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农家话灯笼

荒野 wildnis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璜山书院收藏的铁丝编制的纸灯笼。</span></p> <h5><br></h5><h5> <b>—— 清末民初胶东传统农耕文化</b></h5><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15px;"> (璜山书院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芝罘图说</b></p><p class="ql-block"><b> Chefoo Pictorial Information</b></p><p class="ql-block"><b> 第 8 3 篇</b></p><p class="ql-block"><br></p><h5> 图文/摄影/制作:荒野</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天来了,萤火虫在潮湿的枯草杆上聚集起来,形成一支支散兵队伍安静地集体冥想,为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度过炎夏酷暑那美好的夜晚,他们</span>思考着踱什么步子,展什么姿态,跳什么舞曲。当一抹晚霞坠入暗河,他们便开始翩翩起舞,点点闪闪的荧火,飘然缭绕的光迹,把夜色点缀得分外瑰丽而神奇,仿佛那不是飞虫,那是光,那确实是光,是荧光。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末时期烟台手绘明信片,婴儿摇篮旁的墙上挂着一支纸灯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呱呱坠地的婴儿,当他来到这个人世间,第一次打开他的双眼,映入眼帘的并不是什么影像,而是光。是光侵入了他的神经,是光晃动着他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年6月荒野拍摄的黑白照片,璜山书院的铁丝编制的纸灯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走在乡间的老巷中,散去的炊烟留着余香,白昼的喧闹已经消停,鸟儿归巢,只有虫声依旧。月亮的光辉铺满了巷子里的土路,而屋山和墙根阴影下的土堆和石块依然清晰可见。儿时的那种感受,童年的那种暇意,令我梦绕魂牵,也总是向往在那个静谧的老巷中漫步,在那个深幽的世界里徜徉。</p><p class="ql-block"><br></p> <h5>2021年11月荒野拍摄的黑白照片,璜山书院收藏的铁丝灯笼。</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胶东这片古老大地上的人们,除了享用和消受太阳和月亮送来的天光,漫漫长夜里,茫茫暮色中,用的便是火光、烛光和灯光。尤其那月光昏晕,星光稀疏,户外山野,湖边江岸,海边沙滩,一切一切,全部全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的时候,点点灯光,盈盈渔火,会直击人的灵魂,搅动人的思绪。</p><p class="ql-block"><br></p> <h5>2013年5月荒野拍摄的黑白照片,挂在农家院里墙上的铁丝纸灯笼。</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秦汉三国厮杀烽烟的火光,到大唐盛世不夜城的灯火;从“雪夜入蔡”蒙恬的萧萧班马,到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从汉明帝弘扬佛法的“燃灯表佛”,到乾隆皇帝夜走野兔岭、晚入军机处:从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到明代胶东万家渔火的渔灯节;从宫廷衙门豪家富户的庭中门外,到平民百姓贩夫皁隶的穷巷陋室;即便是店里的小二晚间出门,农户的老人夜里赶路,皆跟着灯笼攒动,都随着烛光燃烧。</p><p class="ql-block"><br></p> <h5>2013年5月荒野拍摄的黑白照片,挂在农家墙上的灯笼。</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农村没有电,没有路灯,也没有手电,人们晚间屋外行走和劳作,要么靠月亮,要么打灯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早也是最深的是铁丝编制花纹而制作的圆柱形灯笼,长方形、椭圆形、球形,各有风韵,里面糊上薄薄的白色毛边纸。底部一个圆形带立钉或带圆窝的木制底座,有两根铁丝通向灯笼的顶部,然后一个造型,链接一根粗铁丝的灯笼杆。中间竖一钉插蜡烛,有圆窝的固定个小玻璃瓶制作的煤油灯。纸糊的铁丝灯笼其外罩可以拉上去,便于点燃灯烛,然后将灯笼罩落下,就可以提着行走了。当然亮度并不怎么高,走路应该是够用也看得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年6月荒野拍摄的黑白照片,璜山书院收藏的玻璃灯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收获季节,到了夜晚避免不了要忙活着院子里的那点收成,父亲总是将木质的玻璃灯笼挂在院子里晒衣服的铁丝上,整个院子还是比较亮堂的,夏天虽然风不大或没有风,在没有电灯的日子里,煤油灯或蜡烛都无法直接在室外长时间点燃,灯笼就是邻里邀友喝茶聊天侃山的最好陪伴。那时对灯笼十分好奇,感觉特别好玩,一有机会就会跑上前去帮助大人们提灯笼,打灯笼。</p><p class="ql-block"><br></p> <h5>2013年5月荒野拍摄的5X7黑白胶片照片,百岁老人家仍在使用的铁框灯笼。</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风习习,知了不时地鸣叫几声,天上的星星似乎朦朦胧胧,仲夏夜曲使人心醉。躺在院子里地面的蒲草凉席上,看着灯笼里的火苗窜上窜下,晃东摇西,随着美梦在云里雾里飘逸,伴着微笑在甜蜜中长大。</p><p class="ql-block"><br></p> <h5>2019年荒野拍摄的黑白照片,璜山书院里的铁灯笼与马灯。</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玻璃盛行之后,人们开始制作铁框或木框的玻璃灯笼。通常为立方形,用铁皮折成或带木槽的方木条做四根立柱,底盘或插钉坐蜡烛,或做窝放油灯。顶部盖中间旋一个圆孔,便于进气供氧,也同时走烟冒气,并安装一个铁丝提手,便于链接灯笼杆。也有的铁灯笼顶部加一个铁制小伞,四周有四块玻璃挡风,其中一块玻璃可以提起来,像一个升降的门,方便给里面的油灯加油或点燃灯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年6月荒野拍摄的黑白照片,璜山书院里的马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里的大人们不让小孩儿玩灯笼,以防引起火灾。尽管如此,自己还是想制作一个小小的灯笼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难找的是四块小玻璃,比烟盒窄一些。听说切割玻璃要用带金刚石的玻璃刀子。这玩意儿只有村里的木匠铺里有,做家具门窗时需要切割玻璃。孤注一掷,开始行动,先去打探一番。发现他们有许多切割下来的下脚料,但不是长就是宽,难以找到四块大小合适的材料。后来开始打探人了,谁在干这个活?能不能伺候我这小孩?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死靠硬磨,终于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br></p> <h5>2013年5月荒野拍摄的5X7黑白胶片照片,农家的大小马灯。</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灯笼的框架是依据玻璃的大小制作的,框架成形之后,小小的油灯怎么做?千思万想,最后找到了一个医生打青霉素、链霉素针剂用完的玻璃药瓶,小药瓶也就比手指稍微粗一点,两指多高,顶盖仍然采用原有的铝盖,中间用薄铁片卷了一个细管,用于插灯芯,人家的灯芯管是焊上去的,我这个是卡在那个针眼里。这微型的小煤油灯,缩小了许多许多,估计亮度可能也差一些。后来实验了一下,可以点燃好长一会儿,玩儿吗,够用就可以了。点燃后至少我晚上打着小灯笼去奶奶家能亮着去,也能照着回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年6月荒野拍摄的黑白照片,璜山书院收藏的玻璃灯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灯笼做成了,灯笼的木框用红色油漆涂了一层,确实小巧玲珑,放在那儿就是一个小小的摆设,这个一定要显摆一下。急急忙忙吃了晚饭,天色还没全部暗下来,就急不可待地提着它奔向了大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油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span style="font-size: 18px;">灯笼在古时就作为一种照明工具,</span>最初是用纸糊的罩,可以在户外移动时避免被风吹灭。但是,有人讲灯笼是在西汉纸张发明之后才诞生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末时期烟台手绘明信片,婚礼时打的纸灯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说法不敢苟同,我们并不能排除在纸张出现以前就有灯笼,有可能用较薄的兽皮制作灯笼罩,当然目前还没有找到佐证,不过用白色粗纱布制作的灯笼上世纪末仍然可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灯笼除了照明,还用做烘托气氛、观赏和装饰,因此出现了彩灯。彩灯集绘画,造型、剪纸、纸扎、刺缝、照明等工艺于一身,而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年6月荒野拍摄的黑白照片,璜山书院收藏的手工绘制的彩色玻璃灯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蟠螭灯是秦汉时期对走马灯的称呼,进入唐代给予了更加文雅的名字:仙音烛或转鹭灯,而宋代则叫马骑灯。璜山书院的木制玻璃彩绘灯笼,极似走马灯,唯一不同的是不能自动旋转,而周围四块玻璃上的彩色图案,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四幅图像画的是三国中的人物,仔细欣赏你会发现,其扮相英美,骏马欢腾,潇洒淋漓,耐人寻味,是非常难得的一款古老而精美的灯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末民初烟台芝罘老照片,烟台瑞蚨祥楼旁边人家旗杆上的灯笼幌子。</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唐明皇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扎结花灯,“彩龙兆祥”,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显灯影。到现在扎花灯,展彩灯的风气依然盛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年6月荒野拍摄的黑白照片,璜山书院收藏的铁皮灯笼和一支丢失聚光玻璃的信号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彩灯、宫灯、纸灯笼、玻璃灯笼之外,与灯笼具同等功能的还有受舶来文化影响的马灯(保险灯),信号灯。记得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候,还玩过《红灯记》里李玉和与李铁梅拿过的铁路信号灯,它的前端有一块凸形聚焦玻璃,里面敷上一层红彩,发出红色的灯光,当然它也可做照明用。</p><p class="ql-block"><br></p> <h5>2020年5月荒野拍摄的黑白照片,农家窗外的马灯(保险灯)。</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一堆古灯笼中,突然一叠叠的歇后语涌了出来:黑纸糊灯笼...不明不白;白天打灯笼...白搭;茅厕里打灯笼...找死(方言);旗杆上挂灯笼...高明;月亮地里打灯笼...多此一举......。这些歇后语伙同灯笼一样,丰富着我们的日子,活跃着我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br></h5><h5>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