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刘春喜

<h3>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h3> <h3>  ​嘉峪关,明长城西端起点,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距今已有639年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嘉峪塬西麓建关。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共同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h3> <h3>​ 千里河西走廊,历来为兵家争夺之疆场。秦汉时期,此地为氐、羌、月氏、匈奴、鲜卑、吐谷浑、回鹘、吐蕃、党项等部族争夺之地,这些民族在此生息繁衍。从秦至汉,夏朝的遗民匈奴西迁,占河西,据漠北,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羯及其二十六国,在不断吞并周围部族的基础上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并使西域诸国多臣服于己。匈奴与汉开始了摩擦与融合的历史。中国历史不同于西方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征战的历史。汉与匈奴,隋唐与突厥,宋与辽金、蒙古,明与满清,都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争战,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互为补充。游牧民族的侵扰,不仅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同时具有革新作用。汉初,西迁的匈奴多次入侵中原,挑起战事。汉武帝派遣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卫青率大军出河西击退匈奴,置四郡于河西,酒泉郡之西的嘉峪关地区为河西边塞,后设玉石障,至明洪武五年建嘉峪雄关,起着藩卫的职能,平时屯兵屯田,战时。敌,为民族融合之驿站。百年沧桑,百年磨砺,几度嬗变,风蚀雨剥,兴衰轮回。嘉峪关既是军事要塞,又是交通门户,堪称“边陲锁钥”、“长城主宰”、“天下第一雄关”。</h3> <h3>​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的精髓,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文化独具的美,已深深铭刻于我们的心中。</h3> <h3>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千米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h3> <h3>作者简介: 刘春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沈阳美术学院摄影系。辽宁省德艺双馨摄影家。2012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来辽宁省优秀摄影家。  在国际国内影展影赛中有500余幅摄影作品获奖,有4000多幅摄影作品分别刊登在《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大众摄影》《摄影世界》《民族画报》《摄影之友》《国家人文地理》《数码摄影》《人像摄影》《光与影》《中国摄影报》等100余种报刊杂志上。其代表作品:《酝酿》获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影展(国展)铜牌奖,奥林普斯国际影赛最高荣誉奖;《孕育着的处女地》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群星奖,获全国青年摄影大赛最高摄影奖,获《摄影世界》全年总决赛金牌奖;《母亲的宝贝》在全国 960万人参加的,在参展的40多万摄影作品脱颖而出;获得“美的感动佳能摄影大赛”唯一金牌;《学步》获得《摄影之友》“谁领风骚”全国摄影大赛金牌奖:《佳肴》获得《大众摄影》摄影比赛一等奖;《红海滩》(组照)获全国辽河湿地大展金牌奖等……</h3>