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93年2月中旬,县委调张永安同志和我到西槽头乡工作,张永安同志任乡党委书记,我任乡党委副书记乡长。</p><p class="ql-block"> 永安同志是马西村人,41岁,早年积极参军,在部队屡次立功入党提干,转业回县工作后,在北张乡任党委副书记乡长,他党性原则强,熟悉农村工作,作风朴实诚稳,领导群众评价好成绩显著威性高。</p><p class="ql-block"> 我比永安小五岁,高中毕业后插队入党,经过省委党校在职培训学习,从县社队局干事,推荐到孝义镇任副镇长。基层工作不辞辛苦,奋战一线以身则职,辛勤的努力赢得大家认可,分管的工作连续三年全县名列前矛受到上级表彰。</p><p class="ql-block"> 这次乡镇换届调整,按照"四化"要求,按德能勤绩择优选任,承蒙组织信任,县委把西槽头乡改革稳定发展的重任,压在我们的肩上,县委郭玉玺书记任前谈话时,嘱咐我们要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期望,发挥年轻干部优势,竭尽全力尽快打开局面,把西槽头乡的各项工作搞上去。领导的鼓励,我们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分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p> <p class="ql-block"> 西槽头乡召开党员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槽头乡地处县域西南,距离县城十五公里左右,与汾阳县平遥县交界,全乡八个自然村,人口13000多口人,耕地31000多亩。文峪河,磁窑河穿境而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以前由于区域位置偏远,各方面基础条件差,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农民生活不富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很大。但农业大乡镇,企业小乡镇,财政穷乡镇,水利交通通讯差乡镇的基本格局,需要扎实苦干才能一步步扭转。</p><p class="ql-block"> 西槽头乡条件艰苦生活差,我们到岗伊始克服困难,及时召开两委会议,了解情况统一思想,具体落实分工包村责任制。并从整顿村级党组织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走访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掌握第一手资料,给各村的主要干部吃定心丸坚定信心,全力支持他们因地制宜组织群众,开展春耕备耕工作。对裴会和百金堡村两委班子涣散,工作无人抓的状况立即进行整改,选拨年富力强的退伍军人郭连金同志,和毛遂自荐的赵有生同志担任负责人,把先前拉下的工作迎头赶上。</p> <p class="ql-block"> 张永安主持会议我作报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立足眼前。当时正值春耕备耕紧要关头,为了不违农时,我们积极找领导求助,协调资金信贷,保证春浇顺利进行,主动联系主管部门,帮助各村解决农机具,深井配套部件,沟通专业公司,提供种籽,化肥,地膜,农药等物资的购买供应,消除村干部和群众春耕备耕的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 考虑长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定符合西槽头乡实际的工作规划,以交通通讯水利建设为突破口,想尽各种办法解决公路占地和通讯线路补偿水利设施老化的难题,打基础,补短板,促发展。</p><p class="ql-block"> 张永安书记借助与北张乡村干部熟悉的关系,说服郑家庄村让出土地修公路,我们及时动员组织各村壮劳力1000余人,用锹挖人抬的办法,做路基4公里左右,解决了多年未解决决的老大难问题,一举打通西槽头乡与孝义镇307国路的新出路。</p><p class="ql-block"> 我借助与孝义镇乡村干部熟悉的关系,做通电话线沿线各村的工作,精打细算节省开支,用最低的补偿成本,从孝义镇孝义村开始,经过北武度村南武度村平陶村,埋电杆架电线10余公里,结束了西槽头乡无直通拨号电话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道路通电话通极大地缩小了西槽头乡与先进乡镇的差距,缩短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心理距离,为农产品走出去,把人财物引进来,兴办企业提供了方便。并为后来建立县级百金堡工业园区做出早期探索。</p> <p class="ql-block"> 西槽头乡第五届人代会召开,张永安主持会议我作工作报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业是西槽头乡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的兴衰,是关系到全乡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老化滞后的瓶颈,我们用两条脚走路的方法解决,一是用自筹资金十上级补助十适当借贷模式下,将王家社村河泵站的小口径泵换成大口径泵,全部更新大尺寸水管,提高河泵的灌溉能力,将裴会村,尹家社村井灌进行配套,扩大水浇地面积。二是全乡总动员,永安和我带领乡两委干部深入工地参加劳动,组织各村对汾河,文峪河灌区的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开展大疏浚深挖加高培厚,扩大河灌井灌双保险面积,保障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p> <p> 省农业厅刘厅长在地区郝有亮副专员和宋维民县长陪同下,在裴会村调研棉花种植情况 </p><p><br></p><p> 西槽头乡是吕梁全区种植棉花面积最大的乡镇,三万多亩耕地种植棉花超过一万多亩。为国家种棉花,西槽头乡多次受到省地县各级领导的表彰。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给广大棉农带来丰厚的收益。当时说起种棉花,棉农乐哈哈,嘴笑得遮不住牙。</p><p> 但是,种植棉花也有过沉痛的教训,90年代以来,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经济作物面积持续增加,到1992年,全乡棉花面积达到一万三千亩之多,正是这一年,由于遭受多年少见的棉蛉虫侵害,棉田成灾,棉花产量几乎绝收,效益一落千丈,因此棉农谈虫色变,严重挫伤了棉农的种棉积极性。</p><p> 1993年棉农心有余悸,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棉花生产跌入谷底,我们作为乡干部,对这种状况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痛定思痛,分析原因,主要是种植面积集中联片,病虫害防治力量分散无力,缺乏统一协调,农户单打独斗,相互影响形不成合力,防治效率低下,为此乡里由分管农业的赵夏令科技付乡长,带领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积极摸索研究总结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有效办法,形成一套统一高效的预防措施,帮助棉农恢复种植棉花的信心,为来年扩大种植面积提供技术支持。</p> <p>地区郝有亮副专员在裴会村调研棉花生长情况</p><p><br></p><p> 1994年棉农的紧张心理有所缓解,春播在即,很多人都拿不定主意,到底种不种棉花,既害怕虫灾卷土重来一年白干,又不甘心放弃种植减少经济收益。春播关键的时刻,全区召开棉花生产工作会议,定计划下任务,出台优惠政策,从化肥种籽地膜农药多方面给予补助,给棉农吃定心丸,要求全区力保棉花种植面积21万亩以上,要求文水县种植10万亩以上,西槽头乡棉花种植面积要达到1万亩以上,为完成这个硬任务,地区领导指定西槽头乡政府在会上当场表态。</p><p> 我在发言中首先感谢地区领导对棉花生产的重视,及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棉农的关心与爱护。今年是困难和希望同在,压力和机遇并存的关键之年,我们基层干部回去之后,一要大力宣传,把各项优惠政策传达到千家万户。二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抓紧培育一个植棉3500亩的裴会村,四个植棉1200亩的狄家社村,闫家社村,尹家社村,王家社村,三个植棉500亩的西槽头村,百金堡村,东槽头村。三要落实优惠政策,筹集种籽化肥地膜,搞好各项服务。四要组建专业队伍,提供技术支持。</p> <p class="ql-block"> 省市专家,地区农业局董局长张振华县长在狄家社村调研棉田长势,我给领导介绍防治棉蛉虫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播种之后,棉苗长势良好。省地县各级涉农部门的领导经常关心过问,技术指导。地区农业局无偿下拨十台自动喷雾机用于病虫害防治,乡里成立专业队伍,实行统分结合,平时每村一台分散使用,发现重大虫情,集中使用打歼灭战。并对各村棉田设置三道防线,第一道生物防治,利用棉蛉虫产卵特性,在棉田中放置扬树枝把,诱示成虫错产卵。第二道黑光灯照射,杀灭成虫。第三道化学防治,集中喷洒农药,做到万无一失。</p> <p class="ql-block">宋维民县长,李晋照副县长陪同调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优惠政策牵动人心,乡村干部精心组织,广大棉农辛勤付出,经受住了各种困难的考验,永安书记和我总算松了一口气。1994年棉花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棉花喜获丰收,棉农收益增加,久违的张张笑脸又重新展现。</p><p class="ql-block"> 初心不改意志坚,</p><p class="ql-block"> 深入基层站田边,</p><p class="ql-block"> 风吹日晒吃尽苦,</p><p class="ql-block"> 枝叶关情累也甘。 </p><p class="ql-block"> 整天忙碌无小事,</p><p class="ql-block"> 群众利益高于天,</p><p class="ql-block"> 历经风雨退休后,</p><p class="ql-block"> 老当益壮忆当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