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插图的作者是苏联的乌克兰画家列兹尼岑科的作品。列兹尼岑科曾获得过斯大林奖金。 </h3> <p class="ql-block">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文版使用了这些插图。插画共15幅,为炭笔画,书前扉页还有列兹尼岑科手绘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画像。我用一张纸遮住三个人物的头部,然后解读画面内容,一切都会茫茫然。拿掉纸,即使你没读过原著,对画面的场景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就是人物面部神态的重要性,而眼神光则决定了一切。</p> <p class="ql-block">上小学的时候,曾经临摹过这些画,所以现在再看这些画有一种旧日重温的感觉。</p><p class="ql-block">骑兵的高大与孩子的渺小形成对比,暗示着未来成长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面让我记住了一辈子,那是一种活力,一种纯洁的吸引,一个充满浪漫思想的成长时期。</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安排的非常好,一动一静,色彩黑白分明。</p> <p class="ql-block">看完这张图,当时想,做男人就做朱赫来这样的人。</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文学名著插图着重写实性,从中可以感觉到很强的现场感。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在眼神光里。</p> <p class="ql-block">画中这些人物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到生活中去捕捉。因此,人物的神态,动作都十分贴切书中的人物要求。</p><p class="ql-block">母亲忧心忡忡,年轻人充满热情,大叔则是一脸的坚毅,视死如归。插图的质量和精彩程度都达到了完美水平!</p> <p class="ql-block">这种俄罗斯舞蹈动作,没有亲身观察是根本画不出来的。画中的跳舞者与观众的呼应非常到位,士兵的舞姿是个亮点。</p> <p class="ql-block">马简直画活了,双眼紧盯前方,双腿有力的抬起,战争的激烈感通过这匹马就感觉出来。</p> <p class="ql-block">看过老电影《列宁在十月》对画中的汽车就不会陌生。汽车灯光点出了环境,少了那两束灯光,夜晚的气氛就会大打折扣,这就是作者高人一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记得,冬妮娅的侧面像很难画好,其实,临摹也需要很深的基本功,那时候我太欠缺了,基本是自学加爱好。不但不会画画,也不了解人生。</p><p class="ql-block">他们在少年时代是那么纯情的相爱,长大了却走上了不同的生活,为什么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答吧。</p><p class="ql-block">注意,三人位置的安排,主次和疏密。</p> <p class="ql-block">画这种群众场面,我最头疼,总是无从下笔,摄影就容易多了。所以,摄影师仅仅是师傅而已,画家才被称为艺术家。其实,你只要把近景的几个主要人物安排好就行了,这就像一间房间,先把床和大衣柜的位置确定好,其它的家俱也就各归其位了。</p><p class="ql-block">图中,居前的小男孩是亮点。</p> <p class="ql-block">苏联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中国一代人,到现在我也是这样认为,没有理想的人生是空虚的,自我的。</p> <p class="ql-block">绘画培养了自律和专注力,这对学习知识无比重要,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无法承担责任的。</p><p class="ql-block">绘画不单纯是培养一个爱好和你对艺术的兴趣,而是使你成为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乐观豁达的人,懂得生活的人。</p><p class="ql-block">图中的光线是从左后方射过来,表现了室内环境。右边老者脸上出现伦勃朗光。</p> <p class="ql-block">画外音:“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保尔在这里讲的是过去时,作为现在时就是:“白日去如箭,达者惜今阳。”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p> <p class="ql-block">一本好书往往离不开插图,万语千言往往比不上一张图。没想到,一个不起眼的有关插图的美篇,让这么多篇友喜欢,那就接着往下续,再介绍小说《静静的顿河》插图。</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还有一本苏联小说为国人熟知,那就是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不过它的电影版更为国人熟悉。为书做插图的画家是韦列伊斯基,他出生于1915年,1993年去世。</p><p class="ql-block">为了画好书里的人物形象,他特意来到顿河体验生活,他用两年的时光完成了四十多幅精美插图,不简单的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由于天资跟不上,我的美术水平只相当于涂鸦,但是对后来的摄影爱好却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因为它们都离不开对光线的掌握。区别在于,一个是用铅笔画在纸上,一个是用光线曝光在胶片上,虽然形式不同,但在光线明暗的表达上是相通的。看这幅图的明暗大光比,不管是对铅笔还是相机,都是个考验!掌握光线的方向性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人物摄影在构图上涉及到人物的主次搭配,排列与组合,在美术作品上同样也是如此,可以互相学习。</p><p class="ql-block">这里用的是平射光,它起到稳定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人们对一本书保留的印象往往是插图,一本书的文学价值往往也体现在插图上。注意,画面上第一个人是弯腰的,如果去掉他,那么第二个人就是第一个人。</p><p class="ql-block">比较一下二者的区别,不用说,画面会非常呆板,弯腰起到了很好的动态陪衬作用,也是画面中的亮点。</p><p class="ql-block">土地在画面中占一半,突显土地与人物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静静的顿河》电影演员的形象挑选就来自书中的插图。苏联时期的电影摄制还是十分严肃和认真的,与今日的港台片不可同日而语。这幅S型构图对我印象很深,尤其是队伍后面雪中穿高跟鞋的太太,让人感到慌不择路,这是点晴之笔!</p><p class="ql-block">摄影也一样,画面要有吸眼球的东西,抓住了这点,就抓住了主题。狗狗在画面中起到了平衡作用,少了它就象老人走路少了拐杖。</p> <p class="ql-block">注意看画面的安排,黑云暗示了生活的沉重压力,让人俯倒在地不堪重负,向日葵也暗示了这点,也就是黑云压顶人欲摧吧!艺术从来就不是脱离社会和现实的。</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去埃及,随行有一对年青人,路上我们参观神庙,古迹他们都不参与,就是在外面打扑克,说对这些石头没兴趣,好可惜!</p><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年去巴黎,也是一对年青人,也是哪里参观都不去,只在老佛爷看包包,整整看了两天,后来他俩对我说:我们对艺术看不懂,这次来旅行就是买包的。</p><p class="ql-block">好可怜!现在年青人婚姻危机多多,矛盾多是日常生活小事。如果他们的生活情趣多一点,对物质的依赖少一点,还会这样吗?!</p><p class="ql-block">这幅图,小人在上,大人在下,平衡的真好,寓意生活中转变。</p> <p class="ql-block">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知识是什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表现。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如故宫和长城,没有知识的国家早就灭亡了。艺术是什么?艺术代表了文明的发达程度,没有艺术的民族就没有生命力。国家如此,民族如此,家庭如此,夫妻也如此,苍白的生活如同嚼蜡早晚散伙。</p><p class="ql-block">构图中,场面的表达最难,整不好就是乱做一团。其实,关键就是两个敬礼的人,俯视的角度让你看明白一切。</p> <p class="ql-block">船上站着的那个人就是亮点,上方吊运的物资平衡了整个画面。二者构成了画面的主体,船和上船的士兵都是陪体。人物虽小,但是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注意看这幅画的人物组合和光线的妙用,我们在家庭聚会和婚宴场合经常会遇到。不要忽略画中的细节,妇女与猫的呼应就是个趣味点,场面一下就活了。细节的把握能力是艺术家成熟的表现,而洞察力可是你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本钱。</p> <p class="ql-block">艺术的很多原理都是相通的,可以扩展到雕塑,建筑,家居设计,甚至是考古,医学整形,标本制作等实用领域。</p><p class="ql-block">一切爱好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这是宗旨。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东西,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自然界更多的美,就是说话也有语言的美,这就是语文中的修辞,可惜的是优美的语言正在远去,被很多调侃的网语代替了。如今这个逗B那个沙雕大行其道,B是什么?小时候我们的父母都不准孩子说这样的话,因为它很不美!</p> <p class="ql-block">最后把《战争与和平》的插图也在此做一介绍。</p><p class="ql-block">这幅托尔斯泰像是画家谢罗夫画的,形象非常写实,他也为此书画过插图。《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p><p class="ql-block">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施马林诺夫.杰缅季阿列克谢耶维奇1907年4月29日,生于喀山的一个农艺师家庭,他为一系列俄罗斯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创作过插图。</p><p class="ql-block">下面就是施马林诺夫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所配的黑白插图,其立意构思与楼上的两本名著有所不同,绘画手法上有速写的味道。把三本名著的插图集合在一起,供大家欣赏比较。</p><p class="ql-block">这是小说开始的场景,鹤立鸡群的人就是彼埃尔,正在参加太后女官安娜·帕夫洛夫娜的晚会。</p> <p class="ql-block">这个宴会是个大场面,到会的都是俄国上流社会的名流,人物安排复杂。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人物多达559个,各有其独特的个性,也各有其欢乐、痛苦、以及各种内心思绪,这对插图画者是个考验。这样波澜壮阔史诗般的描写,如果没有插图,读起来就乏味多了。当时的俄国首都是彼得堡。</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库图佐夫,时年60岁。不知怎么,当时看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他就像一个肥胖的女人,做事的风格也像。说他老谋深算也可以,说他处事小心也可以,总之,他最后成了大英雄。</p> <p class="ql-block">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公爵,一个富有理想的帅小伙。其生活严肃、处世严谨、作战勇敢、对国家富于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也是农奴制度改革的力行者。画这样的人也不容易,整不好就画出一个高大全。</p> <p class="ql-block">这些图可以帮助你马上理解书中的内容,但是在表现上都比较直白。</p> <p class="ql-block">这幅法军在俄国土地上的暴行描写的很深刻。画一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容易,画一个描写战争中的细节片断和人物的内心却是难上加难。</p> <p class="ql-block">狗狗在这里又起到辅助角色,白色的狗衬托了泥泞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插图的重要作用是配合文字加深对内容的形象理解,表达上有各种手法,但需要寥寥几笔就构画出人物的形象和生理特点,这是难点。</p><p class="ql-block">这是比埃尔在书中的造型。年轻,富态,又有些知识分子的呆里呆气,这幅画像很到位。</p> <p class="ql-block">《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的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残酷流血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p><p class="ql-block"> “长官,磨好了,您可用它把法国人劈成两半。” 彼佳醒了。 “天亮了,真天亮了!”他喊道。这是大战前夜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托翁费了不少笔墨。这幅画表现的就是这个情节,通过哥萨克老兵的磨刀,让你想象出第二天战争的激烈。</p> <p class="ql-block">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登基。当时,沙皇政府由于在克里木战争期间遭到军事失败而削弱,农民暴动风起云涌,各方面人士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在这种形势下,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废除了农奴制,并实行了一些自由主义改良政策。1825年起义失败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也在这时被赦免。</p><p class="ql-block">图,场面设计的不错,对娜塔莎的形象描写是一个活泼,娇小的少女,逆光的设计有新意,加强了立体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标志着俄国农奴制社会正在崩溃,疾速地向西方的资本主义迈进。经过十九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上下求索,托尔斯泰终于推出《战争与和平》。</p><p class="ql-block">这幅图的人物安排还是不错的,反映了大战来临前,俄军的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在19世纪初,俄国经历了两次对拿破仑军队入侵的反击。那是两场正义的保家卫国的战争,俄国人民空前地团结在了一起,不分贫富贵贱,甚至男女老幼前所未有地同仇敌忾,有力地阻击了拿破仑军队的进攻,挫败了拿破仑的征服。</p><p class="ql-block">图中拿破仑的形象表现得很真实,众星捧月中让人很有现场感。</p> <p class="ql-block">托尔斯泰认为,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要解决自己的社会走向问题,有必要回到这段历史当中去,回到这段历史当中那种上下一起努力的奋斗当中去,因而创作了《战争与和平》。</p><p class="ql-block">在奥尔米茨,俄皇和奥皇检阅了八万盟军。</p><p class="ql-block">插图描写了书中这样的情节:“国王被一群文武侍从簇拥着,他骑着一匹英国式的枣红色母马,他侧着身子,用那优美的姿势执着单目眼镜,把它举到眼前,好奇地望着那个趴在地上、头上鲜血淋漓的士兵。”</p> <p class="ql-block">1812年,拿破仑率先撕毁原来的和平协定,指挥军队跨过涅曼河,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年迈的库图佐夫将军决心阻止法军继续向前推进,但由于战术失误和其他原因,并未使俄军毕其功于一役。</p><p class="ql-block">篝火照亮了士兵的脸,这种火光的描写已经介绍过,再比较一下。</p> <p class="ql-block">战役还不断进行着,双方损失都很惨重。最后,俄法军队在博罗狄诺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争夺战。显然,这是俄军所进行的最糟糕的战役。</p><p class="ql-block">库图佐夫不得不痛心地宣布军队无力保卫莫斯科,拿破仑则作为胜利者进抵又一座空城。安德烈在博罗狄诺战役中身负重伤。</p> <p class="ql-block">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洛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p><p class="ql-block">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画面展现了这个情景。</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海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皮埃尔硕大的身体与骑马的法军比例很巧妙。</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全民皆兵,抵抗侵略者!人物形象描写得不错,尤其正面那个拿枪的高大农民和他的着装。真不知我们现在的画家是否还会画出过去的八路军和农民游击队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安德烈出国去了,年轻的娜塔莎无法忍受寂寞,且被皮埃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利诱惑,擅自与其约定私奔,同时私自去信取消与安德烈的婚约。但私奔一事及时被娜塔莎的好友索尼娅阻止,与此同时娜塔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而大病一场,痊愈之后洗心革面。</p><p class="ql-block">对这幅插图,相信看过书的人都印象深刻,谁心里没有一个爱情的故事呢?</p> <p class="ql-block">这幅图是对娜塔莎最清晰的描写。反映了她当时的处境非常孤独。</p> <p class="ql-block">皮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罗霍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便与多罗霍夫进行决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p><p class="ql-block">图上远近两个人都需要清晰的展示,如果是我们应该怎样构思呢?只能把两人放近一些,近的似乎触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小公爵安德烈出征前将妻子娜塔莎安顿在父亲的童山庄园,以便生活上有所依托,老公爵则对儿子叮嘱了后事。童山庄园位于斯摩棱斯克以东约64公里,距莫斯科约160公里的乡村。</p><p class="ql-block">仔细看老公爵的手画小了。</p> <p class="ql-block">法军攻陷了莫斯科,但莫斯科实行了焦土政策。寒冬来临,法军饥寒交迫,只得狼狈撤离。那个跳出窗户的士兵是个亮点。</p> <p class="ql-block">图申上尉指挥的炮垒异常顽强。安德烈赶到这里下达撤退命令,在大场景的表现上,作者还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皮埃尔于莫斯科巧遇娜塔莎,两个风雨颠簸的人终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的妹妹玛丽娅也与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结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这幅俄罗斯素描般的风景画,让我感到俄罗斯文学的辉煌和宽阔的视野,《战争与和平》成为了托尔斯泰最有代表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全篇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