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人说山西好风光,</p><p>地肥水美五谷香。</p><p>左手一指是太行,</p><p>右手一指是吕梁。</p><p>这首歌唱出了山西的韵味,也唱出了人们对山西美好风光的向往。</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便是群雄角触之地。而且物产丰富,具有煤炭之乡的美誉。早期的晋商也是响誉海内外。特别是山西还具有一批精美的景点,更是让人们垂涎三尺。笔者对山西也是向往已久,无奈一直未有时间成行,8月30日∽9月4日在儿子的安排下,总算已了结心愿,先后到了太原,大同,晋中等地,游览了雁门关,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五台山,壶口瀑布,平遥古城,王家大院诸多景点,领略到了山西的历史文化和美丽景色。愉悦了心情,增长了知识,饱了眼福。</span></p><p>雁门关的沧桑险峻,雄伟挺拔,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云冈石窟的神奇姿彩,鬼斧神工的石刻技艺。大同古城墙夜景的亮丽。悬空寺的独特建造和雄奇风采。五台山的寺庙和佛教文化。壶口瀑布的壮观以及平遥古城的千年历史和完好保存。王家大院具有三百年历史,如城堡一样的民居建筑群和雕刻艺术,均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可谓是:</p><p>几日山西印象深,</p><p>人文历史耳常闻。</p><p>风光奇丽景无限,</p><p>期待有缘复顾临。</p><p><br></p><p><br></p> <p>一,登雁门关</p><p>雄关高耸立,大雁盘云中。</p><p>九塞扼要隘,四门拒险空。</p><p>长城走万里,峰火连千冲。</p><p>古老镇边祠,把风怀李公。</p><p><br></p><p>李公,即李牧,战国时赵国守关大将。</p><p><br></p> <p>雁门关位于山西忻州市代县,距县城约2O公里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p> <p>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四道城门。围城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屏障作用。</p> <p>雁门关从春秋赵武灵王建立起,有李牧将军驻守雁门,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之为奇才,并在关建镇边祠,以示纪念。其后有秦蒙恬,汉卫青,霍去病,李广先后在这里戍边驰骋。汉元帝时,王昭君从这里出关和亲,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p> <p>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p> <p>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及其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驰骋沙场,为国立功。</p> <p>中华第一关,威震九州边。</p> <p>驿站窑洞见证着沧桑岁月。</p> <p>不到长征非好汉。</p> <p>长城万里入云天,气势雄伟连雁关。</p> <p>精忠报国戍边林,留取芳名照汗青。</p> <p>威武雄壮的杨家将石雕塑像沿路一线,亮丽无比。</p> <p>二,云冈石窟</p><p>九朝石窟数云冈,开凿山坡千米长。</p><p>大小像雕超五万,神奇姿态盖华章。</p> <p>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北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p> <p>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O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辽金元代和明清均有断断续续的焚毁和开凿。</p><p>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了较好的保护。</p><p>云冈石窟从形制上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石窟。</p> <p>首先参观了第1∽13窟。洞口不大,但当进入时,洞体增大,豁然开朗,石雕像高大十余丈,栩栩如生,熠熠生辉,使人大惊。这是云冈石窟的黄金时期,也称之为中期石窟,比起早期石窟规模增大,出现了群雕。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孝文时期,也是最稳定,最兴盛时期。云冈石窟集中了全国能工巧匠,以其国力为保障,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大窟大像,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置上下重层,左右分断,窟顶多有平綦藻井。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出现了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注重各种装饰,汉化趋势得到迅速发展。</p> <p>随后进入了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也称之为早期石窟,平面多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扑的造像风格。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p> <p>最后浏览了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开凿一直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主要分布在20窟以西,约有200余座。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佛像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 <p>三,大同古城墙</p><p>该城墙为明洪武年(1372年)在元故城墙旧土城上增筑而成。总周长为7270.7米,方形城池。</p> <p>观大同夜景</p><p>华灯初上上城墙,</p><p>异彩流萤万道光。</p><p>俯瞰大同夜色景,</p><p>平安静谧显辉煌。</p> <p>四,恒山悬空寺</p><p>山崖石壁挂禅宫,远近相看色不同。</p><p>殿宇参差迎碧落,峰峦起伏入苍穹。</p><p>秋阳骄艳映悬庙,夏气热流动寺空。</p><p>古稀之年观胜景,翠屏一绝醉童翁。</p> <p>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后改名为悬空寺。因整座寺院悬挂在悬崖上,汉语中玄与悬同音,故得名。</p><p>该寺建成于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p> <p>公元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见上图)</p> <p>奇观美景使人留连往返。</p> <p>小亭层叠,别有韵味。</p> <p>壁中楼阁,美不胜收。</p> <p>五,五台山</p><p>五台名望震坤乾,紫气常来传有仙。</p><p>山势雄奇建首庙,朝佛圣地越千年。</p><p>平民官宦多临至,皇帝贵人亦到前。</p><p>今日乘缘游此处,虽淋大雨也释然。</p><p><br></p><p>首庙,即大孚灵鹫寺,五台山显通寺的前身,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我国最早的寺院。</p> <p>五台山位于山西忻州市,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据《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日五台‘’。</p><p>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p><p>五台山气候寒冷,故又称作清凉山。</p> <p>据《仙经》云,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p><p>佛教传入五台山始于东汉,公元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在此建寺,名为灵鹫寺,因汉明帝表示信佛,乃加大孚两字。大孚灵鹫寺即显通寺前身,成为中国最早的寺院。</p><p>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p> <p>深山藏寺庙,游客了佛心。</p> <p>游兴正浓,忽降大雨,凉风阵阵,寒气袭人。</p> <p>顶风冒雨,别有风情。</p> <p>寺庙白塔连一体,雨风过后是天晴。</p> <p>六,平遥古城</p><p>(一)</p><p>千年古镇看平遥,完好保存独领骚。</p><p>明貌清风依旧在,金融由此走新招。</p><p>(二)</p><p>平遥古城始于周,再到明清又扩修。</p><p>亭阁门楼四六座,商街巷道三五丘。</p><p>钱庄银号踪迹在。幕府县衙完整留。</p><p>珍贵世遗惊寰宇,引来游客乐悠悠。</p> <p>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迄今为止,还较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p><p><br></p> <p>平遥旧称古陶,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墙。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县城面积约2.25平方公里,城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有龟城之称。</p><p>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明清民宅近4000座。</p><p>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除南城门墙于2004年倒塌坏,其余城墙至今完好。</p> <p>日新中为中国最早银号,银号内建筑,设施仍保存着原貌。</p> <p>该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1824),遗址占地2324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之先河。其分号遍及全国三十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以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纷纷效仿。</p> <p>平遥县府大门</p> <p>古城旧阁千年立,听尽人间风雨声。</p> <p>七,壶口瀑布</p><p>黄河天水向东流,孕育文明千古秋。</p><p>倒海翻江飞壮瀑,奔腾急下不停休。</p> <p>壶口瀑布西临陕西延安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游景区。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p> <p>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p><p>其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每秒一千立方米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冯,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慨。</p> <p>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p> <p>八,王家大院</p><p>院落如城气势宏,依山而建拥长龙。</p><p>历经数代潜心造,跨越两朝春夏冬。</p><p>古貌古风雕刻细,幽然幽静孝文浓。</p><p>今天有幸登王屋,恍入梦乡诗画中。</p> <p>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灵石县静升镇,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经300余年修建而成。由五巷六堡一条街组成,总面积25万平方米。</p> <p>建筑格局继承了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滿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p> <p>这些木,石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喻意深刻,充分展示了王氏家族崇尚儒家孝道的治家理念。</p> <p>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每院除有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熟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壁合,又独立成章,相通的门多达65道。</p> <p>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p> <p>王家大院全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