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47年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决定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简要说就是由守势转为了攻势,各路纵队准备挥师南下国统区。</p><p> 桦甸的红石、桦树、夹皮沟、金沙等地,就成为了民主联军东满部队通向松花江以西国统区的主要交通要道。</p><p> 就在3月期间,吉林省军区司令员周保中、副政委唐天际,先行到江防前线阵地桦树林子进行了视察,并召集蛟河、敦化、舒兰、永吉、桦甸等五县县长参加的紧急会议,安排部署建立兵站运输线有关工作。</p><p> 驻桦树林子东南岔的吉南军分区根据省军区部署,研究确定通过桦甸的四条兵站运输线路:</p><p> 1、大蒲柴河——夹皮沟——红石砬子;</p><p> 2、敦化——新开岭——横道子(漂河镇)——桦树林子;</p><p> 3、横道子(漂河镇)——下崴子——桦树林子;</p><p> 4、水路:唐家崴子——下崴子——桦树林子——下独木河。</p><p> 桦甸县委、县政府也根据有关要求,决定在经过的四个区及其村、屯分别设立了营、连级兵站。桦树林子是三条运输线通过的汇集大兵站,为此县委和区委特组织从附近5个村抽调300多人到大兵站做服务工作。</p> <p> 1947年4月,大部队开始抵达桦甸江东(以松花江划分),每天大约过往四、五千人。用当时老百姓的话说:“背包扛枪拉炮的队伍缕缕行行,一眼望不到头”。</p><p> 大部队到达,繁忙的后勤保障服务就开始了。青壮年修桥铺路、运送伤员和粮草,妇女老年人烧水做饭、喂马打杂,儿童站岗放哨送信。虽然大家都很劳累,但一天天人欢马叫,从没有过这么热闹。</p><p> 大部队陆续过了将近两个来月,桦甸也拼命似的为“过兵”忙活了60来天。据后来统计:</p><p> 修筑公路400里,修筑大桥小桥62座,立电线杆140根;</p><p> 向筹集群众粮食450万斤,草40万斤,烧柴100万斤;</p><p> 维修房屋200多间,动用大车工150个,召集木匠200人,造大船5艘、小船10艘,用工3900个;</p><p> 当年春节借给当地驻军粮食7000多斤,其中细粮2000斤;</p><p> 妇女做军鞋3000多双;</p><p> 出担架1442付、派担架队队员人次5536人,为部队补充兵员450人。</p><p> 保障部队南下工作最繁忙、战勤任务最重的当属桦树林子东南岔村。全村驻着永吉、磐石、双阳、伊通和桦甸五个县的机关干部200多名。屯里乡亲不但这些人提供吃住,而且还要参军参战、上前线护理伤员。同时还要种好地多打粮支援部队。</p><p> 给南下部队贴苞米面大饼子,这是村里妇女的活。昼夜拉苞米面贴大饼子,把全屯能拉磨的16头驴给累死了13头。没有了驴,就全靠妇女抱着磨杆儿推,头转晕了就用凉水洗洗头继续干。其他江东区运输中,横道子(现今漂河镇)累坏牛11头,二道甸子也累瘫巴牛7头………。</p><p> 前方拼生死,后方拼劳累,这就是那个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这就是我们前辈舍生忘死的辛苦付出。当今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就是这么得来的,多么不容易!</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