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如果说了解古城扬州,莫过于选择一个安静的午后,移步流连于老城的街巷阡陌,那是最有嚼头的。有道是“街街巷巷不寻常,家家户户皆文章;砖砖瓦瓦说旧事,角角落落留余香”。那么,了解绍兴这样一座古城,莫过于选择一个风轻云淡的晌午,撑一支长篙徜徉于小桥流水的悠然,那也是最有滋味的。可谓是“湿润街市黄酒酣,濒水人家炊烟闲;曲径斜桥越语软,乌篷船头歌半湾”。</p> <p> 无论是在城区还是乡镇,水的蜿蜒曲折和悠然流畅,总是无处不在的。大自然把盈盈灵动的水样文章交给这里,这里的人们便将这篇文章作得晶莹剔透、精致臻美,源源流淌出儿女情长、文史墨香、辉映千古、光照春秋的神韵。</p> <p> 鲁迅故里的一条长河,已是听惯了“三味书屋”的书声朗朗。早起的书生们将经史子集的线装,读出了清清河水的悠扬,连带百草园的花树鸟鸣,也浸染了浓郁的书味墨香。一朵奇葩在民国绍兴的水乡诞出,骨骼竟茁壮成了“新文化革命的旗手”,背膀崛起了一座“华夏民族的脊梁”。</p> <p> 长河东去,映照南宋旧时月;木橹轻遥,一双佳人入梦来。沈园偶遇,诗人泼墨壁上观;断云石旁,《钗头凤》声往来鸣。真乃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孑然清风,未闻莺语就诗行。再见已是鬓如霜,小轩窗,影彷徨。不忍相顾,全将心思付壁墙。“沈园”一梦,恍若隔世远;千古绝唱,款款留遗篇。</p> <p> 乌篷船早年常穿行于鲁迅的文字里,是一个极具江南地域性的物象和文字符号。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舟,辅桨划行”。所谓“胡人善骑,越人善舟”,应是源于人们适应自然的生存之道而使然。</p> <p> 行走在绍兴的街巷,总有流水依着河岸,伴着民居街市延伸环绕。无论晨色稀微,还是暮气徐来,总有多少不一的乌篷船摇曳在水光云影里,慢慢地洇濡成一幅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卷。恍若回归到民国的江南,远离了高楼大厦的拥挤和尘世市声的喧嚣,生活便质朴如诗了。于百姓而言,是烟火人家的常态;于文人而言,就是一种美妙的乡愁和情怀了。</p> <p> 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于河里的行船并不鲜见,尤其是摇橹划桨的“一叶扁舟”。但绍兴的乌篷船奇异的地方是划桨的方式,并非惯常见到的用手划桨、以臂撑篙,而是船夫坐在船尾,用手掌舵,单脚摇橹。不管河道有多狭窄,变道和汇船都能做到及时无碍、游刃有余,这就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了。</p> <p> 绍兴东湖在城东六公里许,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杭州西湖、嘉兴南湖)。东湖本无湖,所在乃青石山,古名为箬篑山。汉代以来,这里是吴越重要的采石场。经年累月的凿穿斧劈,山至明清已被削去了整整半座,形成了数十米高的悬崖峭壁,陡立于清流之上,天地之间,很是壮观。</p> <p> 移去半壁青山,徒生一潭湖水。山水映照、无限刚柔,凿痕粗狂、壁立千仞,月华流波、鱼戏锦云,曲水生趣、岩穴通幽,兀自玲珑、宛若仙境,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忍痛割爱,竟收获山水盆景的意外之喜。舍与得的辩证,大自然在这里给出了完美有力地诠释。</p> <p> 选择坐乌篷船游东湖,是为了由远及近地渐次观赏。从远看,可知高崖出平湖,峰峦耸俊美,危石显奇绝;当中瞧,能知崖壁棱线有分明,层次多变化,岩穴形相异,匠心出天工;抵近观,方知身临“陶公”、“仙桃”二洞之奇妙,挤过狭道之别有洞天心震撼,入砚池感悟“坐井观天”之趣意深远。若非坐船游东湖,又如何能够解得郭沫若先生“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的诗中三味呢?</p> <p> 水上人家,饶是舟楫于河道还不够,于是搭载两岸之间的桥便不可少了。桥不仅可渡人往来,更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如是,流水小桥人家就自然而然地入诗入画了。</p> <p> 在安昌古镇,你任意地漫步在街市,或无心地折往近前方的民居,枕着一衣带水的总是各式的桥。桥看似漫不经心地慵懒于两岸,却又是那般恰到好处地静卧着,给单调寡然的河流,增添了吊带一样地风情。女儿本如水,因桥的精设而愈生出千般地娇媚,万种地风情。</p> <p> 与西南的熏制和苏皖的腌制不同,绍兴人及喜爱酱制品。古镇长街的门市与摊位上,摆列着林林总总的酱肘子、酱口条,还有酱鸡酱鸭之流。街市里到处弥漫着油腻的浓酱气息,几乎俗到了骨子里,令人欲避之而不及。</p> <p> 总算于喧闹中寻到了“娄心田故居“的静谧,可以让我偏安的一隅。娄心田乃晚清奉天府幕宾,后任东北督军马占山秘书,有功于抗日民族大业。其居所现辟为“绍兴师爷博物馆”。绍兴自古文风炽盛,崇书重礼,尚德勤勉,才俊辈出,从这里走出了徐渭、邬思道、许思湄、姚润等喧赫的师爷。师爷一职作为官府辅政佐治的重要角色,须有谋略刑律、经济赋税之实用之才,更有立高看远、经天纬地之胸怀格局。其虽未入朝廷官序,却是政治机关运转的不可或缺。所谓“无绍不师爷,无绍不成衙”,可见清末民初绍兴师爷之盛况。</p> <p> 茫茫越水,钟灵毓秀,滋孕一代风流人物。</p> <p> 假使生在绍兴,或为师爷;许能留些光影,当是幸甚!</p> <p> 说起绍兴柯岩,城西12公里的柯山谷地便是。类东湖,亦是古代采石场遗落而成的岩宕、岩壁、岩洞和镜湖。景区门前石刻“老江”题写“柯岩”二字,多有游人傍依照相,他荣与自荣,或兼而有之。历代能工巧匠凿山凿成三十米高的“云骨”,真可谓“千磨万击,巧夺天工”。移去半山,现出清潭,映照出“炉柱晴烟”,折射出孤云风骨,堪称为奇绝奇观。难怪乎此“云骨”被誉为“天下第一石”,信矣!</p> <p> 凿山采石的奇绝,不止于“东湖石壁”,不止于“柯岩云骨”,还有“柯岩石佛”。石佛开凿于唐代,系用整块十余丈高的岩石精雕细琢而成。像为“慈悲为怀、笑口常开”的弥勒,一副和蔼可亲的祥和之气,升腾在波光粼粼之上,袅绕于天地云水之间。巳时遇见石佛,但见其顶上蓝天白云飘飘,底下清流锦鳞悠悠,身后树木葳蕤森森,近前香案青烟袅袅。以为此乃瑞兆,非德尚心诚身善者,不可遇也!</p> <p> 及至往鉴湖,终于见到一汪宽广的水域,忽生一股“潮平楚天阔,无风自波澜”的开朗。入古鉴湖无非林树掩映、曲径弯弯,水榭亭台、廊桥四散,锦鳞游泳、叠石玲珑,水鸟翻飞、波光云影之类的江南园林之常见。林荫处一牌石上刻有“我是绍兴人,周恩来”。其实,绍兴不过是其祖籍而已,出生地乃是淮安,彼处有宏大的“周恩来纪念馆”。绍兴已经不乏如雷贯耳的名人名流,与其拉总理过来锦上添花,不若归总理于淮安雪中送炭。文化幽古、文人荟萃的绍兴,理应是有这样地胸襟吧!</p> <p> 游鉴湖,泛舟于湖面是一种宜观和惬意。水上码头泊着成排列队的游船,只等着游客络绎不绝地来渡。游船是可容二三十人的大船,在扬州瘦西湖,用的是“龙舟”,装点得俨然皇家气派;在绍兴古鉴湖,用的是“乌篷船”,独特的水乡地域符号。将乌篷船放大了的游船,像兑了水的黄酒,滋味淡去了许多。虽是省了足力的舟楫之便,却少了小船的晃晃与悠悠。</p> <p> 涓涓越水,或是沿街穿巷的清幽,或是绕山映壁的清隽,或是一望无际的苍茫,总少不了乌篷船疏落的身影。然江岸古镇的绕水常有,乌篷船却不常有,唯绍兴能随处可见。如果说鲁迅是绍兴的文化乡愁,则承载诸多故事的乌篷船又何尝不是绍兴的烟火乡愁?</p> <p> 挥之不去地萦绕,几度春秋?才下了眉头,又上了心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