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之西周青铜器

美友13124450

<p>1、利簋,国宝级文物。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器腹内铸有铭文33个字,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木星)正当中天,与《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以及《逸周书》中“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的记载能相互印证,为研究武王伐商的年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p><p>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家利用碳十四测年法对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做了检测,得出武王伐商应该发生在公元前1050至公元前1020年这个年代范围内。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在中天的天象,对照《国语》中记载的天象记录,推算出武王伐商的时间应该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p><p><br></p><p><br></p> <p>2、旟(yu)鼎</p><p>旟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十八件(组)国宝级文物之一。内壁共铸铭文四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旟鼎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厚重庄严,纹饰十分精美,口沿下方饰有兽面纹,以雷纹为底纹。</p><p>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实行分封制,将人民和疆土,分封给各诸侯国,周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将土地和耕种土地的人,任意赐给他的下属,也有权将土地收回,其臣属对君王所赐的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旟鼎内壁的铭文是研究西周初期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同时铭文铸刻时代明确,被公认为周康王时的断代标准器。</p> <p>3、五祀卫鼎,国宝级文物。这件鼎1975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董家村,通高36.3厘米,口径34.3厘米,重11.5千克。这件鼎造型简单大方,内壁铸有铭文207个字,记述了西周中期的一次土地交易事件。大意是说,西周共王五年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想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易土地,于是他把这件事报告给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这篇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的审核和批准。五祀卫鼎为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铭文中有确切纪年,也为青铜器断代提供了标准</p> <p>4、多友鼎</p><p>多友鼎,国宝级文物。1980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造型简洁,全身光素无纹,仅在口沿下方装饰两道凸纹。多友鼎的价值在于鼎内278字的铭文,记载了西周厉王时期的一次战争。大意是说,某年十月,猃狁侵犯京师,周王命武公抵御,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追击。多友在十几天内,一共打了四次胜仗,共杀敌350余人,俘获23人,缴获战车127辆,并救回了被俘虏的周人。武公将战绩报告给周王,周王赏赐给武公包括玉器、青铜等在内的若干财物,武公将部分赏赐赐予了多友。多友特意铸造了这件鼎,用来纪念这次胜利。</p><p>猃狁是当时生活在西北地区的部族,军事实力强大。西周晚期,猃狁不断向东边的周人发动战争。关于猃狁的族属,王国维等学者认为他们是匈奴人的祖先。也有学者认为猃狁就是最终灭亡西周的犬戎的一支。多友鼎的铭文对研究西周军事及对外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p> <p>4、牛尊</p><p>牛尊,是模仿牛的形象铸造的酒器之一。我们可以看到在牛的背上有一只站立的老虎,老虎脚下踩的是酒壶的盖子,盖子用子母扣与壶身相连接。牛尊巧妙的利用了牛身体上的各个部位:牛尾作把,牛腹部用来盛酒,牛嘴用来倒酒,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西周中期的盛酒器。</p><p>牛吃苦耐劳,负重能力强,是农业生产和早期运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力,因此牛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表现题材之一。</p> <p>西周是我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陕西作为西周王朝的统治中心,自西汉以来就是出土青铜器最重要的地区,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全、精品之多,均居全国首位,被誉为“青铜器之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