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造天河——河南林州红旗渠游记

ylp

<p>从小就知道有个红旗渠,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由人工凿出来的天河,那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激励了几代人。</p> <p>红旗渠本身,是河南林县人民在1960年为解决用水困难而修建的一项巨大的工程。总投资1.2亿元,历时近10年,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 山西的浊漳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削山头、凿山洞、架渡槽、修水库,硬是在太行山上的半山腰上,人工的开凿出一条天河来。</p> <p>红旗渠历时近十年完工。据计算,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 ,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可见工程量之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红旗渠纪念馆以图片、情景再现和影像等形式翔实地再现了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p> <p>红旗渠部分山洞渠道的修建和新疆坎儿井的修建方式一样,都是相隔一段距离从上往下打洞,然后再左右开凿互相贯通。</p> <p>分水闸(总干渠分为一干渠,二干渠的闸门),红旗渠至今仍在通水,继续惠及子孙后代。</p> <p>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p> <p>展览馆部分游览结束后,我们继续车行40分钟左右,就来到青年洞景区。</p> <p>下车,步行一段距离,回首就能看到红旗渠景区服务区的标志性红飘带建筑——廊桥,它是红旗渠形态的延伸,红旗渠精神的升华。</p> <p>创业洞,是在最困难时期开凿的工程。该洞长63米、高5米、宽6.3米。</p> <p>团结洞,隧洞长26米、高5米、宽6.3米。</p> <p>老炮眼也叫烧炮。因这里的岩石都是石英砂岩,石质非常坚硬,渠道要从此通过,必须先修成一个平台。光凭人工开凿进度非常缓慢,因此修渠民工决定在这里放老炮。他们先找准炮眼位置,并打成一个小炮眼,然后在炮眼中放烧炮,烧炮后,再下洞作业,就这样打打烧烧,最后打成直径1米多、深10余米的老炮眼,在炮眼中装上1000余公斤的炸药,进行爆破,半座山头应声倒下,这样就形成了修渠过程中“一炮崩倒半架山”的故事。</p> <p>崖壁上雕刻的人像。</p> <p>一线天,最窄处只有0.4米,仅容一人单身独行。</p> <p>渠堤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责任界碑。</p> <p>青年洞,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原洞长616米。这里是游览红旗渠的终点,崖壁上有许多题字。</p> <p>远处看青年洞风景,青年洞就是从这座山穿过去引水。</p> <p>建设红旗渠,是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敬爱的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p> <p>红旗渠的建成,给林县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毫无疑问。但更重要的是,林县人民以及工作在林县的党政干部,为我们中华民族,贡献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