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枞榕·丽芳

中国有句老话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由此可见儿童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期发育被认为是生命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决定着一生当中的健康质量、学习和行为。儿童的人格教育对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家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人格心理上的一些问题。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列举了众多案例,从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孩子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尹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其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自卑与生活》等,他的几乎所有著作都有关同一个心理学主题—自卑与超越。《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主要包含了三个观点统一人格、心理补偿机制和社会情感。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font color="#ed2308">一、 人格的统一性,关注整体教育。</font><br> 儿童的所有行为都是他总体上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这一隐蔽的背景知识,就无从理解他的行为。我们将这种现象叫做人格的统一性。阿德勒认为人格是具有统一性的,只有了解儿童整体的生活史、包括他行为背后隐藏的生活背景,才能真正解读他的某些具体行为,从而教育才有意义。很多我们成年之后形成的人格,追其溯源,在我们童年的时候都能找到影子。一个在充满爱的家庭下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能够乐观自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身边充满着欢声笑语;而在家庭不和谐,不是打就是骂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大多数都很自卑、胆小,甚至不愿意与人交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对困难畏首畏尾,总会担心周围人是否会嘲笑自己,这都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举个例子,班级里有个孩子在数学课上,总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一到开始上课就提不起精神的样子,老师提问他也是支支吾吾,但是他在语文课上就表现得文思泉涌,对文章理解很是透彻,写得一手好文章,深受语文老师喜爱,而且这个学生很乐于助人,别的同学有什么困难,他看到后总是能够帮助解决,他还很乐意分享,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他也愿意拿出来大家一起吃、一起玩,深受同学的喜爱。我们看待和评价学生,不能只孤单的看到一个方面,要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不要只看到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整体上把握。阿德勒说,如果脱离整体人格去考察儿童,某一个单独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有将该行为与这个人的整体人格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这个行为。<br> <font color="#ed2308">  二、 自卑感与优越感</font><br> “那种在殷实、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身上的那种骨子里散发的自信和安全感是我们一辈子也模仿不来的”。这是之前网上很火的一句话,写出了自卑者的自卑和想要改变的心理。自卑者的表现是大多不太敢和别人相处,怕说错话,公众场合不自在、紧张,比如说话磕磕绊绊、发抖等,在意别人的眼光,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心声。心理补偿机制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卑感,改善处境的结果是减轻自卑感。绝大多数体弱、残疾和丑陋的孩子都有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有两种极端的表现,当人们和他说话时,他们要么胆怯退缩,要么咄咄逼人,这些孩子在追求他人的认可时,时而沉默寡言,时而絮絮叨叨,他们对生活无所追求,对社会无以回报,因此,他们的社会感不起任何作用或只服务于个人目的。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有耐心,在孩子取得进步时,要多多给予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要多于孩子交流,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阿德勒说,每一个孩子都在追求卓越感,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确保追求优越感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经症和精神错乱。追求优越感与自卑感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就不会有改变现状的愿望。追求优越感的孩子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会努力向上、不断进取,以此超越别人。但是强烈追求优越感的孩子想用自己的力量控制环境,会让其走向极端。所以作为教育者要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卑感,引导孩子追求有益的优越感。<br>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 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span></p><p> 判断儿童或个体成长的标准是看他们是否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情感,这个标准应该引起心理学家和家长的重视。社会情感是决定一个人正常发展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素,任何削弱儿童社会情感的事情都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社会情感是儿童发展正常化的晴雨表。一个了解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程度的好方法,就是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对孩子来说,学校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校可以暴露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错误,观察敏锐的教师会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耐心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改正错误,树立自信。学校不应该将学校自身视为终极目的,必须认识到学校是为社会而不是为学校教育学生。学校培养学生,也是为了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为将要到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