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少时乡村夏夜乘凉,离不开小凳子、马达椅、麦草扇、追逐嬉闹的伙伴们、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漫天的星星或明亮的月光、讲故事的前辈。</p> <p> 老家枫桥阳春村离县城三十多里,以“阳春年糕”闻名全市。村子东逾时起时伏、蜿蜒似龙、连绵簇拥的翠绿茶山紧挨聚英自然村,南、西跨杉柳参差、白鹭栖息、鱼儿欢乐的汩汩永宁江分别接钱家山下、石砩村与横山脚下、下西湖村,北与择树村毗邻,再往北则是山体巨大的西大山。她就这样静谧地躺在四周黛色环绕,东北茶园相枕,西南水田相拥、旱地夹杂、江水流淌之怀中。</p><p> 村宅前,是一千余平方的大道地,俗称大厅门外。大宅正面,东西有台门各一,均用石条品串而成,并刻有花纹、飞禽走兽,赏起来庄雅风范。左侧门额上方镌刻着“耕读家风”四字,笔力雄浑厚重,遒劲有力,可惜在文革时被视作“四旧”遭到部分毁坏。</p> <p>(文革时被损坏的“耕读家风”)</p> <p>(现在的大厅门外)</p> <p> 静静的夏夜,纳凉的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台门,拿着小凳子背着马达椅来到大厅门外,在漫天的星星或皎洁的月光下,劳累了一天的农人们摇着麦草扇说说笑笑,在夏夜的世界里自由自在。</p><p> 老农们吸着旱烟袋,东拉西扯着田里的水稻、地里的作物、山上的果木,算计着收成,饱经沧桑的烟袋锅里忽明忽暗地闪烁着红火的喜悦。女人们谈论着针线鞋袜、油盐酱醋、家长里短,品评着生活的酸甜苦辣,麦草扇下流淌出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清凉。兴致浓时,有人会哼起越剧小调或唱几句革命样板戏,婉转悠扬悦耳动听的声音,一拍合着一拍,如点点清凉的雨滴遍洒炙热的土地,给静谧的乡村平添几分悠然与闲适。</p><p> 我们男孩子们则三五成群追逐嬉闹,活动的舞台由大厅门外扩展到广阔的晒谷场和周围的屋基地,时不时分台门玩着对打,有时还当真,吆喝声、笑声、骂声直冲云霄,扰动月色,惊飞夜幕中树上栖息的鸟儿。女孩子们则喜欢在星光下抓萤火虫(当然我们男孩子也玩)。她们拿个玻璃瓶,盖子上钻几个洞以便让空气进出。她们飞舞着麦草扇追赶着萤火虫。抓到之后就放进玻璃瓶里装好。等抓得差不多时,把盖子盖上,玻璃瓶便变成了一盏萤火虫灯。萤火虫灯一闪一闪的,很是好看,是我们回忆里一束最温柔的光。</p><p> 夜渐渐深了,天也凉下来了。于是,男女老少陆续收拾起物件,慢悠悠地各自散去,只留下草丛中或屋角的蟋蟀,还不知疲倦地唱着,一声声由近及远。</p> <p>(萤火虫飘飘)</p> <p> 那时候的星空真是璀璨得很,深黑的天空里繁星无数。坐在大厅门外,可以看到巨大的银河从我们村子南面的老网山上一直跨到北面的西大山,还有各种星座,而且经常会看到流星划过夜空。</p><p> 到阴历七月初七,总是想起老人讲过的牛郎织女之传说。那时候我们懵懵懂懂,特别不解这样的爱情,长大了经过情海颠簸才明白,因为悲情和难得,所以感动人心,流传久远。现在想来秦观的《鹊桥仙》写得多好啊: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p> <p>(乡村夏夜银河)</p> <p> 于我而言,少时乡村夏夜乘凉最神往的莫过于听前辈讲故事。第一位的年龄五十多岁,养着八字胡须,他在村子附近的林场工作,大家都叫他科山伯。他平时讲话有点结巴,讲故事讲到关键情节时,由于情绪激动,结巴更明显,但是,大家就是喜欢听他讲故事。他讲的故事,其内容大多涉及本村先前的事情,尤其是抗战时期日寇侵占阳春村那段期间所发生的事。</p><p> 据他讲,阳春大屋建成于康熙年间,当时整座宅第有二千余根直柱,落地、外露有九百九十九根木柱,最后一根用石柱替代,以避皇室之嫌。内有八个四合院组合,中间180平方的天井。所有地基均由大小不一的石板砌成。相传石板取材于绍兴,由船运至村头八角亭。墙用青砖砌成,墙砖均刻有“汾阳”二字。过台门后的第一座正厅,最为雄伟壮观。三间一统的二个大厅,厅中柱子、横梁均需二人合抱,屋顶椽子直径有二十公分,现今造房可劈开四根用。屋柱下的石墩呈大鼓状,一尺五寸见方的门槛横卧厅堂。厅的前后门窗都是各种样式的花卉、八仙等镂空图案,内里照墙均用水磨砖砌成几何图形。大厅梁上装有铜钩,为逢年过节挂灯结彩而设置。遇有喜事,室内灯火通明,氤氲之气,袅袅萦绕,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传说,建房时座落左侧大厅有根过海樑突然断裂,众人束手无策,有一个路过此地的陌生人见状说:别急,用桐油石灰搅和,涂在断裂处即可。众如其说,果然见效。大家啧啧称奇,此人倏忽不见,大家觉是仙人相助。科山伯说,时至今日,左侧大厅断樑处痕迹仍然明清晰可见,不信?明早就可以去看。</p> <p>(断樑处痕迹尚在)</p> <p> 一九四一年,残暴的日寇从绍兴进犯诸暨,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国民党八十八师在枫桥小溪坞岭岗挖战壕,构筑工事,驻兵设防。在小溪坞九翠湾阻击日寇进犯,战斗异常激烈残酷,许多战士为抗击日寇而光荣牺牲。终因寡不敌众,阵地陷落,阳春村、石砩、小溪坞一带为日寇所占。至今在小溪坞九翠湾战场的遗迹处,坑道仍模糊可见,弹壳可寻。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九日,有日寇六十三人扫荡扬村,疑村中有抗日游击队,强迫村民杀猪宰牛,抢劫一番后把所有村民集中于大厅门外的大道地。四周架上机枪,封锁村口进出通道,让当时的郭云照保长辨认抗日游击队员,还深入村中逐户搜查。深宅大院,路径曲折,哪里能辨认清楚。到了后书房,发现仓库数座,贮满租谷,疑为抗日游击队的粮食贮备。这时,郭云照保长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用性命担保,村民才幸免于难,日寇将信将疑,悻悻而去。可是到了八月三十日下午二时许,忽有三架日机从白茅尖(西大山)飞临村子上空。盘旋一周,先丢燃烧弹,刹时火起,加之风势又大,火势则更为猛烈,继而丢下重磅炸弹十九枚,村民顿时血肉横飞,房屋顷刻之间成了废墟。清朝顺治年间建造的阳春巨宅,仅剩南首一带。日寇暴行可谓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科山伯栩栩如生地讲起这段历史,使我们无一不对日寇所犯下的弥天大罪恨之入骨。</p><p> 第二位的年龄有四十多岁,大家叫他水光师傅。他的家庭出身是地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不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讲故事。他和他的弟弟住在我家的对面。他讲的主要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故事。他无牵无挂,讲故事的时间大多数安排在晚上九点以后,听众不管老少,各自带上凳子,矮板凳在前,高板凳在后。他坐在半旧的藤椅上面向大家,一边轻轻地摇着扇子,一边有滋有味地开讲了。他在年少时读了好几年书,有较好的文化基础,记忆力又强,讲得有声有色,有条不紊,因而吸引了不少听众。有时听众特别多,里三层,外三层。</p><p>这真是快乐而美好的乡村夏夜时光,那种特定的环境和氛围,面对面,近距离,讲故事的人那样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紧紧扣住听众的心弦,实在太美妙了!讲故事的前辈们,把我们引领到历史的长河中漫游,使我们领略到历史的传奇与变幻。听故事为我们少儿时期的精神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是那个时期学习历史,增长知识,开启心智的优美活动。</p> <p>(现在只存的一处阳春大屋)</p> <p> 四十年过去了,少时乡村夏夜乘凉,每每回首,无限留念。透过岁月尘烟,看到过去经历过的诗意生活,很是感激。感谢那些宁静、温馨的时刻,感谢那样的夏夜——星光、小伙伴、萤火虫、故事等元素组成的少年时光。</p> <p> 诸暨技师学院教师郭巨松向诸位阅读者致意,希望大家把各种游山玩水、往事故地、风俗美味的美篇传上来,共享,把做人的趣味拉长拉阔。</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