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场

赵小平

<p>(华亭市非遗老手艺作品——碾场)</p> <p>  碾场是西北夏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一代人抹不去的回忆。虽然“碾场”现在已经成了生僻词,但它曾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我小时候一年最期盼的有两个日子,一是过年,二是碾场,甚至感觉碾场比过年还热闹。</p><p> 碾场之前要把拉到场里的麦子摞一段时间,一是让麦子“发汗”,碾出的麦粒不容易生虫;二是缓解割麦的疲劳。在场上摞麦摞子是一件技术性很强的农活,不是随便哪个人就可以做到的。摞不好,下雨会“灌水”,甚至倒塌;摞得好,不但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还可以长时间存放,甚至把碾场推迟到秋冬季。所以农村里还有专门摞摞子的人,叫“摞儿匠”。场里的麦摞子分为小点的“手拍摞”和超大的“塔儿摞”和“出沿摞”。“塔儿摞”从基础起一直慢慢的收缩上去,形似宝塔;“出沿摞”在半腰出一个沿子,形似蘑菇。摞“塔儿摞”和“出沿摞”的技术要求特别高。首先是基础要打扎实,中心麦捆直立作为圆心,围着圆心向外扩展,边立边倾斜,越往外角度越小。打好底子就一层一层向上摞。最外圈的收缩坡度要一样,不然会向一边倾斜,并且摞子中间部分始终要垫高,摞子里就不会进水,就是进了水也不会渗到里面,而是从中心往外流出来。摞好的摞子在场边高大巍峨,十分壮观。</p> <p>  碾场前的准备很重要。天气状况是关键因素。麦子摞到场里后,就开始关注天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综合考虑才能定下碾场的日子,还要提前约到碾场的拖拉机和帮忙的邻里亲戚。不过帮手一般是互相帮忙换来的,在农村叫“变工”。</p><p> 碾场前一天下午,主人就要给场里洒水,压压尘土,晚上几乎不怎么睡觉,要起来几次夜观天象。如果天气好,他们等不及天亮就拉上架子车,带上各种农具,来到场里把那碾麦场扫得一尘不染。太阳冒花花的时候,帮忙的人们陆续到场了。现在就要开始第一道程序——摊场。人们开始拆麦摞子,拉麦件到场中心,解捆,立几个之后按顺时针方向摊,如果场足够大,摊得越薄越好,这样能更好的让麦粒和麦草分离。摊好了场,主人便吆喝帮工的亲房邻居吃早饭,喝茶,抽烟。这段时间对摊好的场很重要,它能起到散发麦汗、挥发水分的作用。再让太阳晒一晒,麦子晒得越干碾得就越快。</p> <p>  太阳越升越高,碾场正式开始。碾场的核心用具是碌碡。很早以前,人们套上牲口拉着碌碡碾。条件好的有骡马,跑得快,碾得快;条件差的用牛或驴拉,走得慢,碾得慢。穷人家牛拉碌碡,力小步子慢,烈日炎阳下,牛和人都汗水如注,一圈一圈,悠哉悠哉从清早碾到天黑。而骡马拉,就风光多了,速度快,效果好。一个好小伙,捉着牵绳,长鞭一扬,响声连连,骡马四蹄生烟,跑得快,脱粒快。无论牛驴骡马,情景都一样。碾场人一手牵绳一手持长鞭和旧笊篱,牲口步子一慢,尾巴一翘,就要赶紧用旧笊篱去接粪便。万一牲口粪便掉进麦草里就很难挑出来。如此长鞭扬起,喝声悠悠,碌碡转一圈岁月也走一圈。</p><p> 后来拖拉机碾场先进多了,速度快效率高,还不拉屎遗尿。拖拉机碾场也有窍门。先是发动车高挡空跑十几圈,然后低挡带着碌碡碾!这其中也有讲究,不高挡空跑,拖拉机在堆满麦件的场里跑不起来;不低挡带着碌碡,麦秆就容易被碾烂,麦粒也脱不下来。第一碾需要的时间最长,约一小时。在第一碾时,主人要随时观察,时不时跑进场整理和添补散乱的场面!</p><p> 第一碾结束后,拖拉机驶到场边休息,有时候还要驶向另一个麦场去碾。随着主人一声吆喝,人们纷纷进入麦场开始“抖场”。“抖场”就是把压瓷实的麦秸秆用木叉挑起来抖散,把麦粒抖下来。人们排成长蛇状逆时针从外向里,边抖边走。顿时尘土混这麦草的清香夹杂着人们的欢笑在夏日的空气中飘散。</p><p> 抖完场后,要暴晒一段时间,这时主家会拿出烟和茶招呼大家休息。人们或坐或躺,估算着产量,说着笑话,品味着丰收的喜悦。而主家的心一阵也不会松懈,不时看一看天上,观察有没有乌云,夏季的西北,天说变就变,一旦发暴雨,就会“塌场”,使收成受损。</p><p> 如果天气好,碾三遍就可以了。第二遍碾完,主人家的女眷们已经担着饭菜来了。这顿饭必须在场里吃才有仪式感。这顿饭一般是土豆片炒肉、馒头、稀饭。碾场的人胡乱洗洗手上的尘土就开始吃饭,大家伙这儿一堆、那儿一撮,边吃边说,说丰收,比成果!此时的景象既有过年时的热闹,又有忙收时的紧张!白花花的大馒头就着腊肉片,越吃越有滋味。</p> <p>  等人们吃完,第三遍已经碾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就要“挂磨”,这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田地带磨是平整压实土地,碾场带磨则是让夹在麦秆中间的麦粒通过堆起、压实,再堆起再压实震到麦草下面,方便起场,这样就不会让辛劳耕作一年的麦粒裹到麦草里被烧掉!用磨刮出来的麦草直接堆起来,给麦草垛打底子。</p><p> 接下来是“起场”。把麦草挑起来抖几下,确定其中不裹挟麦粒了才堆到麦草垛上。用两股叉起麦草,再用四股叉拾起碎麦草。带着草帽满斗大汗的人们分工明确,井井有条地忙碌着。这时候会有一个专门负责搭草垛的精英小团队。麦草垛的位置都选在场边地势高处,以免底部遇水腐烂。先铺一层麦草打底,然后均匀地向上码放。垛子上要有人按照搭角、起帮、踩实的步骤层层把麦草拨平踩实。木杈运来的麦草都堆在垛子周围,搭垛的人们一杈杈挑起,一层层地往垛子上撂。草垛上的人要眼疾手快,当一疙瘩麦草飞上垛子时,及时空中接力,用手中的木杈一挡一推,使之落在合适的位置。能站在草垛上的人自然也就成了“把式”,他们懂得在打底的基础上,层层往外放,到一定高度时再逐渐回收。中间厚度一两丈的麦草垛,收到顶部也就两三尺宽。顶部用带草的泥抹平压光,刷去垛子四周的浮草,麦草垛就算大功告成了。</p><p> 麦草起完,场上只剩下麦衣混着麦粒。扬场把式在场边早已经试好风向,他脚一垛,一声令下:“扬东南风,堆到这里。”所有帮工的男女老少一起动手,用推板、扫帚、木锨,齐心协力把麦粒麦衣集中堆到扬场把式指定的地方。</p> <p>  风来了,扬场了!扬场是正儿八经的技术活,讲究看风向、凭手劲。扬场者一般弓箭步站立,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握紧木锨,铲起麦衣、麦粒和土的混合物,迎风抛出去。当木锨到达最高度,就要将右手一扭、一勾,麦衣瞬间被风叼走,麦粒带着美丽的弧线沉甸甸地落下来。扬场的手劲要随着风力随时变化,风大劲使小点,不然麦粒也会被风叼走,风小就劲使大些,否则麦粒麦草分离不彻底。这时候掠场把式上场了。掠场把式挥动手中的扫帚,在落下的麦堆上掠动起来,把麦草秸和土疙瘩掠到一边,亮出金灿灿的麦粒。手上的那把扫帚如同美丽的女人扬起的丝带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扬场的“唰唰”声清脆悦耳,掠场的“唰唰”声低沉婉转,两种“唰唰”声交织在一起节奏明快、跌宕起伏、洋洋盈耳。随着木锨最后一道弧线的划过,场上堆起了一座金山,比金字塔还要古朴,比富士山还要厚重!这就是农民的质朴和厚重。</p><p> 金灿灿的麦粒一边装袋,主人一边在心里默默计数。这气氛不亚于学生考试后公布成绩的忐忑。收成好的人家笑声震天,收成差点的低头反思。</p> <p>  虽然现在已经实现全机械生产,但碾场这种古老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丝毫未减。虽然“五月麦黄、秀女上场”已成为历史,但那“龙口夺食"的紧张、那“脱胎换骨"的苦楚、那丰收的喜悦,谁又能忘怀呢?</p><p><br></p> <p>  (作者:赵小平,小学语文老师,文学爱好者,华亭市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