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人格”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身心组织。看到这个概念就感觉范围很广,对儿童的人格教育更是非常困惑,所以便带着丝丝困惑走进了阿尔弗雷德·阿得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探究竟。</p> <p>关于作者阿德勒:</p><p>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p> <p>关于本书 </p><p> 本书集结了阿德勒多年来研究儿童心理的精华,归纳了他对儿童人格问题的一些研究结论。通过多个真实的案例,从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原因,提供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p><p> 本书能让家长和教师更重视儿童的人格教育,分析原因并从中获益,以寻求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p> <p> 引论中提到:不少孩子(学多成年人也是)站立时不是挺直腰杆,而是习惯于倚靠在某样东西上。其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果用传统的方法来理解这种现象并对孩子训练,人们通常会说:“站直了!别东倒西歪了!”但这种方法显然治标不治本。事实上,孩子倚靠东西的实质是他需要获得某种支持。人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但孩子需要获得支持的强烈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这个毛病会继续存在。好的教师才能读懂这些现象,才能用爱和理解来帮助孩子消除潜在的问题!</p> <p>人格的统一性和一致性</p><p> 当一个孩子屡次犯错时,老师或父母就会带着偏见来对他进行处理,认为他屡教不改。相反,如果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都表现的很好,那么人们基于总体印象,就不会过于严厉地处理他。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即一好百好,一坏百坏。一般的教育者就事论事,解决好当前的问题就好。优秀的教育者通过问题看本质,在理解儿童统一性的基础上来理解这个孩子为什么犯错误。</p><p> 我们经常发现,儿童会在青春期第一次出现让父母吃惊的行为。我们把它归结于青春期的“巨变”,其实,如果仔细观察以前发生的事,我们就会明白,儿童的性格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青春期的他们更有力量,也更有可能把自己的力量付诸行动。那些青春期误入歧途的少年们,是因为他们很早就萌生了不健康的想法,只是不敢实施。青春期,给了他们借口,也给了他们力量,将想法外显成行为。其实他们行为背后隐藏的人格一致性早已将他们出卖,教育者能做的,就是在夸张行为没有外显之前将他们拉回正途。</p> <p>童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p><p> 阿德勒语:“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决定孩子的未来。”</p><p> 混乱的贫民窟、堕落的生活,一群见不得光的人……这就是《何以为家》中赞恩的童年。很多看完影片的人会质疑:如果不能给孩子带来希望,为何要生下他们?然而,谁考虑过:赞恩的父母,又是被谁带到这个世界?他们的童年又是怎样的?</p><p> 在观众的眼中赞恩的父母也许是有人格心理问题的人,因为他们像对待畜生一样对待孩子——他们用铁链锁住最小的孩子的脚,他们带着孩子一起做毒品饮料卖钱。更让人感到心酸的是,当赞恩无奈之下独自担负起照顾尤纳斯的责任时,赞恩也用绳子锁住了尤纳斯的小脚,他开始用卖毒品饮料维持生计,也许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是习以为常的,因为他缺乏教育和爱的童年已经不知不觉当中对他的人格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p><p> 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切只发生在国外,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也一直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一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依旧存在,陷入了“放羊――娶媳妇――生孩子――放羊――娶媳妇――生孩子……”的恶性循环。有的孩子因经济困难无法得到完整的教育,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对教育也不重视,使得有些孩子走上歧途。还有一个极端是父母对教育太过重视,繁重的学业压力让本该享受快乐和自由的童年变的压抑,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在作者看来,这一切都与童年有关,这不禁让我想起《都挺好》里的一句台词:“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p> <p>每个孩子都渴望优秀</p><p> 阿德勒语:“一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时刻在努力追求优秀、完美和优越。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p><p> 如果我们了解某种行为,如拖延,是孩子面对学校功课的必然反应,那么对这种具体行为进行判断的不确定性就消失了。孩子的拖延反应只不过是他不想上学,不想完成学校功课的表现罢了。事实上,他想方设法,不遵守学校的规定。</p><p> 我们看一下当前的教育方法,就会发现这些方法恰好满足了懒惰孩子的心理期望。人们越责备一个孩子偷懒,那么就越中他的下怀。因为周围的人天天围着他转,并且责骂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不再关注他的能力问题,而这正是他所希望的。惩罚也会产生一样的效果。教师总是以期惩罚的手段让孩子改掉懒惰的毛病,但往往以失败告终。如果孩子真的发生了转变,那只是处境变化的结果,并不是惩罚的作用。因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孩子背后的心理动机,能有更多的人引导孩子以正确的方式面对成长的挑战,帮助他们变得优秀。</p> <p>学校里的儿童</p><p> 阿德勒语:“学校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像其他新的环境一样,进入学校后的表现可以检测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足。如果之前对儿童的养育恰当,他就能正常的通过测试;如果不恰当,养育中的不足之处就会清楚地显现出来。”</p><p> 学生喜欢哪门科目很大程度上是和任课老师有关的,对此我也感同身受。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很喜欢数学老师,所以我的数学课听的很认真,做题的积极性也很高。上高中之后,数学老师的字很小很小,讲课也不精彩,再加上班上的同学都不喜欢数学老师,每天的数学作业也是选择最后一个做,我也效仿,不出所料,我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当然,我怪不了我的老师,这和我自己有很大的问题,但是要是我的老师多一些技巧,对我多一些关注,我想情况也会好很多。</p><p>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老师都喜欢让孩子把考试成绩单带回去给家长签名并第二天带回来。我相信老师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家长能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家校合作,但老师没有考虑儿童具体的家庭情境。有些父母对待儿童想当粗暴,这些儿童在带回差的成绩单时会再三犹豫和考虑,结果他们可能不再来上学,有时还会极度绝望。因此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慎重考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p> <p>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儿童的人格教育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育者用爱和理解浇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