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生活回忆

王顺

<p class="ql-block">  空军地空导弹第七营1983年</p><p class="ql-block"> 手控跟踪打靶纪实</p><p class="ql-block"> (接上篇)</p><p class="ql-block"> 王 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部队进驻山丹靶场后,马上开展打靶前的一切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9月7日:19:30,由地空导弹十二团和成都十三团,新疆十四团及山丹靶场领导组成的打靶团召开会议,布置打靶的时间安排,发射顺序及注意事项。韩振华团长,张坤明政委,江广水参谋长和我参加。主持会议的靶场李贺书站长,是我在西安空军地空导弹学院四系十四班学习时,1978年级同班同学。分别五年相见非常热情,相互介绍了别后情景。</p><p class="ql-block"> 9月8日,准备兵器,做月定期。</p><p class="ql-block"> 9月9日,技术保障连对两发导弹进行火工品,化验,推进剂,全测准备。</p><p class="ql-block"> 9月10日,射击指挥演练,请靶场领导介绍打靶程序。</p><p class="ql-block"> 9月11日,手控跟踪考核,靶场放汽球带靶标。兵器分析,导弹开始加注。</p><p class="ql-block"> 9月I2日,程序演练,射击指挥研究,战勤保障,阵地导弹测试。</p><p class="ql-block"> 9月13日,迫切昐望而又非常担心的一天终于来了。这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七营,六十二营,六十三营制导雷达,发射架严阵以待。9点50分,轰六靶机从225方向进入,通过顶空,飞越第一条航线。然后转航重新从225方向进入。我营制导雷达开机后就捕捉到飞机目标。团政委张坤明在指挥所做了政治动员,全体干部战士情绪高昂,把靶场当战场,伞靶当敌机。在25公里轰六投放第一个伞靶从9000米下降到7000米,我下达"发射"口令,导弹冲天而起。3:3秒,一级火箭脱落,导弹飞行正常。距目标525米,k3指令发出,战斗部爆炸,击中目标。大家按捺着心中的喜悦,等待第二发导弹的发射。这时第二架飞机飞临,当投放靶标后,制导雷达很快就捕捉到射击目标。这时由于高低角跟踪员因情绪激动,跟踪不稳。连长马青年提示等稳定后发射,指挥所营参谋长廖才华和团长韩振华提醒要下达发射,三号車标图员周洪也提示快过发射区,这时三个操纵员跟踪稳定,我下达"发射“口令,导弹又一次击中目标。2发2中,全营上下一片欢腾。我几乎被大家从三号車抬下来,举在空中,欢呼"胜利“"胜利",大家高兴极了。按当时一发红旗二号导弹35万元,二发就70万元。况经过铁路行军,全营干部战士付出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一刻。这一次可喜成绩,创造了地空导弹七营辉煌的历史。鼓舞了士气,打出了威风。所以,空军,昆指都给予祝贺。当天中午,全营和团工作组及基地领导都喝茅台酒庆贺。成都六十二营取得二发一中成绩。新疆六十三营二发都没中,失利。打过靶后,由于铁路运输車皮紧张,我们营在三基地山丹靶场待命20天,也有清闲时间对当地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及周边情况进一步熟悉了解。</p><p class="ql-block"> 山丹位于甘肃西北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既是景观大道,也是文化历史长廊。是著名的絲绸之路东段,南倚祁连山,北接大漠。从祁连山流下来的河流和地下水在山脚下形成绿洲。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关,阳关以远进入新疆境内。那里自然条件不好,是"絲绸之路"最难走的地段。具传汉代,在河西设立武威,张液,酒泉,敦煌四郡以及阳关和玉门关,並在沿途建立了许多了望,通讯的烽火烟墩。明清以来,由于国内民族斗争激烈,战争频繁,特别是水路交通及东南各地外贸活动日盛,这条沟通东西文化交流的"絲绸之路",才渐渐萧条冷落下来。</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遍布"絲绸之路"。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一一敦煌千佛洞,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之一,一一酒泉夜光杯,万里长城的终点一一嘉峪关,都十分引人入胜。逶迤连绵的祁连山巍然屹立,雪峰,森林不时呈现,饱经风霜的长城。古城虽只剩下断壁残垣,但雄姿犹在。</p><p class="ql-block"> 山丹靶场距山丹火車站18公里,距张液80公里,距内蒙古阿拉善右旗30公里。它是空军专门为地空导弹部队实弹打靶设立的靶场,称为三基地。再往西北就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二基地地对地导弹实验基地。山丹尽管地方小,在部队名气大。这里因处于黄土高原,是人烟稀少的大沙漠。常说:"风刮石头跑,遍地骆驼草",风沙大,条件艰苦。正是在这种环境恶劣的大沙漠,我军创造了不少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10月10日,我营申请到回程列车,打靶后按原路返回云南呈贡白云驻地。部队进行休整,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表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打靶前后部分照片。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整理撰写</p> <p class="ql-block">1983年在地空导弹第十二团团部指挥所前留影。</p> <p>1983年6月与七营前任领导班子成员合影。从左至右:李勤明,张坤明,王贵福,王顺,王锋。</p> <p>1983年9月在山丹靶场留影。</p> <p>营领导班子成员:从左至右:廖才华,张天龙,王顺,张永祥。</p> <p>从左至右:王顺,张坤明,张天龙。</p> <p>1983年9日13日打过靶后与制导连人员合影。</p> <p>在山丹靶场与昆指和团工作组成员合影留念。</p> <p>1983年9月13日,地空导弹第七营手控跟踪打靶发射的第一发导弹。</p> <p>1983年9月13日,地空导弹第七营手控跟踪打靶发射的第二发导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