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文:《五毛钱的那点事儿》

印象

<p class="ql-block">《五毛钱的那些事儿》(作者:印象) “妈,给我一块钱,我要坐公交车用!”“好,我这儿有,在我袄布袋里,我给你取!”母亲在棉袄口袋里翻来翻去。 大早上起来床,就给近百岁母亲要钱,作为50多岁的儿子身为四级高级主办的国家公务员,每月薪金有4位数的工资,是不是有点小“抠门”。 妈妈小心翼翼地把裹在装餐巾纸的塑料袋拿出来一块钱塞给我说:“给你俩五毛,够不够?”母亲又嘱托说,“零钱我布袋还有哩!”“够了、够了,足够了!”我安慰着母亲。这简短几句的对话声,仿佛又回到童年时给亲人们要钱的一次次、一幕幕...... 盼大哥回家。只要大哥周末回家,我就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母亲要让大哥背上40来斤的小麦或玉米去三里地之外的东安头村磨面或拉糁,这时大哥非要我去做伴,我肯定要讲价钱,不给钱我不去,无奈大哥就给我五毛钱,我跑的疯快跟在他屁股后边走一来回,偶尔还能帮助拿点小东西。 给你五毛钱。记得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1974那年清明节学校要求学生到距县城30多里地的烈士陵园扫墓,哪天正好从单位回家休息的父亲关切的说:“你真大点点,第一次出远门,又是去县城,给你五毛钱二两河南粮票,晌午买点饭吃吃。”我接过钱,连声谢谢也没来得及说,飞毛腿似的就跑过去和同学们一同往县城走去。钱花完了,只剩下二两粮票啦! 手里还有五毛钱。1976年9月的一天,学校接到上级通知要初中以上学生到渑池县城参加毛主席追悼大会。追悼大会上,缘于毛泽东一生为人民谋幸福,为群众日夜操劳所故吧,感动了天、惊动了地,追掉会从下午3时开始下雨,一直下到晚上,一个十二三岁的两个娃娃(本人和一个堂兄)竞然手里拿着五毛钱不知道买点东西吃,宁是从县城穿过陇海铁路,途经西河南、牛峪沟、杨村、段村到青杨沟,一路上穿着湿透的衣裳,深一脚浅一脚走到屋,全身上下湿的透透的,母亲怕我感冒,提前做一碗姜汤让我喝下去,去寒防病,然后去煤火上烤我淋湿的衣裳,明天去学还要穿。 新时代的今天一部手机管“万能”,从早起到天黑、从买菜到买衣、从小家到厂家、从写稿修稿到发稿、从拍片修片到发片等等一机生成,一键搞定。手机干掉“所有”...... 新社会,新生活, 五毛钱对于人们日常生活来说不起很大作用,甚至掉在地上个别人也懒的弯腰去捡,五毛钱不就是能买一个锅贴馍或火烧馍,连一包盐钱都不够。 但五毛钱对于20后的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救你一时一世。 五毛钱,它的作用尽管不大,但这是父母手头宝,是对子女关键时候所付出的爱.......(2020年10月20日修改于金秋乐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