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五十年的问候</p><p><br></p><p>一、充满朦胧憧憬的年龄</p><p> 五十年前的今天,我们从口泉中学毕业,当年毕业时的情景总能让人泛起一些涟漪: 单纯,幼稚,冒失,无知。那时我们十七,八岁,个头不高,瘦小单薄,一身灰旧的衣服,一顶那年头很常见的帽子,满脸的孩子气,女同学大多梳着那个年代特有的两条大辫子,衣着打扮上的“五彩缤纷”一眼就能看出家境不一和在哪里出生的。拿现代人眼光看,那是最朴素最真实的年华,跟现在校园里齐整划一的校服,高大帅的形象,不可同日而语。当年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曾为自己的未来憧憬过——路在何方,将走向哪里?内心深处充满了不安躁动,终于——也就是五十年前的今天,70届的同学们又一次逆转了上山下乡的怪圈,我们不用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四大行业到学校敲定了我们的去向。第一批离开我们视野的是奔赴省城三十多位男女同学,弱小的身驱打起背包,扛起行李,按约定的时间,统一坐火车奔向省城,第一次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大同市口泉街,茫然地跟随着领工人员到了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综合加工厂;而相当一部分同学被大同新建的树脂厂(当时的树脂厂连厂房都没有)化学纤维厂带走;有N位男女同学被带有神秘色彩的军工企业616厂招走,而大部分的女同学(也有部分男同学)搭乘着数辆大卡车奔向口泉沟各煤矿的商业店铺。受政策制约,若干个来自农村的同学又回到了他的一亩三分地前。同学们匆匆忙忙告别了抚育自己成长的母校,告别了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那时不懂也无从懂得,离校离别意味着什么?同学们离开时,相互连个告别安慰话语都没有,更不用说什么正式的告别仪式了!人生以来最具有意义最重要的一次分离就这么轻易地和不经意间流失了,现在想来,真是愚啊,那匆匆的分离或许意味着永远的分开——,甚至对那些毕业后相继逝去的部分同学来说那就是永别!当年同学一场,朝夕相处两年多(应该是三年,文革期间有一年在家赋闲)时间不长,在学校时没觉得同学情有什么特别之处,然就是那短暂的两年,却成就了我们一生中彼此永不忘却的情怀和缘分,凝聚着我们津津乐道永不磨灭的记忆,孩提时代的天真,调皮,执拗,时时浮现在眼前,各式各样奇葩想法,花样不一的“恶做剧”,都是说不完的故事。时过境迁,人已暮年,每每想起仍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现如今,那一切都成了遥远的记忆,且这记忆时隐时现,只有同学们相聚时相互印证才使当年的“嚗料”更加完美更加清晰,成为大家共同欣赏怀念的“珍藏之版”。那张保存至今泛黄了“毕业合影照”是拉开我们记忆大门的“纽扣”,只要看到它,我们就重温起单纯嬉笑幻想的年代,泛起多多少少青春浪漫的遐想啊。</p><p> 看着发皱的老照片,五十年前发小面容依稀可见,岁月如梭,五十年了,老同学们,你们好吗?</p><p><br></p><p>二,五十年难忘的岁月</p><p> 走出校门,便入单位大门,一个学生瞬间变成了单位的一员,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有的只是单位老员工传统性说教: 跟着我干,我怎么干你就怎么干。</p><p> 树脂厂没厂房,在几个技术人员指挥下,十七八岁的同学(也是建厂首批新工人),在学习了大庆铁人王进喜事迹后,人人争当王进喜,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挖地基,搬砖,抬石头,一身灰土,满头大汗,硬是在荒地烂坟滩上建起了大厂房。为了尽快投产,他(她)们抬设备,钻地沟,爬架子。男同学以瘦小的身躯,拼足力气,咬紧牙关,扛着200斤重麻袋(盐)一步一颤抖迈向盐库堆盐的山头上,保证了工厂按期试产投产。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p><p> 商业系统女同学们,个头都没长起来(个高的也少),有的跟柜台平齐,同她们的老前辈们一样,用单薄的身驱抱起一卷卷近几十斤重的布匹,一袋一袋的面粉,一桶一桶油盐酱醋,在三尺柜台前忙前忙后,生怕前辈们说个“不”字。为了练就一手算账本领,白天黑夜扒拉着算盘,不停地练,手指练的僵硬了,甚至磨破了,仍要接着练,直至算盘打的哗啦巴啦响,成长为三尺柜台前的一名合格的售货员或业务骨干。</p><p> 在616厂的我们,为了国防建设,老师父们加班,我们跟着加,拉大杆(一种紧固螺帽的大板子),抱电机,两只手不停交换着各式紧固工具,急速拧着螺帽,到月底赶任务时,33个多小时连轴转那是常有的事,吃在车间,累的吃饭时拿着的筷子都在颤抖,干完活在车间澡堂洗澡时,在热水池里泡着泡着就睡着了,头扑通一声沉在水里才被惊醒。就这样干,心里也没觉得累,甚至有时涌现过一种不能外说自豪感“这是在为祖国的国防生产奉献呢,我不努力还待谁!”——多么憨厚,淳朴,多么“傻楞”的一代人。</p><p> 远在太原的同学们背井离乡,住在山区土建房子里,吃的大锅饭,喝的山涧水,头顶炙热的太阳,脚踏冒烟的土地,加工各式建筑材料,套板。忍受着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一干就是一辈子,最终也没能回到生他养他的口泉街,在太原定居(只有四五个人回来了)。</p><p> 这就是当年的我们,不讲待遇,不计得失,热血沸腾,热火朝天为国家各行各业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贡献着毕生的力量,我们——这些50后出生的一代人,从文革中承接了拨乱反正经济复苏的重任,在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中又在一线岗位干着最基础最繁重的工作,可以说,我们是伟大祖国从文革到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承前启后的一代,其中不少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勤奋学习,以精湛的专业知识,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企业领导者。</p><p> 然,受那个年代政治思潮的影响,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也有诸多的遗憾!</p><p><br></p><p>学业的荒废</p><p><br></p><p> 说起来我们真是生不逢时,初中阶段正是学习文化基础阶段,我们却处在文革特定时期,轰轰烈烈的批判走资派,斗争地富反坏右运动(批斗出身不好的老师)冲击着校园,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挂满了操场外墙上;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我们天天在校操场上轮班挖地道,天黑站岗(防敌特),深夜查岗,动员老三届上山下乡,没完没了的“工作任务”,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后期“复课闹革命”老师们刚给我们讲了课本上的三角函数勾股定律一点知识,毕业临期了,当时社会舆论是: 高中、大学培养出来知识分子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专政不需要那样的人——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升高中上大学那是痴心妄想,学业戛然而止。唯一留下的是,二十年后各行各业晋升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时,我们中大部分人因没有相应的文凭,而被拒之门外,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终身的遗憾。以至在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形势下没有发展的空间,只能工作在最基层,生活在最底层,工资等各方面待遇上不去,一辈子忙忙碌碌,生活却平平庸庸。</p><p><br></p><p>家庭成分的制约</p><p><br></p><p> 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阶级成分论盛行,家庭出生决定着你的现在和未来,毕业招工时,红五类的子女大都被用人单位招走,有了自己工作岗位,一些家庭成分有点“问题”的,无形中受到了牵连,个别同学直接被用人单位拒绝,学校不管你,不给你工作机会。看着在同一蓝天下一起长大的发小们被用人单位一拨一拨接走,而这其中的他(她)却被受冷落,无人问津,这对还处在成长阶段他(或她)来说(尽管不是他们自身的错),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心灵深处遭受的打击是巨大的。</p><p> 唯阶级成分论还影响着这部分人和一些有上进心青年男女婚姻观念,文革后期同学们都已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一些成分高的同学一想到自己的家庭出身,自己就先没了底气,总觉得没人要。只要有人要,管他人好人赖,便匆匆结婚。有的虽两情相悦,却因出身问题残忍相别,造就了一辈子的遗憾和怨恨,甚至毁坏了其终身的婚姻幸福。</p><p> 本来在社会物质供应相对平衡,阶级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其历史上形成的家庭出身不应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标签,而在那个特定年代却成为制约这一代人们政治前途或谋事求生磨灭不掉的标签。</p><p> </p><p>无知的婚姻,无奈的生活</p><p><br></p><p> 如果拿现代人对婚姻观的认识和理解来返观四十年前的一代人的婚姻,那时的我们就是新中国最愚昧,最无知的一代,自己的另一半应该怎么找,谈对象应该谈什么?婚姻家庭的实质是什么?一无所知。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婚姻是父母做主或媒妁之言促成的。婚后生活过得怎么样?那就全凭自己的运气或命运安排了,不可否认的,也有两情相悦,小日子过得较为甜蜜的。但绝大部分婚姻是为了父母(不让父母再操心),为了孩子有个完整的家凑和着过了大半辈子的,两个生活习惯截然不同的陌生人,相互不了解,性格上差异大仅凭着一张“纸”拉郎配式地栓在一起,生活矛盾此消彼长,冲突不断。天长日久,这种不和谐造成双方的积怨和委屈日趋加重,日子却仍在过。</p><p> 人类历史中空前绝后的绝育手术也让我们这一代女同学们遭受了巨大痛苦,排着长队人人过关伴随着撕心裂肺的疼痛深深铭刻在这些女性的记忆中</p><p><br></p><p> 而最最最使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们班有十一位同学相继逝去,他(她)们那熟悉活跃的身影再也无从找寻,再也听不到他们亲切热情的话语,再也看不到他们充满活力相互逗趣的脸庞——为了同学们聚会忘我的付出,网上常常出现的“你好”“最近在忙什么”?的牵挂,再也,……也没有再也了。他们是:</p><p>聪明睿智,常常笑容满面的——乔瑞同学</p><p>默默无闻,谨慎持家的——陈兰娣同学</p><p>热情豪爽,敢作敢为的——张福成同学</p><p>一生坎坷,颇多磨难的——吴月兰同学</p><p>说话直爽,病魔缠身的——郭玉梅同学</p><p>善良忠厚,热情助人的——武喜儒同学</p><p>“校长”“团长”,忙于“出镜”,却疏于健康的——李亚琴同学</p><p>一身正气,热情直爽的——任高祥同学</p><p>平平淡淡,认真谨慎的——刘连生同学</p><p>还有王 文,刘 占同学</p><p>有的英年早逝,有的是在这一两年间相继逝去。</p><p> 愿他们在天堂安好!</p><p><br></p><p>三、五十年后的顿悟,感慨</p><p><br></p><p> 光阴似箭,一晃五十年过去了,我们从少年走到了老年,在传统教育中成长,在文革中的迷茫,拨乱反正中觉醒,改革开放中的明白,经历了太多的的事事非非,看清了了人性本质和人世间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老了,回头反思,忽然,茅塞顿开,茫然醒悟,感概颇多:</p><p> 1. 工作中待人看物的忒“认真”,是一种不切实际幼稚的表现。一心为公严格要求自己是对的,也是应有的表率作用,而不能把员工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自我”意识看的太重,成为一种偏见,影响人际关系。</p><p> 人的“自我”意识,是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现实需求决定的,要改变它,鄙视和讨厌都不能解决问题,需要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引导并协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予以扭转。。</p><p> 2. 婚姻生活从不相知到相“知”(知其两性格上的巨大差异)从相互看不上眼到懒得吵闹,从心里委屈一辈子到“认命”适应这“别扭”,儿女们成家了,孩子们在外面打拼略有成效。后来才发现,原来不离婚也是一种“胜利”——起码保证了孩子们心灵没有受到重大的刺痛。</p><p> 老了,相互都明白了,过去的都就让它过去吧,多宽忍,多体谅,少冲突,少计较,活好当下,白头偕老,共度晚年。</p><p> 3. 老了,什么最重要——健康!什么最难的——健康!怎么能活的健康?: 鄙弃一种陋习:什么好吃就吃什么,不对胃口就不吃。应改为:对身体有益就多吃,不对胃口也要吃,对身体不好的即使好吃也不吃,从嘴上把住健康的门;放松心情,孩子们都已成家另过,年轻时无暇顾及自已爱好的,就用能走能跳这一“黄金段”把过去的时光补回来,爱穿漂亮衣服的就尽情穿,想美容化妆的就找家美容院把自己好好打理一下,换个面容,亮出精彩的你;想放歌高亢响亮地吼一嗓的,那就去“吼”吧;想旅游的,想琴棋诗画的,想活动锻炼的,那就痛快地去玩。怎么高兴怎么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不亦乐乎!</p><p> 4. 老了,更加懂得珍惜同学情: 同学的情是一生情,同学的爱是一世爱,同学间的问候热血沸腾。有了欢乐找同学分享,有了难处找同学帮。同学常聚首,问长问短,情深意长,忆忆当年,乐在当下,笑声不断心气顺。身体安康常走动,让老了的我们和所有同学们共勉:精神抖擞愉愉快快地生活,在晚年活出质量,活出品味,活出自我,晚年健康,幸福多多!</p><p> 愿所有老年同学们晚年安好!</p><p><br></p><p> 2020年9月11日</p><p> </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