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四)

<p>今天大清早我们就从德令哈出发,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一路上又翻越了一次橡皮山,在到达最高点时有稍许高原反应,应该是这几天有点累了,再加上车上翻看了一会儿手机🤓</p> <p>沿途风景优美</p> <p>热情的司机、导游特意找了个地方,让我们与青海湖亲密接触</p> <p>青海湖每年都吸引数以十万计的候鸟前来繁衍生息。五、六月份的时候,岛上能有30多种鸟,最多的时候达到16万多只,景象十分壮观。</p> <p>青海湖,我爱你💕💕💕</p> <p>仓央嘉措文化广场位于刚察县城中,仓央嘉措诗歌千古流芳于雪域高原、梦幻湖畔,青海湖的风声入禅,那湛蓝的湖水,溅落在草原儿女的双眸间,闪现一缕最耀眼的光芒,如同仓央嘉措充满人性的诗歌,普照世间所有的心灵。</p><p>刚察人民修建了别具一格的仓央嘉措文化广场,让世人徜徉于仓央嘉措神圣的文化乐园,领略世间最美的诗歌,品味和感悟大师最具人格魅力的一面,它印证了刚察儿女最深情的缅怀和追思——永远怀念这位步入红尘之中的圣者。</p> <p>仓央嘉措(1683——1706),六世达赖喇嘛,出生在西藏门隅拉沃宇松地方,取法名为罗桑仁钦仓央嘉措。</p><p>他最大的特点是:身份尊贵,贵为西藏之王,却有一颗不避世俗的心,向往自由、爱情、人世之乐。在佛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异类”,敢于突破世俗。在人的世界里,他被称为“世间最美的情郎”,敢于追求真爱。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是一朵奇葩,那一首首流传至今的诗句和情歌就是最好的证明</p> <p>仓央嘉错所写的诗歌驰名中外,不仅在藏族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诗歌多以藏文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足见藏族人民喜爱之深,汉译文字精心推敲,忠实准确的保持了原诗风姿。</p><p>仓央嘉措在藏族诗歌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开创了新的诗风,永远值得纪念和尊敬。</p> <p>从广场出发前去观看湟鱼洄游的途中,巨幅湟鱼图映入眼帘</p> <p>一处弯道挂上一道道经幡,美丽非凡。</p> <p>湍流复杂的河道、万千伺机捕食的鸟类……青海湖湟鱼的洄游之路着实艰辛。如人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湟鱼的洄游之路同样逆流而上,生死未卜。这是生存之道,也是自然法则——</p><p>每年的春夏之交,青海湖的湟鱼洄游是一件令当地人期待的大事,它意味着接连数月的满目苍凉和零下数十度的严寒已经过去,大地又将是一片葱茏。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雪渐渐消融,雨水增多,各条入湖河流的来水量开始增加,这时,湟鱼洄游启程的时间也就到了。</p> <p>湟鱼为什么要洄游?</p><p>其实,湟鱼本身是淡水鱼,能在青海湖里存活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p><p>据专家介绍,湟鱼之所以要洄游,是因为高盐度、高碱性的青海湖湖水对它们的性腺发育、成熟是致命的。只有逆流而上,在上溯河流的过程中,湟鱼的性腺才会逐渐发育、成熟。于是,它们相约成群结队地溯流而上,在水流坦缓的淡水河道里产卵、生儿育女。上溯距离越远,鱼卵、鱼苗在淡水中孵化、生长的时间越长,幼鱼的成活率就越高。小鱼长成后,再返回青海湖。</p> <p>刚察县的泉吉乡泉吉河边是观赏湟鱼洄游的最佳地点,我们去的时候是青海湖湟鱼洄游的即将结束的季节,河床中聚集起成群的洄游湟鱼,它们奋力游动,逆流而上。它们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休息,积蓄力量,准备迎接前方漫漫征程中的艰险阻隔。洄游的湟鱼在这里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景象,堪称世界奇观。</p> <p>金银滩草原拥有著名的金滩、银滩大草原,是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诞生地;这里还曾是鲜为人知的神秘禁区,它孕育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60年代,一批科技人员隐姓埋名来到在这里,当时对外称国营221厂、青海矿区等。经过艰苦努力先后研制成功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并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1987年,这座封闭了三十多年的军事禁区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央作出了撤消基地的决定。1993年基地退役后移交地方政府,青海省将这里命名为西海镇,并确定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