无意去追寻它曾经的繁华,岁月悠悠,流不去古镇里满目的温暖、和不一样的韵味。 黄姚还是有厚重的乡土气息,多数原居民生活在街巷的老房旧院内,一如既往的日出而作,日夕而息。走进屋里庭院,满是农村居家过日子家当和物件,绝对不象是“文青”的刻意装饰,这让我仿佛回到从前故乡农村的老宅。街上商铺、摆摊的,不是很多,也很节制,绝大多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出售自产的土特产品,什么豆豉、辣酱、腐乳、扇子……纯粹的手工制作,不象工业流水线上的那么标准,却很有个性、很有温度;刚才还在佐龙桥廊亭小憩的村民,扛着农具出去干活的农民,以及在河边码头、古井边洗衣洗菜的妇女……这里的一切,时时刻刻让你感觉不到旅游景点里的喧嚣,让你仿佛身处"桃花源”里,误作武陵人了。</p><p> 我就喜欢黄姚的这种充满了泥土味的纯粹!幸好没有被过度商业开发、过重的商业气氛所裹挟!我去过丽江、大理、凤凰、周庄、鼓浪屿,它们都有很美好的特质,但是却无一例外地被喧嚣尘上的市场所包围,商店的呦呵声、饭店锅碗瓢盆的的碰击声、酒吧里高亢或幽怨的音乐声,演绎着红尘世俗的千姿百态,嘈杂的商业气氛淹没了它们的古朴、安然、秀丽、典雅的气质。丽江也好,凤凰也罢,天生丽质,被灯红酒绿的浸染,在光怪陆离中,总有一种怪怪的、甚至暧昧的味道,好象沦落成了一个风尘女子。而黄姚就是一位面容姣丽、气质温婉、端庄的淑女。</p><p> 今天古镇的游客不多,三三两两在街头巷尾、民居庭院出出进进,有点象邻里大哥大嫂闲来无事的串门聊天。这里上午也下了雨,空气潮潮的,青石板润润的,太阳出来了,古镇上空明丽、清亮,幽深曲折的街巷空旷、安祥、优雅,走到巷口的某一个转角处,如漏窗借景,青瓦房后青峰兀立,墙檐上三角梅开得灿烂如火,绿萝爬满了窗格,如珠帘玉卷,微风轻轻吹来,缕缕淡淡的花香。我很喜欢这淡淡的香味,迷离之中,仿佛古巷里走来了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忧怨的姑娘……蓦然回首,同行的仨美女专注的神情,正沉醉在幽美的街巷里。</p><p> 一栋栋宗祠、一座座佛道庙宇,一代代黄姚人一脉相承,坚守着耕读传家、忠义济世的古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留下了昭示天下的历史文化。明清以来黄姚人读书之风盛传,文化氛围醇厚,人才辈出,文化名人往来于此,据说明清黄姚古镇考起举人、进士几十人,仅清朝出举人11人,进士7人、知县3人。著名诗人韩愈、刘宗标在这里留下墨迹,许多历史名人在黄姚的宗祠宙宇上题写的楹联、匾额达190多幅、50余块,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凸显独特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乡土气息及地域特色。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沦陷后,何香凝、欧阳予倩、高士其、梁漱溟等一大批文化民主爱国人士,中共广西省工委、广西日报社累单位迁移疏散到黄姚古镇,组织开展广泛的抗日民主斗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贡献。如今,中共广西省委旧址、何香凝等文化名人的故居已修葺一新,向游客开放,重拾古镇浓郁的文化气息;广西省委书记钱先烈士的雕像耸立在广场中,气宇轩昂的形象,令人缅怀革命先烈的精神!</p><p> 落日余辉,古巷幽暝,青烟夕雾袅袅升起,黄姚古镇在静谧中变得模糊……</p><p> 2016年11月22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