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有多远(副本)

流到香江

<h1><b>  我这个年纪往上的人大概都会知道,曾经有一部老电影,58年上映的,快60年了,名字叫《永不消逝的电波》,那个时代的男神孙道临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地下党员李侠用手中的电台传递情报,用微弱的电波划破了全国解放前的最黑暗的前夜,就在迎来最后的胜利之前,壮烈牺牲了。<br></b><b> 作为历史的印记,李侠和他的同志们的事迹被记录下来,包括写实的和艺术虚构的,他们的形象和声音永远留在了大大小小的各个纪念馆里,可以肯定地说,永远也不会消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永不消逝” 只是一个寄望,英雄的电波不再响起,甚至连英雄的牺牲精神也并不会在后辈中得到继承和推崇。<br></b><b> 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历史的英雄永远敌不过现实的骄子,关公永远战不过秦琼。今天,李侠们只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而已,甚至于连知道他们的人也所剩无几了。<br></b><b> 我并不是居心叵测地要借一部电影来影射什么,只是今年是《今晚八点半》这个广播节目开播30年,被老同事要求写点什么,看到了 “永远的今晚八点半” 这个题目就联想到了 “永不消逝的电波” ,总觉得两者之间有什么说不清的东西。<br></b><b> 30年前,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快速攀升的年代,是名副其实的大跃进的时代,也是在那个时候,另外一种电台的电波--广播,迎来了最后的辉煌。<br></b><b>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节目变革,推出了《午间半小时》和《今晚八点半》这两个在日后成为中国广播经典的栏目,而且立刻取得了成功,并且在以后的很多年一直被各个地方电台模仿。<br></b><b> 有关今晚八点半节目的历史这里略去了一两万字,就不一一细说了,都知道它当年很辉煌,每天的听众来信都是用麻袋来装,雅坤,贾际的名字也比今天的网红更有名,我们这些编辑出门在外,在陌生人面前自我介绍的时候,别人一准儿认为是遇到了骗子!就你?怎么可能是今晚八点半的编辑?吹牛B呢吧?这里只是妄议一下《今晚八点半》成功在哪里,为什么说是广播最后的辉煌。<br></b><b> 仅从《午间半小时》和《今晚八点半》这两个节目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些端倪,是要改变在人们心中对于广播固有的正襟危坐,高声大嗓的印象。<br></b><b> 之前,广播的声音是播向天空的,是高高在上的,今晚八点半之后,广播放下了身段,变成播给人听的,雅坤,贾际坐在北京的演播室里,嘴里念着某省某县某村里某某的名字,中国的广播,第一次是一个人在对另一个人说话,一个中央的,国家级的媒体,在某一个时间,一对一的与平头百姓一起娱乐,彻底改变了媒体的形象,这才是今晚八点半这个节目受到大众喜爱的真正原因,也是今晚八点半的灵魂所在。<br></b><b> 那个时候,虽然电视正在迅速普及和崛起,但还没有达到媒体的统治地位,广播还是有相当大的听众群和影响力,据当时的测算,今晚八点半的听众有5亿多人。尽管各种广播界的理论家们能够总结出今晚八点半的一百条特点,但归根到底就是一条,从这个节目开始,广播与听众有了交流和互动。节目中有相当大的篇幅是应听众的点播,播出各类的文艺节目,另外,还有猜谜和听众来信这样的互动内容,不要小看这种在今天看来貌似非常简单的形式,这形式的背后是一种态度,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角色关系的根本所在,而《今晚八点半》所代表的变化在当时是革命性的。</b></h1><h1></h1><h1><b> 可以说,那个时候,今晚八点半是站在了媒体变革的前列,开启了媒体一步一步服务于受众的转变。紧接着,电视牛B了,互联网又来了,他们的传播手段以及丰富性是广播不具备的,这里再省略一万字的理论探讨,总之,现在你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不为人知的癖好互联网都知道,每天给你推送各种以为你会感兴趣的内容。</b></h1><h1><b> 《今晚八点半》迈出的第一步,互联网接着走了十万八千里,今晚八点半与受众交流互动的精神被互联网发扬光大,发挥到淋漓尽致了。在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的前夜,今晚八点半的电波,又把那黑暗的夜空划破了一下,让广播最后又辉煌了一把。<br></b><b> 这样说起来,《今晚八点半》特别像是革命的先行者,先知先觉的领路人和大无畏的义士先驱,是广播行业最后的李侠了,其实,说老实话,今晚八点半的意义更多的是行先于知,先做了再说,并不知道以后会带来什么,在不自觉中完成了改革的壮举。说到这儿,在30年之后,作为这个节目的一份子,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我们最不应该忘记的还有两个名字,杨正泉和熊生民。一个是那个时代大背景下改革的决策者,一个是深悟其道,心领神会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开始,没有人知道今晚八点半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是熊生民亲自写了第一稿,给日后的节目定了调。<br></b><b> 后来,电台出身的胡占凡,还有很多其他领导曾经多次提出要恢复今晚八点半节目,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时代变了,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今晚八点半这个角色该演的戏已经演完了,舞台是别人的了。<br></b><b> 今晚八点半历时12年,前前后后,出出进进有好几十人,每个人在其中的时间和阶段不同,经历不同,感受也自然不同。于我这个自始至终者来说,它即是辉煌,是骄傲,也是隐痛,是伤疤,个中滋味,五味杂陈,欲说还休。<br></b><b> 今晚八点半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这些当事人自己可能也无法完全理解它的历史价值,地位,和意义,因为有感情在,就多了一层纱,反而更不容易看清楚。<br></b><b> 无论在我们的心里,它是多么多么伟大,它也仅仅是一档广播节目而已,真正伟大的不是节目本身,而是围绕着这个节目反映出的社会的大历史,电台里的小故事,办公室里的吵吵闹闹,参与者的这一段经历和被寄托的感情。</b></h1><h1></h1><h1><b> 30年前,一群年轻人和两位中年人把心投入到了一个广播节目里,把这个节目当成了一项有点神圣的事业,带着点骄傲,带着没有功利色彩的满满的热情,还带着点自觉的责任。他们不会意识到日后,这个事业,这个行业对于更多的后来人不过是一份职业。</b></h1><h1><b> 我们这些活着的李侠总在内心里不断演绎着我们曾经用电波划破夜空的壮举,留恋着那一段有5亿人簇拥的辉煌,现在,我们可以推开窗看看,天亮了。<br></b><b> </b><b> 30年后的今天,八点半的李侠们用腾讯公司的微信平台把自己重新组织起来,建起了一个群,起名:“永远的今晚八点半”,让人有点感动,也有点感伤。</b></h1><h1><b> 我几乎从不沾酒,这点儿很令有些人生厌,其实我自己也烦,真是不能沾,沾酒就醉,但是无论醉成什么样都放不开,坚持清醒,让别人扫了酒兴。30年过去了,在这个时候问,永远有多远?是多么的不解风情,多么的没有眼力劲儿!没办法,也是奔60了,本性难移。但无论如何我的出发点是和大家一样的,是善良的。<br></b><b> 李侠的电波,今晚八点半的电波都已经成为历史,永远也不会再响起,永不消逝的是留给后人去总结的各种精神本质和灵魂什么的,随他去吧。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br></b><b> 看到相隔那么多年之后,这个群里的人个个都显得比实际年龄都要年轻得多是我最高兴的事,祝愿大家个个都快快乐乐,健康长寿。<br></b><b> <br></b><b> 2017.9.6. 香港跑马地<br></b><b> <br></b><b> </b><b><br></b><b> </b></h1><h1></h1><h1></h1><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