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视频,一个综艺节目里讲到毛泽东最佩服的人是谁,节目里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那些古代的有雄才大略的他一个都没看上,唯独佩服曾国藩。甚是好奇,连我们敬仰的伟人都敬佩的曾国藩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让许多人这么敬仰。于是就带着好奇心读了这本书。<div> </div> 从书中的介绍来看,曾国藩智商一般,第七次科举才考中秀才;身体状况一般,三十多岁就开始出现耳鸣;眼睛不好使,三十六岁就带上老花镜了,还有皮肤病、疝气、肝病等等,浑身上下都是普普通通,甚至有很多缺陷。而且,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他也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年轻人的通病”:一是静不下心来读书;二是傲慢,看不上没本事的人;三是“虚伪”就是奉承不说实话;四是“好色”,喜欢美女。最后,读书的目的也是为了求功名,也就是当官发财。<div> 也就是这样一个资质平平、出身不好、自我管理能力差的人,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div> 从读完这本书发现,曾国藩很善于思考,懂得自省。他清楚自己天分不高,但对事物不遗余力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每次处理之后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作参考。而且对自己的要求是“功虽大而不喜,过虽小而必究”,就是对自己的取得的成就不在乎,对自己犯的错,再小也要去追究去反思。而我们一般来说,有点功劳,取得一些成就满心欢喜,各种庆祝。而出现一些错误,总是心很大,不断的各种方式安慰自己,过去了就过去了。而没有去举一反三,去深入分析思考错的原因,以及对的原因。还有句话说的好“偶然的成功比失败更可怕”,意思也还是说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要总结经验教训,不能仅仅靠运气,那是不可取的。 曾国藩为人心胸宽广。面对他人的百般诋毁,即使两个人的关系破裂,他也不说人的坏话。而且,他还教育自己的子女以及身边的朋友,不许与其交恶,不许辱骂等。而我们 一般来说,与谁交恶会逢人就说,让自己所有的朋友都选边站,“要么是敌人,要么是朋友”,让朋友很尴尬,而且巴不得全世界都认为对方是个坏人。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让其泛化,这个非常可贵,值得我们去学习。 曾国藩惜才爱才,其宗旨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全力给下属发展的机会,不遗余力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这也是一种格局和眼界,学会成就他人,成人之美。在眼下这个私欲横流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确实是不容易的。 在书中更深入了解近代史太平天国的本质以及失败原因,点出了义和团的的创立和短视。他创办了安庆军械所、江南造船厂,倡导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他和李鸿章的倡议下,清廷选派优秀学子赴美留学学习西方。 曾国藩做人做官务求实效,不图虚名。他不讲排场,只收小礼物。为的是及无愧于心,又可以在当时的官场生存下去。他整顿吏治,从自己做起,把身边的人管起来。他不做海瑞式的那种只图留虚名的“两袖清风”极贫式的清官,他讲得是怎么能够为国家、为百姓多做事,做实事。他无论是创立“湘军”还是为官治理一方,政绩都是可圈可点。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有格局的人,他不求虚名,只求实效。在处理“天津教案”事件中。曾国藩指出,统治者不应该凭着汹汹的民意与外国开展,百姓随势而移,并无定见,大家都热衷于没有危险的低成本爱国;一旦有事,并不往前冲,鼓动排外热情,只会被动挨打。这句话在那个时代,能讲出来确实需要超前的眼界和思维。而且放到现在这个时代,也不过时。 不论如何,曾国藩用一生的奋斗捍卫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他用一生的努力,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是所达到的高度。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立起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