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石库门 偶遇张爱玲

fxt

<h3>苏州河的小家碧玉,市井嘈杂和生生不息,是生活在沿岸,才能慢慢品味的。苏河十八湾三十多座桥梁,风姿各异,融入在繁华的都市中,徜徉在漫长的历史里。<br><br>据说苏州河南岸康定东路上,尚保留百年石库门里弄老房子:归仁里、泰来里、世德里、三余里,因此慕名前去。感受一下老上海的风情和家常细碎的生活气味。<br><br>意外的是,这里曾经是张爱玲的出生地,她在此生活近二十年之久。对这位才华横溢的美丽俏佳人,虽如雷贯耳,却知之甚少,她的书也只看过半生缘,所以走在这陈旧斑驳的小路上,想像当年风华绝代才女的身影。从这里了解她的生平,也是一大收获了。<br><br><br><br></h3> <h3>今天的康定东路是一条仅有三百多米的小路,原来是麦根路的一小段。</h3> <h3>现在的街区文化中心,就是张爱玲的旧居。里面正在装修,只能外面看了看,在周边老房子的这幢建筑鹤立鸡群。</h3> <h3>康定东路8号,一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独立式花园住宅,是爱玲的曾外祖父李鸿章给女儿的陪嫁。张爱玲本人也是出生于此,并在这里生活了20年。<br><br>透过青砖外墙和红砖装饰的外表,这栋穿越一个世纪的“豪宅”散发出骄傲冷艳的气质。它仿佛一位才华横溢的窈窕淑女,遗世而立,高贵且孤寂,楼的后藏着老式弄堂,挂着衣物的竹竿无规律地横叉着,空气中弥浸着油腻的饭菜香,几曲沪剧隐约的划过耳畔,这是张爱玲喜欢的声音与味道,嘈杂、阴柔却不失真切。<br><br>张迷们或许只记得常德路198号是她的成名之所,而忽略了此处才是这位民国第一才女的真正故居一一这里浸润着她孩提时代的点滴回忆,无论辛酸或是是甜蜜,都犹如胎记印刻在斑斓的生命中水不退色。<br><br>张爱玲在散文《私语)中这样描述她的出生地:“我们搬家到一所民初式样的老洋房,本是自己的产业,我就是在那屋子里生的,房屋里有我们家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br><br>房屋的青黑的心子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的世界,而在阴阳交界的边缘,看得见阳光,听得见电车的铃声,大减价的布店一遍又一遍吹打看《苏三不要哭),在那阳光里只有昏睡。<br><br>如果说2岁前的康定东路85号,给了张爱玲小公主般的童话,那么10岁后的这个家留给她的却是一席残梦。父母分开四年后,张父再婚,对方是原北洋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孙用蔷,35岁才嫁人的“老姑娘”孙用蔷和张父终日在烟榻上吞云吐雾,消磨时间,一不顺心对儿女非打即骂,一言不合就置姐弟不管不问,继母欺软怕硬,不敢得罪大小姐张爱玲,时常拿弟弟张子静出气。父亲脾气张戾,只要女儿跑出去见生母,就痛下打手,年少弱势的爱玲只能一忍再忍,她唯一逃避的方法,就是住在学校尽量不回家。1938年近阴历年底,爱玲还因与后母口角遭父痛打被禁足。<br><br>康定东路85号见证了张爱玲的入世,也见证了她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在《心经》张爱玲描述了一个二十来岁少女对父亲的不伦爱恋,文字平谈恬静,品后毛骨悚然。如果张爱玲的小说确实如她自己所说的“有蓝本”,父亲的爱就像双刃剑,慈爱时就如天堂,残忍时如坠地狱。一方面,她知道父亲是爱她的,从出生那天起,张父就把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凡视为掌上明珠,哪怕是在性别歧视如此严重的民国时期,他也不赞同“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会念《大美晚报》给女儿听,是张爱玲英语学习上的启蒙老师,他也爱看市井小报,给女儿讲外面的故事。<br><br>张爱玲开始写小说时,父亲是他最初的知音,平等真诚地与她共话文学。后来她想去香港大学读书但没有经费,生母拒绝资助,最后还是父亲托弟弟把学费交到她手上。也许在张父的内心深处,从小就显露出神童特质的女儿值得拥有好的一切。另一方画,她认为父亲是恨她的。在生、继母和她的三角家庭关系中,张爱玲始终是那个最受伤的角色,她就像一只长着翅膀却无法飞翔的小鸟,渴望有朝一日逃离冰冷的笼子,哪怕是在屋顶呼吸新解空气也足矣。<br><br>有一次张爱玲偷偷溜到母亲那里小住几天,<br>回来后就遭到父亲毒打。常年吸食鸦片丧失理智的父亲,甚至扬言要用手抢打死女儿。他把张爱玲囚禁在空房里好几个月,让巡警日夜监视着,即使女儿得了疾痢也不给她医治。在张爱玲眼里“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br><br>在1938年的某个夜,身心备受折磨的爱玲伺机机离开了这个家,结束了她与康定东路85号的缘分,也结束了他与父亲十八年的感情。直到多年后张父辞世时,这段父女情也没有等来握手言和的小团圆。<br><br>张爱玲生平简介:<br>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原籍河北丰润,原名张强,1924年,张爱玲开始接受私塾教育。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后,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六年级,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婚,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1931年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2年,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篮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1933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1934年父亲再婚,并迁回麦根路住,1938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运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1939年,张爱玲与母亲、姑姑迁居静安寺路赫德路口爱丁堡(今常德公寓)5楼51室。1940年,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天才梦》参加《西风》三周年纪念征文,获第十三名荣誉奖,并获学校两项奖学金。1942年夏,张爱玲与姑姑居住在爱丁顿公寓6楼65室,开始了写作生涯。1943年5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沉香眉•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1944年9月年,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由《杂志》出版,四天后即再版。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大放异彩。1945年1月,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中国科学公司出版,畅销一时。1950年,张爱玲以梁京为笔名在《亦报》上连载长篇小说《十八春》。1953年,张爱玲为《今日世界》杂志用英文撰写两部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1956年,爱玲搬去美国纽英伦州居住,并开始用英文撰写长篇小说《Pink Tears》1957年CBS上映英文版电影《秧歌》,夏志清发表《张爱玲论》首次肯定张爱玲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1962年,张爱玲改写《十八春》为《半生缘》。1967年,张爱玲任约雷德克里芙女子学院驻校作家。1968年,张爱玲在台北《皇冠》发表《红楼梦未完》。1969年,任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维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1979年,张爱玲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小说《色•戒》。1981年《海上花注译》出版。1983年,唐文标出版《张爱玲卷》,张爱玲出版《惘然记》。1987年《余韵》出版。1988年《续集》出版。1993年,张爱玲完成《对照记》。1995年9月8日夜,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公寓内去世,享年74岁。<br><br>以上内容转自街区“岁月拾萃”专栏<br><br>原来只知民国第一才女的身世显赫,看完专栏后,才知她年少时的坎坷不易,命运的波折亲情的莫测,欢喜和痛苦的叠加,大概是刺激张爱玲创作的源源动力吧…<br><br><br><br></h3> <h3>由西向东,第一条弄堂是归仁里。二层砖木结构,住房十四幢,“归仁”取自《论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h3> <h3>这种石库门半圆雕花的门楣,在浦西的老街坊里随处可见。</h3> <h3>弄堂墙壁上仍保留中西合璧风格的山花及镜心雕刻装饰,清水砖墙辅以红砖腰线。</h3> <h3>弄堂人家的生活就是老上海人的生活,外面高楼大厦林立,老房子依然人间烟火。</h3> <h3>归仁里的鸡冠花开的红红火火</h3> <h3>出了弄堂左拐,就是泰来里了。</h3> <h3>泰来里西侧的红房子格外引人注目,高耸的正立面和繁复的红砖装饰,门窗处变化丰富的砖雕细节,联排三层砖木的公寓,共有12个门洞。是上海现存不多保存完好的联排式安妮女王风格建筑。</h3> <h3>接着去世德里,弄名世德来自于“世界书局积德”1920年代世界书局投资建造世德里时,正是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书局最初由绍兴人沈知方创办于1917年,后来房产抵押,成为银行产业。</h3> <h3>最后一个弄堂是三余里。</h3> <h3>三余里的门柱浮雕</h3> <h3>康定东路路口的假三层老式楼宇,是原来上海人力车夫协助总会。可想那个年代的交通,还是以人力车夫为主,现在已成为老上海车水马龙的见证。</h3> <h3>康定花园也是有几幢老式建筑,现在空荡荡的。</h3> <h3>康定东路的对面,就是蝴蝶公园,该公园一路沿着苏州河蜿蜒,中间是静安区儿童图书馆,公园形状似一只展翅飞翔的蝴蝶。</h3> <p>远远看去,左面一座很美的桥,桥名尚且不知(补记:该桥是昌平路桥,被称作上海之眼,于2020.12.6.通车,成为上海的一座新地标)</p> <h3>右面是恒丰路桥,看见恒丰路就想起人来人往的上海北站,现在的上海站。</h3> <h3>康定东路28号是静安区儿童图书馆,童话般的城堡,也是一幢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的老建筑。</h3> <h3>建筑是石头的艺术,也是沉默不语的历史。此行些许遗憾,就是没有走进张爱玲故居看一看,以后有机会再去吧~</h3> <h3>本篇完<br>于2020.9.12.周六</h3>

张爱玲

康定

父亲

东路

爱玲

归仁

张父

上海

弄堂

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