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你是否知道,你本人(没错,就是你!)比任何玩具都更让孩子喜欢和着迷呢?孩子们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是电子节目,他们需要的是你!他们真正看中的是和你在一起的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这一段是我翻开看书页看到的第一段话,看到这段话的直观感受,这是一本想讲述怎样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书?细细品读,本书的魅力不仅仅如此,它是一本关注孩子心理,利用“情感引导”的方法,让你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发现亲子相处的奇妙旅程!</p> <p> 本书的作者:金伯利·布雷恩,最早在世界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美国教育儿童专家,她致力于0~6岁儿童的成长教育研究,她发起了一项全国性的运动,帮助美国家长尽全力给孩子一个健康美好的开始。整本书由六个章节、两个附录,利用父母与孩子之间相处的常见情境,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孩子与父母的心理,并且有针对性的给出“情感引导”的策略和方法。</p> <p>1、 什么是情感引导?</p><p> 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恰当的方式表达。</p><p> 在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日常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制的场面,比如说因为没有玩够而哭闹不回家、因为一个玩具与同伴大打出手、因为暂时没有得到满足而哭闹、尖叫和撒泼,通常这时让父母都会感到无比的尴尬和无所适从。当我们感到无力和无所适从时,往往会进入教育的误区和怪圈。</p> <p>本书总结了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常见的误区:</p><p> 1. 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不许再闹了,立马停止,不然说好的游乐场就别想了”“没关系,让他闹一会,闹累了就不闹了,现在制止也没办法”这两种说法前一种控制,后一种放任;其实在生活中大多数家长是处于两者之间,很多的家长更多的使用强制控制,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中根深蒂固的理念“不打不成才”,虽然立竿见影,孩子会立刻乖巧听话,大人也能比较轻松,但是这么做今后孩子缺乏责任感,更容易放纵。然而放任型,孩子缺乏社会规则,缺乏约束力和规矩,在集体中没有归属感,容易形成成瘾性个性。</p><p> 2. 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这一点书中用了孩子荡秋千摔跤的例子。我们通常会观察如果没有大碍,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说一声“没事儿,你很勇敢,没关系的,自己爬起来继续玩吧”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书中也用了一个成人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你摔跤了,你老公过来说:“没事儿,根本就不疼,赶紧起来”听到这样的言语,心里是否非常的不愉快!正确的做法是,马上走到孩子身边,查看孩子的情况。同时关切的询问:“宝贝,你没事吧?”如果孩子受到了惊吓,应该安抚孩子的情绪,肯定并明确表示,高高的秋千上掉下来确实吓人,然后陪伴孩子休息一会在去玩耍。</p> <p> 3.采用外部刺激和奖励的手段: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但是怎样的鼓励才能促进孩子内心的成长呢?当孩子表现出色或是有个小坏习惯总是改不了的时候,如果经常利用一些小贴纸,小玩具或者说“你怎样就可以得到什么”的方式,其实这是一种贿赂的方式,时间长了孩子忽略了我要怎么做,只是为了得到外在的奖励而服从或讲规则,然而对于规则或事情本身,却是不理解不明白的。</p><p> 4.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如果您的孩子因为贪玩错过了午餐时间,你该怎么办呢?通常很多家长都会让孩子承担没有中午饭这样的后果,错过了就没有了,直到晚餐时间才能吃饭。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当孩子哭着喊着说自己饿了,要吃东西。听听这样的声音是否熟悉:“叫你吃饭你不吃,现在饿了吧?没有了?”“哭也没用,今天中午就是没饭吃,看看下次还敢不?”当你回想起饭前跟孩子的软磨硬泡,现在是否感觉特别的得意。其实这样做只是用一种看似温柔的方式宣泄了情绪,其次就是给孩子了一个消极的后果。我们要明确区分什么是直接后果,什么是消极后果:孩子贪玩儿,错过了午饭,这是直接后果,我们可以告诉他为什么没有吃饭的原因,但是不生气;孩子看书撕坏了书页,你停止了他的游戏并不允许他看喜欢的动画片,这就叫做消极后果。孩子会感到家长的负面情绪,并学会用暴力的沟通方法对待他人。</p><p><br></p><p>二、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p> <p>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现情感引导,书中第三、四、五三个章节,分年龄段给出了关键的步骤和方法:</p> <p> 婴儿期是建立亲子亲密关系的关键期。曾经也看过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一度认为,婴儿期的宝宝虽然小,但是也不能惯出坏习惯!通过阅读本书,才了解到这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婴幼儿时期并不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更重要的是建立亲子情感,婴儿期的宝宝是不会被惯坏的。书中举了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例子,如果宝宝哭闹,应不应该立即抱起来安抚。曾经的我让孩子就哭一会,心里明明很难过但是还安慰自己,就当是练习肺活量。现在想想,孩子哭泣是需要母亲的关爱和帮助,母亲听到孩子哭泣就会难过、担心,就想抱起来安抚,这分明就是本能的反应,跟是否把孩子惯坏了没有直接的关系。婴儿期的哭闹是孩子来到世界上与亲人建立关系的语言枢纽。经常能够得到父母安抚和拥抱的孩子,会哭闹的更少,更加信任他人,也更独立,更有安全感。</p> <p> 两到三岁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其中作者强调设定限度和孩子需要自信心,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设定限度,在书中作者用播种子的表述方式阐述了设定限度的方法。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提前清晰准确的告诉孩子你的要求是什么?比如:“妈妈要带你去滑滑梯,我们说好玩半个小时,等下妈妈要去超市并要准备午餐,所以要守时。”然后出发前说一次,路上说一次,玩耍前再问孩子:“还记得妈妈的话吗?……”然后再开始游戏。孩子提前有了心理预期,就避免了无法满足游戏时,亲子之间的不愉快。孩子需要自信,给孩子一些自己做决定的空间,不否定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能够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有利于孩子自尊自信。</p> <p> 四到七岁这个阶段保持亲密的关系,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社会交往的机会也更加频繁,通常会出现自己和同伴和集体之间的矛盾与不安。作为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同情孩子的遭遇,疏导孩子的心理;其次,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带孩子参加不同的社交活动,社会交往能力是在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模仿获得的,父母是最好的社交榜样;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隐私,教会孩子如何道歉,让孩子明白遇到问题抱怨和发脾气是没办法挽回和解决问题,正确的表达和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受到肯定和理解释,要表示感谢,在游戏中知道保护朋友或他人。</p> <p> 整本书都在讲述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作为幼儿园老师我坚信好妈妈才能成为好老师,幼儿园孩子的年龄小,幼儿园的教育更是从家到家的教育。书中的“情感引导”对我的启发很大,也非常的受益。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孩子成长,更美好的是修炼更好的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让爱成为教育的调和剂,让情感承载教育的温度,让我们能够走进孩子的七彩童年,做孩子们的老师妈妈!</p> <p style="text-align: right;">【赵振国工作坊简报 第56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