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br> 夏满芒夏暑相连,<br> 秋处露秋寒霜降,<br> 冬雪雪冬小大寒。<br> 品读农耕节气,<br> 聆听春来秋去,<br> 感悟四时之景,<br> 传承经典文化。 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本期的主讲人:田荣老师。<br> 很高兴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品读古诗。 第一天 知诗人 <div>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是干支历申月的结束和酉月的开始,也就是公历每年的9月7日到9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这便是“白露”二字的由来。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个个小水珠。可是,露珠明明是透明的,不是白色的,为什么却叫做“白露”呢?这是因为,古人以四季配五行,秋季对应五行中的“金”,而“金”对应的是白色,白露恰逢夏秋交替之时,露水的颜色自然就被冠以象征着秋天的“白色”,所以称之为白露。</div><div> 本周我们即将学习的这首《暮江吟》就描写了白露时节暮色江边的景致。<br></div><div><br></div> 假如在唐朝举行一场唐诗签售会,同学们猜猜哪位明星诗人的粉丝团会最庞大?是浪漫潇洒的李白?还是忧郁深沉的杜甫?都不是!是我们本周主题诗的作者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人,后迁下邽gui,也就是如今陕西渭南东北部。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但有得必有失,诗场春风得意,官场则难免要失意了。唐朝中晚期,朝廷政治昏暗,大臣们结党营私,互相争斗,白居易苦于朝堂的党争,自己跟皇帝上书请求到地方任职。就是这样他被派往杭州担任刺史。长庆二年的初秋,白居易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南下之路。离开朝廷后,他心情愉悦,途中遇到的景色在他眼中也惹人喜爱。傍晚时分,他乘船经过江面,只见江水缓缓流动落日渐渐下沉,把霞光铺满了水面,不一会太阳落山,月牙弯弯挂在夜空之中,草丛中的露珠也晶莹透亮。面对此情此景,白居易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这一首《暮江吟》。<div> 暮江吟</div> 【唐】白居易<br>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br>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div><div>第二天 明诗意<br></div><div> </div></div> 昨天,我们了解了白露这个节气、认识了唐代诗人白居易。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来到暮色中的江畔,欣赏这红日西沉、新月东升的可爱景象。<br> 本诗题名为暮江吟,是指在傍晚的江畔吟诗。吟,是古代一种诗体的名称,孟郊有《游子吟》,于谦有《石灰吟》。都需要用抑扬顿挫的方式来朗诵。<br> “一道残阳铺水中”我们通常会用照射来描述太阳在半空中发出的光,而此时此刻夕阳已经贴近了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显示出白居易独具一格的观察力。而作者更惊人的发现当属“半江瑟瑟半江红”了。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呈现出两种色彩,被夕阳照亮的半边红光艳艳,而没被夕阳照射的半边呢?则碧波粼粼。这里“瑟瑟”的读音也很奇怪,是古代波斯的一种绿宝石,sit sit的汉语音译。绿有嫩绿、碧绿、翠绿、苍绿等等,但似乎哪一种绿都远不及瑟瑟的宝石绿形容江水更加的美丽闪耀。诗人完全沉浸在这红绿交映的美景中了,等到回过神来,已经找寻不见夕阳的踪影。原来,夜幕早已降临,此时再抬头看看天空又不禁要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让人不禁沉浸于其中。<br> 我们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明天再见!<div>第三天 悟诗情</div> 前面我们讲到,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也就是公元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经长江沿岸,为暮色中的眼前景象所感动,因作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傍晚时分,夕阳将余晖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叶上的露珠,像颗颗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则像一张精巧的弯弓。一副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通过对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真率自然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悦情思。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在和谐、宁静的意境中,悄然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此外,与白居易大部分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强调诗歌创作需服从现实政治需要的讽喻诗不同的是,《暮江吟》这首诗开始有了闲适诗意之余“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的悠然情调。反映了诗人远离朝廷黑暗政治之后的愉悦心情。<div>第四天 品诗韵</div><div> <br></div> 前面几期,我们通过品读诗歌,欣赏了白居易笔下白露时节的江边美景,诗人运用敏捷灵巧的写作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沉与弯月初升巧妙结合的闲适画卷。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曾这样评论:“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br> 但凡能够名扬千古的大诗人,都一定在诗歌创作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迷人之处。比如李白,善于巧用月亮,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获得了无数欣赏者的赞叹;又如王维,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歌中的空灵意境,吸引了不知多少后来者的临摹巧化。而白居易呢?则极其善用色彩。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又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更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原本是白纸黑字的诗句,摇身一变在他的笔下散发出了迷人的五彩光芒。借用自然景物特有的能够给人以直接视觉刺激的绚丽色彩,表征生命,丰富读者想象,活跃读者思维。使得诗人无形的、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于有形的、具体的大自然景色之中。<br>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整首诗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前两句写的是日落前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即黄昏;而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的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在这样一种时间流淌和空间变换的大背景下,诗人的悠然心境随之溢满于整首作品当中。 同学们,在一首描写江畔夜色可爱景象的《暮江吟》中,我们一起渡过了四天的美好时光,愿我们也能和诗人一样,拥有着超脱世俗并善于发现美好的能力!这一期的古诗分享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