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西藏可以分为以拉萨为中心的前藏地区和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如果说八廓街的千年转经路所环绕的大昭寺是圣城拉萨的灵魂,那么位于后藏第一大城市日喀则市中心的扎什伦布寺就应该算是后藏地区的心脏了。</p><p class="ql-block"> 清政府分别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后,形成达赖掌管前藏、班禅掌管后藏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始建于1447年,是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之地。历经500多年,这座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的神话天堂早已成为了所有藏传佛教信众心中的圣地,并作为后藏地区的唯一代表,位列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到日喀则,主要是为了参观扎什伦布寺。与几乎所有的藏地寺庙一样,扎什伦布寺的一天也是从早上的诵经与拜佛开始的。而我也在这清晨的诵经声中走进了这座黄教的“吉祥须弥山”。</p><p class="ql-block"> 进去之前,我的兴趣并不高。但一接近寺庙的建筑时,顿时被很有特色的建筑所吸引,以至于留连于墙门内外忘记了回返。</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片宽阔的石板铺成的大坪,便进入到扎什伦布寺寺院的核心部分,高大的白色佛塔以及寺院殿堂,犹如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艺术宝库,既让人肃然起敬,又令人惊叹。穿行在高大的白墙、红墙之间的廊道,又犹如行走在时光隧道中,思绪会随之飞向遥远的历史时光,那一个个逝去了的、一生都在不断追寻佛法、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已经永恒。</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在追随着他们的足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心灵不断升华、不断净化,那每一堵墙、每一扇门、甚至每一缕烟中,我们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向善!</p> <p class="ql-block"> 无论你是否喜欢,那红白相间的院落间金黄色的金顶总会让你感到炫目,而依傍在山坡之上满眼的经幡写满了信徒们对于扎什伦布寺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 释颂南捷,即十世班禅灵塔殿。1989年1月,第十世班禅大师由北京回日喀则主持前5位大师遗体合葬灵塔的开光典礼,由于操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经中央、自治区、日喀则医疗专家组多方抢救无效,于1月28日20时16分在驻锡地德钦格桑颇章圆寂。</p><p class="ql-block"> 为了表彰大师的伟大业绩,在其圆寂的第三天,即1月30日,国务院就作出决定,为大师修建一座供奉法体舍利的金质灵塔,从国务院拨款6400万元、黄金600多公斤,白银200多公斤以及其他珍贵材料,这座灵塔命名为“释颂南捷”,意为三界尊胜,即天堂、人间、地下三界圣者的灵塔把殿。</p> <p class="ql-block"> 为了表彰大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佛教、热爱本民族的伟大业绩,超出了历代班禅灵塔用白银包裹的传统,十世班禅的灵塔以金皮包裹。殿内栋梁都刻满了各种彩雕纹饰,仅两扇大门的雕刻,就耗费黄金1.5公斤。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投资最多、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灵塔。</p><p class="ql-block"> 大殿金顶和大昭寺的大殿金顶统一造型,在汉地重檐歇山顶的基础上,融合鎏金铜瓦、中脊三个金瑞、胜利幢、降红色的玛草等藏式元素,形成西藏古代宗教建筑风格,显得高大巍峨,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殿内是禁止拍照的,行走在满是诵经声的大殿内,穿梭在高声诵读的喇嘛间,这样震撼的感受我难以用文字描述;昏暗的殿宇将僧人们的身影笼罩,而明亮的烛火却照亮了一张张虔诚而专注的面庞。在高大而华贵的佛像下,在永不熄灭的酥油灯前,这群年轻僧人们都在梦想着成为那无所不知的“大格西”,都梦想着成为万人敬仰的“自然活佛”。</p> <p class="ql-block"> 在藏地,大格西是佛教中的最高学位;而自然活佛更是除了班禅以外,全藏威望地位最高的活佛。与转世活佛不同,自然活佛完全是依靠自身修行而成,学识异常渊博,据说自上一任自然活佛之后事隔300多年才产生了如今的这位,目前已经八十多岁了,而他就在扎什伦布寺。11世班禅、自然活佛、再加上恰札、罗青、丁杰、必隆、热珠等不同等级的活佛数十人,扎什伦布寺也就成为了全藏活佛最多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一直都是如此安静的存在着,等待着这样缓行而来的虔诚信徒。</p> <p class="ql-block"> 看到虔诚的藏民拿着酥油一步步拾阶而上的步履,一次次被他们的虔诚所打动。</p> <p class="ql-block"> 圣洁的白塔下,埋藏着德高望重高僧的“舍利子”,围着它们转上三圈,会给您带来吉祥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一个个虔诚朝圣的身躯,一次次虔诚的跪拜、一次次真诚的叩首,他们的身影比那尼色日山下得雄伟寺庙更令人为之动容。</p> <p class="ql-block"> 其实五百年来,扎什伦布寺一直都是如此庄严的存在着,等待着这样一对对虔诚的母子一次次的光临。</p><p class="ql-block"> 相信多年以后,这位还需要妈妈背的男孩也会带着他的后代年如一年,日复一日地来到这吉祥的须弥山。当然,那时还在扎什伦布寺还是那样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 他们生活得简单却满足。这也许是许多品尝了人间百味、经历了大富大贵、大彻大悟的内地人始终无法达到的境界,但是他们却在平淡中因为简单而满足,因为满足而变的更简单。</p> 欢迎转载 请勿摘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光洒在窗前,世界一片宁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色的屋子诉说着沉重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色的围墙上闪着神圣的佛光</p> <p class="ql-block"> 格鲁派,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而得名。该派僧人头戴黄色僧帽,身着黄色袈裟,又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p> <p class="ql-block"> 空荡荡的小巷上,经常还会遇到身着红色袈裟的喇嘛。与他们没有交流,甚至没有相视,他们当然也不关心我从何处来,我也不在意他们将往何处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知道各自正身处幽静安宁的小巷上,身处高大神圣的红白院墙之间,身处藏地的吉祥须弥山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走在这样的巷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犹如走在时光隧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打扫院落的小喇嘛</p>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迈过这个门槛,不但身心轻松了许多,希望也再次增多了许多。不管来自何处,他们的寄托和梦想都会是一个,那就是普渡众生,多么可敬的信仰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每把小钟敲响一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情随即愉悦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在进入主殿前回廊的门槛上,悬挂着一口并不算大的钟,几乎每一位进殿朝圣的信众都会在进出之际亲手敲响它,因为这样就可以给你带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 当看到这位拄着拐杖从钟下走过的老妇,还有那位对着大钟磕头的白发老妪身上,我敢肯定,这一声声并不响亮但几乎不会停歇的钟声中早已饱含了人们对于心中神佛的虔诚,就如同那一盏盏并不十分明亮但永不会熄灭的酥油灯一样。</p> <p class="ql-block"> 斑驳的墙体,光光的石板路,一步步的台阶,信仰并没有统一的路径,但是在这里,他们笃信的宗教寄托着他们纯净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说到扎什伦布寺,就不得不提到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日喀则。</p><p class="ql-block"> 日喀则,藏语称“喜噶次”,意为“如意庄园”、“水土肥美的庄园”,已有500多年历史。它位于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汇合处的河谷中,平均海拔3850米。公元1447年,一世达赖根敦朱巴在日喀则兴建扎什伦布寺,日喀则渐兴,发展成为后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是历代班禅驻锡地。</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日喀则,已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繁华小城,除沿街具有浓郁藏民族风格的建筑,商铺林立的景象与其他省份的城市已无差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施正威 • 2014年拍摄于西藏日喀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