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日,在微信群里喜闻海芳同志正式转岗党委书记,林飞同志走马那能,接任乡长一职,人事变动意味着将开新局,甚感欣喜。欣喜之余,我想,我该正式与我爱的那能告别了。</p><p> 离开3月以来,行走在文山这座美丽祥和的城市里,我就似红楼梦中误闯大观园的刘姥姥一般,陌生而好奇,局促与不安。四顾无人,习惯了小心翼翼打量自己,生怕活成这座城市里吓煞路人的另一道风景,心态像极了80年代首次赶马进城的农民大叔。偶有闲暇,喜欢在黄昏时分一个人绕着人工湖漫步,望着远近耸立的大小楼宇,任思绪飞越重山峻岭,远走那能!</p><p> 我知道,我是想那能的,目虽不能及,心仍向往之。8年的时光将这个偏远的小镇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命格里,无论我愿不愿意,我的身上,我的潜意识里,我的骨髓深处,我流淌着的血液中,全都烙上了抹之不去的那能印记!</p><p> 每每半夜醒来,恍惚中总以为自己还在那个偏远安逸的小镇里,还在那条宽敞洁净的街道上,还在那幢青灰色的办公楼宇中……。我才知道,我是依恋那能的,这种依恋,像极了背井离乡外出求学的孩子对慈母一般的不舍。我才知道,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并不是转身离去就是离开,唯有灵魂跟着一起上路,才能走得彻底……</p><p> 8年的时光弥足珍贵,离开3个月来,每每有人问起,总惊诧于我何至于在这个边远的小镇蜗居8年。面对疑问,我一笑处之。与人谈理想、谈信念似乎都不合时宜,说迫于生活又过于现实。但8年的时光,我与我的同事们,几乎都是以那能为家,将每一天当作最后的时光来珍惜的,就如寺庙里的和尚,在一天总是要撞一天钟的,只不过,我们习惯了在清晨起床时用冷水泼泼脸、醒醒朦胧的睡眼,然后用尽蛮荒之力撞钟,力争钟声清脆、幽远,少出杂音罢了。</p><p> 行走那能8年,我与我的同事们,竭尽全力扶最“真”的贫。这8年,恰逢国家吹响脱贫攻坚战役号角,所有力量倾注基层一线,向贫困宣战。我与战友们率先宣誓,主动应战,充分发扬新时期那能人民不言苦、不怕累、不退缩、不掉队的“四不”精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这场持久战中。我们风雨无阻,每天用脚步丈量着那能厚重的土地,对标对表,逐户筛查,反复找问题、补短板、堵漏洞,逐村过筛子,打好歼灭战,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那能的山山水水间,把青春的激情留在了那能的村村寨寨里,最终实现了1004户4251人的高质量脱贫。在这场战役中,州工信局、县委组织部、水务和环保局等12家帮扶单位心系群众,倾力相助,全力支持,全面推进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扶贫产业、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帮扶合力,他们是那能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在这场战役中,有一支番号为“1900”的部队,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领着与工作量完全不匹配的工资待遇,克服种种困难,每天冲锋陷阵,用最大的恒心与韧劲啃着最难啃的“骨头”,整个战役没有一人因为工作艰难而退缩、辞职,完全刷新了世人对村“两委”干部的认识,他们是那能脱贫攻坚中的尖刀班……</p> <p> 行走那能8年,我与我的同事们,竭尽全力建设最“靓”的镇。“那能不成街”流传已久,已成为了贴在那能脑门上最显眼的标签,潜意识中蚕食着那能人民奋发进取的信心,如何破题一直是历届党委政府努力的方向。我与我的同事们,在无数前任打下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历史机遇,创造性提出了“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集镇开发建设”的模式,全力争取省、州、县支持,联合乡、村、组共同发力,用3年时间拓建4条主街道,建成了5个以建档立卡户为主的安置小区,搬迁500余户2000余人定居集镇,搬出了一个规划超前、规模适度、建设有序、依山傍水、功能齐全,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新那能,完美终结了“那能不成街”的辛酸史。这次那能新集镇建设,如果没有薛创同志主动请缨,带着一班人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主动作为,顶着压力推、加班加点干,那能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新模式的进展就不会这么顺利;如果没有2016年的村组换届,没能将梁国贵、梁文海、黄树权几个村小组的能人干将选出站在前台来,没有他们起早贪晚,全力配合,多次入户苦口婆心开展群众工作,仅仅靠乡级层面推动是难以完成的,他们才是新那能建设的有功之臣,那能人民不会忘记……</p> <h3> 行走那能8年,我与我的同事们,竭尽全力种植最“甜”的果。那能土地广袤,水源丰富,气候适宜,却长期守着良田沃土过着基本温饱的生活。扶贫战役打响以后,我与我的战友们始终认为,扶贫的根在产业,扶贫的关键还在于抓好产业,只有产业发展了,群众才能脱贫致富,最终摆脱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宿命。为此,我们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同时,在民营企业热心人士谢伟东同志的引导下,远走广西荔浦,考察论证砂糖桔产业,最终决定结合那能实际,嫁接荔浦成功模式,整合一切资源,釆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重点打造砂糖桔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让群众在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中增加收入、学到技术。通过3年努力,我们建成了遍布5个村委会的3000余亩砂糖桔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如今,进入那能,放眼望去,满园苍翠,去年挂出的果甜脆可口,已经开始销往远方。试看明日,那能必定果满枝头,树满地头,人满街头,钱装包头。那时,一定不要忘了老谢头!</h3> <p> 行走那能8年,我与我的同事们,竭尽全力打了一场最“难”的仗。2020年新春伊始,一场源自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乘着春运快车迅速蔓延全国,面对重大疫情,卫生系统首先拉响警报,全乡所有医务人员腊月29返岗待命;正月初三,全乡干部职工返岗开始逐村排查隐患;正月初七,县委县政府一声令下,我们立即阻断了乡、村、组与外界的所有通道。在没有口罩、没有酒精、没有消毒液、没有防护服、没有任何物资准备的情况下,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就这样拉开序幕,我们仓促间上了战场。随着排查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份份名单传到乡指挥部,需要派出医务人员对有接触史的群众进行居家隔离观察。任务与危险同时来临,乡卫生院党支部首先喊出了“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口号,院长蒋道珍、副院长谭金雄同志,亲自带着党员上一线,逐人观察,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背影留给了家人。20多天时间,家就在一步之地,却只能与家人遥遥相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班子成员中元权、张健、明发、礼奎、尚银、富兵同志率领站所负责人举起党旗,守在外围,用实际行动告诉群众,不怕,哪里最危险,我们就站在哪里护你安全。荣梅、秀靖、鹏颖、天凤同志早出晚归,全力保障后勤,忙得脚不沾地,每天行程近200公里,用行动证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那段时间,村村响起小广播,户户自动居家隔离,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主动要求上卡点值守。群众主动捐款弛援灾区,自发往卡点送吃喝物品,我与尚银同志在甘帮值守时,遇到弄彦村贫困户董美机老人,儿子多年前车祸致残,母子两人相依为命,家中一贫如洗,可就是这样的家庭,还往卡点送了两只鸡,付钱时讲了半天壮话,死活不收,我问原因,旁边的同志告诉我,老人说为了群众的安全,你们没日没夜值班,太辛苦了,所以这钱不能收,朴实的话语饱含了多少深情?整个疫情防堵期间,群众自发送往各个卡点的东西数不胜数,大部分群众东西送到后转身就走,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将不准接收群众的东西作为一条纪律来强调。一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艰难时刻,干群一心同进退,更让我们明白了,只要我们把群众装在心里头,群众就一定会把我们装心里头……</p> <h3> 行走那能8年,我与我的同事们,竭尽全力打造最“强”的村。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事业兴衰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重要论述,大胆举债,着力改善8个村“两委”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我们集中资金,全面发展村集体经济,大力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及时撤换不称职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着力整治软弱涣散的农村党支部,切实打牢基层党组织的基础,充分发挥了基层党支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农村党员在推进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h3> <p> 行走那能8年,我与我的同事们,始终铭记各位领导的殷切教诲和关心帮助。我永远记得县委家兴书记的勉励,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在一个地方工作,总要干那么几件有意义的事,离任后想起,内心觉得上不辜负组织、下不愧对群众,足矣。而在推进那能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前面猛冲猛打,身后却留下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陆勇县长亲自为我们坐诊把脉“治疗”的。那能这些年来的发展思路,基本上都是当时挂钩那能的组织部长李明照同志教授的;许多工作的推进,方法来自于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农富贵同志;还有秀祥主任、思亮主席、丽华副书记、海涛书记、政颖主任,农艳、昌颖部长等领导,他们一直在关心那能,帮助那能,支持那能,呵护那能。我常反思,这些年那能的发展变化,如果没有国家启动精准扶贫的大好机遇,没有县级层面的鼎力支持,没有领导们给思路、教方法;没有班子的团结一心,积极进取;没有干部的无私奉献,担当作为;没有群众不甘落后,主动参与,那能断然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局面。</p><p> 我常想,这些年那能的发展变化,只不过是全县推进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而已,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同志在默默坚持,无声坚守。就那能而言,在这个坚持和坚守的过程中,海芳同志父亲走了,当她风尘仆仆从那能赶回,双膝跪地,流着双泪千呼万唤,却再也听不到父亲熟悉的声音,留下“忠孝难两全”而抱憾终身;真民同志如救火队长一般,白天黑夜奔走重大项目一线,几过家门而不入,几次过节年迈的父母做好饭菜,却盼不来一餐团圆饭,几年时间硬生生熬出了满头白发;雷昌同志曾经蹲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工地上100多天,4岁的孩子天天电话询问何时归家,答马上,问几个马上才到我好记,雷昌哽咽;朱俊屹同志则是带着扶贫办的弟兄们经常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就连婚期都一再延迟;而为了顺利推进山瑶这个特殊群体的扶贫,罗文兴同志在诸病缠身咳嗽带血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我几次劝阻,他都回答,不怕的,我还行;50余岁的弄亭村党总支书记向家宝同志,在砂糖桔扶贫产业基地建设中,两个多月吃住在工地,毫无怨言。为了顺利脱贫,太多太多的同志,克服了太多太多的困难,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坚守,一直在付出……</p><p> 曾有人问我,在那能8年收获了什么?我无言以对。如果说8年的那能之行,让我与那能一起成长了,那是因为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成了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在这个好时代,组织给了我平台、领导给了我信任、同事给了我帮助、那能给了我机会。我不敢怠慢,利用这个平台和机会,将众人的智慧、学识、力量与群众的需要有机结合了起来,做了些实事,群众还认可,光阴没虚度,足矣!</p><p> 6月5日晚,我离开那能,众人极力挽留再宿一夜,而我知道,组织赋予我的使命已经结束,纵有千般不舍,我也自当离去。笑着与同事们一一握手道别,上得车来,看着熟悉的街道,明亮的路灯,亲手种下的行道树……不断往后退去,我知道这次真的要走了,内心无限惆怅。真民、国贵、文海同志有心,8里相送,车驶出那能界,心情低落到极点,无数次想着离去,本以为离开时会满脸笑容,满心欢喜,可当离别仓促而至时,为何却又是那么留恋、那般难舍。车过那马河停下,随着壮音很浓的“那能书记你慢慢走也”的歌声唱起,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与3人抱头痛哭。国贵哭着说,这些年,太不容易了。是啊!过往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多少艰难,多少辛酸,冷暖自知,悲喜自渡。8年的坚守,曾以为离开遥遥无期,临走了,才幡然醒悟,不经意间,那能早已是我家,今日离去,山高路远,“归家”才是遥遥无期!8月8日,在我离开那能两个月后的第3天,莫名收到一个包裹,纳闷打开,一面锦旗呈现眼前,当“那能全体山瑶群众敬赠”几个字样徐徐入眼,泪水瞬间满眶,为我远在“家里”朴实可爱的亲人们……</p><p>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8年那能行,一生那能情,细想8年来在那能的成败得失,我为那能所做的太少太少,而那能给予我的太多太多,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过往,最宝贵的一笔财富。那能期间,由于个人性格所致,为了推进工作得罪过的人,今日借此文逐一道歉,离去,山高水长,一别两宽,各自珍重,望莫恨。8年虽长,可许多想做没有做成的事,许多发展过程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和矛盾,均留予后任诸君,前路漫漫,道远事难,莫懈怠。没有一成不变的思路,没有永不过时的谋划,那能今日换将,相信在海芳、林飞同志的带领下,那能班子及干部群众一定能够团结奋进,开创新局,那能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p><p> 相信那能,祝福那能!!</p><p> 2020年9月9日深夜于文山·赵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