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儿童的人格教育》是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家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之作。单看书名,以为纯粹是一本讲述如何塑造儿童人格的读物,但阅读下来,发现并不是如此,阿德勒运用了大量个体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向我们揭示了儿童心理和外在行为的联系,不仅有理论的支撑,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案例,让我能有机会在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教育,探索儿童们的内心世界。</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认识问题儿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问题儿童从何而来?</span></p><p> 阿德勒认为人生而自卑,但是这种自卑感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这种天生的自卑感,追求成就感和优越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这就是一种心理补偿。但是在这个自卑感向优越感的转变过程,总是会磕磕绊绊,也许一部分儿童在环境的影响激化下不但没有消除自卑感,反而激增;也许一部分儿童因为缺失优越感的正确指导而产生过度膨胀的雄心,从而失去正视困难的勇气,这些种种的原因最后都导致了问题儿童的出现。</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如何看待问题儿童?(以懒惰儿童、叛逆儿童,二胎家庭为例)</span></p><p> 当下社会,懒惰成了一大部分问题儿童的特性,在身边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他其实脑袋瓜很聪明,就是太懒。”“如果他不懒的话能学得很好。”也许说者无心,但这会给听者带来很大的心理暗示。对于自负的儿童看来,这无疑给他们的懒惰找了很大的借口,增长了他们的优越感,他们会认为自己只要不懒,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自然而然没有继续勤奋、继续奋斗的动力,因为在心理上他们就认为自己不需要努力也高人一等。那么对于自卑的儿童来说,这恰好满足了他们的私心,别人不再指责自己的无能,而是态度的懒惰,这种懒惰很好的隐藏了他们的自信缺乏,这样的儿童不会关注自己的能力,永远不会进步。</p><p> 那么另一种情况也在生活中很常见,往往有很大一部分父母和教师会在生气的时候预言孩子的未来,“你以后有什么用。”“你这个样子长大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这种反复冲动所说的语言无疑是在潜意识中增加了儿童们的叛逆,真的会让孩子们向这个不好的方向渐行渐远,天生的自卑感油然而生,他们逐渐失去努力的意义,只想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这些预言。</p><p>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如何处理二胎家庭中两个孩子的矛盾是让当下父母们很焦急的问题,随着老二的降临,老大的心理也悄无声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产生了很多不良行为。很多父母不能理解为什么老二的出生就是导致老大成为问题儿童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在老二出生之前,老大拥有家庭绝对权,对于父母来说,他是唯一的存在,他是整个家庭的重心和关注点,每个一举一动都能引起全家的注意。但是老二的降临活生生剥夺了他国王的权利,就如一夜之间从国王的宝座下坠落,他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他想要夺回自己的王权,因此他随时想要打扰别人,因为只有这种不良行为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他的目的就达到了。</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如何引导问题儿童?</span></p><p> 人格的整体性或统一性隐含于每一个人的存在之中,要想理解儿童某一特定行为就要去了解儿童生活的全部历程,因为每个行为都表达了其全部的生活和个性人格。面对问题儿童,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这些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去找寻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再对症下药。</p><p> 阿德勒十分反对用惩罚来管理问题儿童,惩罚只是一种短视行为,暂且能缓解不良行为,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作为教师和父母,应该将儿童视为一块有待培养和发展的有价值的璞玉,给予他们同情和善意,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药到病除。</p><p> 阿德勒也认为儿童成长不仅要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同时要正确引导优越感。在此阿德勒提出了社会情感这一概念,他认为只有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便能很好解决以上问题,社会情感,在我看来无疑不是在强调整体性和社会性,儿童虽是一个个个体,但也必须融入社会整体,从事群居生活,学会与人相处交往;儿童虽是矛盾体,有善有恶、有好有坏,但只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社会情感,方能使儿童做出符合社会利益的行为。</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环境影响儿童成长</span></p><p> 一个个个体进入了全新的环境之中,他隐藏的性格特征就会被激发出来。一个新环境的过渡时期是对儿童观察的最佳时机,但家长们只是一味的埋怨环境改变了自己乖巧的孩子,殊不知这是孩子压抑已久的真实面目。儿童对新环境的排斥和反抗,究其原因是没有准备充分就要面对新环境的结果,那么这就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引导,比如孩子们在迎接学校生活之前,家庭教育就应该充分做好校园生活的铺垫,父母们应该引导孩子们和他人相处交往的观念,让他们学会分享,懂得关心,这样一来在新环境中他们会变得游刃有余,信心十足。</p><p> 环境作为一个潜在的因素,总是潜移默化影响儿童的身心,无论是大背景中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还是小背景中的家庭环境都会无声无息的让儿童们发生变化。在此,我主要想论述的是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感染力,儿童是一个个洞察力十分敏捷的个体,外界环境的一丝变化就能被他们所察觉;同时儿童也是一个个心思十分敏感脆弱的个体,外界环境中的一点问题便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伤害。例如从孤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总会用充满敌意的目光看待外部世界,从母亲强势主导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对女性产生一定恐惧,甚至回避女性。因此父母自身的一举一动,家庭所营造的氛围环境其实都在塑造和教育儿童的人格和性格,在孩子呱呱坠地时,作为父母就应该明白将来想要将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格,也就是在那一刻,你需要随时做好父母这个角色,家庭的影响胜过学校、社会,是渗入骨髓的。</p><p> 《儿童的人格教育》虽只有两百多页的内容,但字字珠玑,透彻地向我们诉说儿童的心灵世界。原来,儿童们天生就是一个个追求成就感、追求完美的个体,那为什么一部分儿童慢慢丧失了这种天性,是什么磨灭了这种天生的优越感?我想这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儿童重捡自信,保持追求完美的动力,也许是就是教师的职责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