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祁门属于古徽州邑内,境内古徽道众多。</p> <p> 9月中旬的一个清晨,绩溪绿野户外的10驴友跟着紫队,徒步祁门的秋风岭和百倍岭古道。</p><p> 大家早上5点20分从绩溪出发,沿着杭瑞高速在牯牛降下高速,经历口,沿着弯曲的河边乡道,来到了古溪乡。</p><p> 此处离祁门县城有六十多公里,离祁浮高速牯牛降收费站也有四十多公里。</p> <p> 我们的车子经过许村村口,马路边的这间房子上面有一行红色标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这一排大字十分醒目。</p><p> 房子旁边是一座佛殿,里面供着如来和观音的画像。</p> <p>佛殿的墙上写着由许村而建以及所建的时间。</p> <p>乡道弯曲,经过际源茶厂</p> <p>在马路上,就可以看到山湾里有几间老房子的白墙黛瓦映衬在青青的茶园地里。这就是磜下村。</p> <p> 磜下村,又名际下村。</p> <p> 磜下汪氏忠义堂。</p><p> </p> <p> 磜下村水口林。</p><p> 几棵老树下,有一群休息的骡子。</p> <p> 磜下村</p> <p> 到达磜上村,又名际上村。</p><p> 这里就是我们今天走秋风岭古道的起点。</p> <p> 際上村里有两个祠堂。</p><p> 一个是村头的潘氏祠堂。</p><p> 磜上村里大多姓潘,只有少数汪姓。</p> <p> 另一个结本堂,是際上村新修的汪氏宗祠。</p><p> “无源之水四处漂,无本之木基不牢”。</p><p> 祁门祠堂宗祠文化做的好,村村建祠堂,修家谱。现在人民生活条件好了,更要懂得感恩,不能忘本。祠堂作为家族共有的地方,红白喜事都会用得到,修祠堂也是为家族子孙后代做贡献,又可以弘扬传统文化。</p> <p> 祁门古徽道野味十足,沿途经过的徽州村落名字一般都是随手捏来,无外乎属地属人属事,“际上”村又名磜(音Qi 器)上村,我们用手机百度导航也是显示磜上村。</p><p> 古时候,际上村属徽州西北边陲,翻过秋风岭就是池州府石埭县(现石台县)地界。际,边界,“际上”即为“边界(上)村”,顺水而下,与之相隔数百米就是“际下”村,也是“边界(下)村”。这样的山村名字,听起来简单明了,写起来寥寥几笔,其中的内涵却底蕴深厚,令人惊叹不已。</p> <p> 祁门历口一带北上的古道在这里一般都兵分两路,一路前往百倍岭到达百倍禅寺,是礼佛祈愿之路。另一路翻越秋风岭到达古石台的安凌镇(古时属石台县,1965年划入祁门县至今),可去往池州府,再远一点可以北上至京都。</p> <p> 祁门古徽州的村庄讲究依山临水,即使一个小山村也不例外。秋风岭、百倍岭潺潺而来的两股清溪成了际上村左依右靠的“财富”,其交汇处则为村庄水口所在。</p><p><br></p> <p> 祁门古徽道秋风岭位于祁门县古溪乡与安凌镇之间,曾是徽州府与池州府的界岭,为历代兵家据守要塞。</p><p> 现存秋风岭古道南起古溪乡谢家村际上组,北至安凌镇联合村田许组,路面宽1-1.5米,全长约8公里,基本由就地取材的青石拼砌而成。在众多徽州古道中,这样的建造标准只能算是一条低规格的“乡道”。</p> <p> 我们沿着青石板的路面,踏上了秋风岭古道。</p><p> 古道从际上村的村口出发,缘溪而上。</p><p> 和古道并行的就是从秋风岭流淌下来的清澈溪水,有个老人在山谷的小溪边洗衣服。</p><p><br></p> <p> 我们一踏上古道,眼尖的驴友就看到青石板旁边的草叶尖上盘着一条嫩绿色的小小焦美青蛇,三角形的头,正伸缩地吞吐着长长的舌头。它也叫竹叶青,剧毒。我们轻轻地从它身旁走过,没去惊扰它。</p> <p> 秋风岭古道也是168徒步路线的一部分。</p><p> 祁门古徽道的秋风岭古道,它的青石路面已不足30%。好在该路段已列入“黄山168国际徒步探险基地(线路)”,年年都有人打理修整。</p><p> “黄山168”徒步路线是以法国环勃朗峰赛(UTMB)里程和规则为标杆,应用国际先进的线性步道设计理念,融合徽文化因素,串联山脉、峡谷、古道、古村落、湖泊、景区等资源,整合而成的户外徒步探险线路。步道全长168公里。自祁门县箬坑乡出发,由西向东穿越,纵贯祁门、黟县,最终抵达黄山风景区。</p> <p> 我们看到溪边的山谷里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溪水随着山谷高低起伏,自然的落差在这里形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深水潭。</p><p> 跌宕错落的水潭间连接着一簇簇银白色的水瀑,如绸缎,如纱帘,如水柱,如白虹。</p><p> 在古道旁的清溪里,还游弋着许许多多自由自在的小鱼。真的是“游鱼碎石,历历可见”。</p><p> 随着古道不断拔高,溪谷也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峭,倾泻而来的泉水挤在崖石夹持的凹槽里,形成一条宽窄不一、蜿蜒崎岖的瀑布,气势汹汹地向山下奔腾而去。</p> <p> 经过第一座古亭</p> <p> 忽然间下起了小雨。临近中秋的时节,打着小伞,走在这秋风岭古道的台阶石级上,我们不禁浮想翩翩。</p><p> 秋风岭,真是一个充满诗意又带有点金庸武侠小说之风的名字。</p><p> 深山老林、穷乡僻壤的农村能把这座山取名“秋风岭”,是不是因为此处秋风格外凛冽,山中草木野果比其它地方枯萎零落得更早一些而已。</p><p> 忽然想起一句诗:秋风秋雨愁煞人。</p> <p> 跨过一个小木桥,来到了秋风坑茶园基地。茶园里绿油油的茶叶,在雨后更加肥嫩光亮。</p> <p> 茶园里有块巨石,不同角度看它,如狮如猴躲在绿色的草叶里。</p> <p> 路边有棵拐枣树,听说那果子可以解酒又可以直接拿来泡酒,非常神奇。</p><p> 古道在茶园里逶迤,一直通向山坞的深处。</p><p> 远处的山顶就是秋风岭的垭口。</p> <p> 秋风岭山上水土肥厚,野生的猕猴桃一串串的垂挂在丛林里,就好像是人工种植的一样,多像一串串的葡萄,惹人垂涎。</p> <p>采摘猕猴桃🥝</p> <p> 我们经过近两小多小的行程,穿过秋风岭下一片荆棘丛生、又被野猪拱得坑坑洼洼的盘山青石板台阶后,来到了秋风岭垭口。</p><p> 垭口上听说有秋风岭上古战场遗址,可惜我们在密密的灌木林里没有看到。</p><p> </p> <p> 秋风岭垭口残留的石路亭。顶部已经坍塌。</p><p> 秋风岭垭口右上沿山脊走就是新修的“黄山168”新开挖的便道,可以去往百倍岭。</p> <p> 草丛里隐约可见一座已塌落的路亭,连着路亭的古关隘也早已圮毁,仅剩块石垒砌的半截关楼。连接关门的是一段石墙,残存的石墙高、宽仅1米许,长数十米,像两只掉了毛的雄鹰翅膀趴在垭口两边的山脊上。石墙南面是相对平坦的山脊,为古时驻守之地,北面是陡峭山崖。1860年6月,两江总督曾国藩驻扎祁门,修筑了这些山岭要寨上的工事,在冷兵器时代,这一天险足以御敌于境外。1861年正月,清军江长贵部就是在大洪岭、秋风岭、大赤岭上击败了自石埭来犯的“粤匪”。</p><p> 岁月无声,惟石能言。这些冷兵器时代留下的工事也见证了一段悲壮的革命历史。</p><p> 1934年7月,中共祁黟县委迁至际上村,1935年元月,红军皖南独立团及中共石埭县委游击队数百人进驻际上。因叛徒告密,国民党军队连夜偷袭,红军在向秋风岭撤退过程中,不幸牺牲17人,伤200余人,国民党连长也在秋风岭上被红军击毙。</p><p> 如今,那段刀光剑影的历史早已根植在这段古城墙里,和秋风岭古道一样,也终将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以上文字来源于百度资料)</p> <p> 秋风岭下来的时候,我们沿着古道北面下山,青石板古道淹没在一片密密匝匝的箬竹叶林里。</p><p> 天还在下着小雨,青石板路面我们已无处寻踪迹,我们继续前行,去寻觅这秋风岭古道的秋风徽味。几个强一点的驴友在前面用登山杖敲打着开路。我们顺着他们走过的痕迹往前走着。我们嘴里嘀咕着说:“秋雨里走秋风岭,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经验丰富的驴友对我们说,幸亏是下了小雨,蛇虫都躲进洞里了。若是天晴,怕有竹叶青蛇藏匿在箬竹叶片上,那样我们穿梭在其中,就要十分地小心谨慎了。</p> <p> 雨停了,古道湿滑</p> <p> 古道经过一片茶园。有两个联合村的村民在茶园里除草和施肥。</p><p> 我们在古道上回望,山势险峻。</p><p> 这一带山脉都是牯牛降的山脉。</p><p> 山那边就是九龙池。</p> <p> 又是一座倒塌古石亭的残余石墙壁。</p> <p>古道弯弯,两旁的树木高大古朴。</p> <p> 来到脚下亭,这个石亭近年来刚刚修复的,看起来十分完好。</p> <p> 亭子里我们享用了自带的午餐干粮。</p> <p> 午饭后我们往回走了约1里路,在古道的分岔路上,我们踏上了另一条古道的路面去走百倍岭。</p><p> 百倍岭古道也是徽池古道中的一条,从祁门县古溪乡西源村到安凌镇联合村。徒步好爱者往往采取两条古道循环徒步,正好回到起点。</p> <p> 百倍岭古道一直往上,古道石板比上午走的秋风岭古道要好多了,古道十分清爽,青石板的路面保存完好。这是一条烧香拜佛的古道,经常有人走,有人修。</p><p> 从村庄和河谷分析,大概是先有百倍岭古道而后才有秋风岭古道,且从规格上看,百倍岭古道要高许多,从沿途的路亭也可以看出来。</p> <p>古道一直往上</p> <p> 经过一个精美的古石亭遗址。</p><p> 石亭的屋顶早已坍塌。</p> <p> 抚摸着青苔斑驳的石墙壁,让人不禁感叹岁月如梭,曾经的繁华喧嚣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p> <p> 在古亭上来的竹林子里,我们在古道边松软的腐叶土间,发现了一个黄裙竹荪。</p><p> 黄裙竹荪蘑菇也叫黄袍竹荪,有着贵族般的金黄色彩,俗称竹笙、网纱菇黄、网竹荪、仙人伞,是一种腐生类真菌,通常在夏季附生于开阔草地上,其伞体是著名的食用菌,肉质脆嫩,气味芬香,营养丰富,一般都生长在阴凉、清新的环境中。</p> <p> 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可以远眺安凌镇联合村那边的几个小村落和金黄的田野。</p> <p> 古道弯弯,上了几段坡道,又走了几截横培路。</p> <p> 古道幽静,林子间不时传来几阵鸟儿和知了的鸣叫。</p><p> 我们欢快地走在古道上。</p><p> 渴了,可以随意饮一点古道旁流淌着的山泉水。</p> <p> 乏了,可以驻足看看古道两旁盛开的小花。运气好的话,古道旁边的灌木丛里还可以采到几粒鲜红的野山楂果子来吃。</p> <p> 我们沿着古道向山坞行进,走进山岭深处时,路边随处开放的小花,朵朵绚丽让我们惊喜不已。它们红、橙、黄、绿、紫,各种鲜艳的色彩,妆点着秋天的古道,给两旁浓密又枯黄的阔叶林,给青黑色的石板增添了一点水彩画有层次的美感。</p><p> 行走在古道上,路边随处可见各种野果,野山楂红得晶莹,不知名的野果黄得透亮,紫得深邃,一丛丛深褐色的猕猴桃野果丰腴得让大家垂涎欲滴。</p><p><br></p> <p> 百倍岭分“大百倍岭”和“小百倍岭”,是古道上两处标志性山岭。</p><p> 我们到达大百倍岭。</p><p> 大百倍岭是秋浦河和阊江的分水岭。</p> <p> 我们到达大百倍岭时,看到岭下是一片三面环山、约十几亩大小的平坦山地,同行者都说那就像是另一个蓝天凹。</p><p> 这片山地看起来好像是荒芜了有数十年,如今仅剩古道边一处塌落的石砌建筑还见证着当年曾经耕种过的痕迹。</p><p> 古道旁的山坡上长满了山楂树,结了红红的山楂果。</p> <p> 在小百倍岭头,有两座相距不足二十米的路亭遗址。</p> <p> 这又是一座精美的古石亭遗址。</p><p> 青石板的古道穿石亭中心而过,北面路亭仅剩半截石墙,南面石墙虽说是门阙尚存,但木梁泥瓦已荡然无存。</p><p> 我们轻轻地抚摸石亭的断垣残壁,每一块布满青苔的石块让我们如同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p> <p> 我们从大百倍岭到小百倍岭均为下坡路段,较为平缓,青石路面保持完整,虽石材工艺粗糙,但比起秋风岭来,至少是“省道”和“乡道”的差别,尤其百培寺一段,路面规整有序,平滑圆润。</p> <p> 古道石板齐整,通往百倍禅寺和华佗庙。 </p><p> 百培寺位于三条古道交汇处,土名塔八岭。路口有一眼泉水,缘水而下,可至西源村,也是“黄山168国际徒步探险基地”设定的路径,右上二十多步台阶即为百培寺。我们原以为这眼泉水是山岭上一股普通的山泉,直到山脚壁坑村,问了当地老农,才得知这是一汪大名鼎鼎的“仙水”,能包治百病,驱走邪魔。</p><p> 古时,方圆百里,达官贵人,山民百姓,行走五六十里山路,来到这百培寺,就为拜一次菩萨,求一壶圣水。</p><p> 这真是“山不在高,有神则名,泉不在清,有仙则灵。”</p> <p> 百倍禅寺</p><p> 百培禅寺位于祁门县古溪乡的“百倍岭”下。据寺边一块清嘉庆三年(1798)立的墓碑记载,古时该处土名为“白培岭”,何时成了百“倍”岭已无从考据,更不知先有山岭之名还是山因寺院而名。据清代陈昌治《说文解字》刻本记载:“培,培敦,土田山川也,从土咅声”,“倍,反也,从人咅声”。两者读音一致,意涵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前者指“在田里加土筑埂,或在河心堆填起小山”,后者相当于现在“违背”一词,而如今也只能将错就错了,不知是否有违禅宗本意。</p> <p> 百倍禅寺,华佗庙,有禅意的声音在山谷里空灵回响。</p><p> 据说曾经的百培禅寺是“总寺”,牯牛降、安凌那边还有两处“分寺”,一些重大佛事活动都是在“总寺”进行的。当年百培寺信徒络绎,梵音绕梁,常年香火旺盛,从安凌、西源、际上三个方向上来,都是清一色的石板路,这都是香客捐建的。</p> <p>老百倍禅寺和华佗庙残留的石雕、破损的碑块</p> <p> 走过一条弯弯的横培路</p> <p> 来到修心养善观景台</p> <p> 修心养善观景台</p> <p> 修心养善观景台,一个可以登高远望,又可以修炼身心的好地方。</p> <p> 古道下坡经过一个浓密的杉树林子</p> <p> 俯瞰壁坑(也叫北坑)村</p> <p>北坑村口的古亭,保存完好。</p> <p> 壁坑(北坑)村里许氏宗祠</p> <p> 村里的“仙水泉”</p> <p>北坑村村口的水口林</p> <p> 壁坑村离际上村约莫1公里多路。</p><p> 路随溪转,沿途古树参天,植被茂盛,空气清新,风光无限好。</p><p> 我们沿着溪边的大路走回到际上村。</p> <p> 际上村外的这条水泥路通到山脚,有青石板古道可以通往百倍禅寺,也是168的徒步路线。</p> <p> 我们的车子在回家的路上经过谢家村,大家意犹未尽,来到了谢家祠堂,在这里又打了个卡。</p> <p>谢氏宗祠:永和堂</p> <p> 途经黄龙村口。</p><p> 在双溪合壁处,有座拱形的老桥,桥头有一座新建的文昌阁。</p> <p>双溪合壁</p> <p> 汇秀桥</p> <p> 爱心石</p> <p>汇秀桥头,依稀可见一座古庙的遗址</p> <p>香炉和各式各样的石墩</p> <p> 夕阳西下,回程经过西塘</p> <p> 上了牯牛降高速口,回到大绩溪。</p> <p> 回家已是万家灯火时,我们鸡叫出门,来回车程约三百余公里。 </p><p> 今天我们走进了祁门的深山老林,去寻觅秋风岭和百倍岭古道的青石板,又沿途打卡了祁门古溪乡几个质朴的小村落,拜访了几所老徽州的小祠堂,探究了秋风岭这个“秋风”的意蕰。</p><p> 虽然社会不断的在进步,在“村村通”等现代交通的冲击下,残存在荒山野岭的古道已经越来越少,我们走在古徽州这个独立的地理单元里,每当我们拨开荒芜的草丛,发现那些仅剩不多的断断续续的,如同片段般的青石板古道上,我们都会有孩童般的惊喜若狂。我们行走的初衷不会改,那略带有一点惆怅的古典情怀和怀旧理念,可以净化我们浮躁的心灵。</p><p> 我们怀着的是我们对大自然最亲近的自恋,对古徽州这片土地最深切的怀念。</p><p> 感谢紫队的带路,感谢各位随行的各位驴友,感谢各位摄影大师拍摄下的精彩照片。</p><p> 聊以此文,仅作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