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的记忆

平凡

<p>  对于大多80后出生的人们来说,“生产队”这个词太陌生了。生产队消失到现在已有30多个年了。年代在变化,体制在更新,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但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来说,生产队的经历可谓是刻骨铭心,它记录着一段历史的痕迹,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时光。</p> <p> 大多数农村家庭连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更不用说现代化的电器了,整个村子连一台电视机都没有。生活十分闭塞,唯一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就只有乡里或县里组织的农村露天电影了。由于当时农村精神生活很匮乏,所以每逢放映队来村里放电影的时候,村民们的高兴心情用过年来形容,露天电影便成了农村人的娱乐节目,村民早早的聚集在一起,孩子们早早带席子,椅子去占位,那个时候的人们很纯朴,关系不复杂,邻里关系很好。夏天农村晚上的娱乐很少,天气也没有现在这么热,晚上吃完饭,大人就把凉床、凉席、门板、躺椅等等,凡是能睡的东西都拿出来,几家人找个凉快的地方一起闲聊,小孩听大人讲故事,很多人都是在外面睡,门敞开不用防盗。每一场电影都非常好看,每一部电影都是经典,《神女峰的迷雾》、《天山行》、《白莲花》、《忠烈千秋》、《神秘大佛》。</p> <p> 在那个峥嵘岁月里,人们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那个时代的人思想觉悟高,有理想,大公无私以苦为荣,生活热情似火。人们至今之所以怀念那个年代的岁月,正是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改革开放,人们生活得单纯,孩子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小,所以大多数人孩比较纯真朴、坚强、懂事,总是帮助大人做家乡和农活,并且谦虚谨慎,热情好客。</p> <p> 那时候,娱乐节目少,孩子都喜欢看小人书,连环画俗称小人书,通常只有手掌大小的小书却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从上个世纪初到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时代变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的普及,动画片、漫画等出现,小人书淡出人们视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出版《三国演义》、《西游记》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传承老一辈绘画者的精品,这些创作连环画的画家们,他们在创作时,常常一幅画面要画一个多月,一幅人物的小稿也常要改几十遍。</p> <p> 由于物资缺乏,孩子基本没有新衣服穿,基本是小的孩子穿大孩子的旧衣服,有时候破旧的衣裤子上还有父母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上的补丁。也有一部分人家的父母是穿孩子的旧衣服的。天气炎热时,大人、小孩子都端着碗蹲在门口吃饭,东家端着饭碗到西家增饭,西家到东家拿几丛花去种,邻里关系很好。妇女们常在一起绣花和洗衣服,男人们串门喝茶边谈论农事,孩子们在一起玩游耍,虽然生活贫困,在交通和信息自敞塞年代,人们却很单纯快乐,没有对比而生活压力小。</p> <p>  60、70年代多数农村还没有电,外面天昏地暗,老屋里的那盏油灯就会亮起,老人在织布纺纱,给小孩讲故事,昏暗的灯光,是那个时候的一线希望光明。邻居们关系融洽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鸡犬相闻,在夜风中酣然入梦,冬天的夜晚,寒风刺骨,北风通过破裂不堪的墙逢涌入屋里,小孩穿着单薄补丁的衣裳加上肚子饿,冷得哆嗦;微黄的灯光下,孩子们挤在一张方桌上刻苦读书。又见炊烟袅袅升起,不禁想起了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星空,四散的童年伙伴农村的孩子们都会烧火做饭,那时的烧火草就有很多种,既有麦秸、稻草,也有柴禾、棉花杆,夏天在锅堂里烧火,热得人刺挠挠的,浑身发痒不舒服,汗水滴滴的,烧一顿饭如同在水里爬出来的。</p> <p><br></p><p> 在精神生活缺乏的年代,掉榄核成了小朋友的娱乐节目,他们在屋旁土地上挖个坑,大家商量各人往坑里放几颗乌榄核,形成一堆,再在几米外画一条线,放一粒榄核,用各人大榄核打中放在线上核顺序来排名次,依次拿自已的大核往坑里砸,跳出的就归谁,眼光和力气好砸出的榄核就多,获胜的小朋友两只破旧的衣裤里装满了赢来的榄核。</p> <p> 生产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回忆,而且是一种教育。因此生产队更多是传递一种正能量,一种感恩。那布满灰尘的灶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祖国的繁荣昌盛,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富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